从西南联大附小走来:老校如何实现血脉传承与文化赋能

2021-09-24 01:10周群
中小学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学校文化

周群

摘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继承并弘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办学精神,以精神传承与文化赋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坐标参考和价值遵循。学校从“刚毅坚卓”所负载的精神文化中阐发出积极的当代价值,以此凝练办学理念,架构顶层设计,形成对接时代的核心文化体系,确立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并以“良习修美德 好好做个人”办学理念为引领,形成“做人教育”的文化品格,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关键词 学校文化;刚毅坚卓;文化基因;“做人教育”;西南联大附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8-0005-05

一所学校的文化个性,彰显着学校的精神品质和独特内涵,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始建于1940年,其前身为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设学校(1942年分为附中、附小)。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附小继承并弘扬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办学精神,逐步形成了“爱国、修德、勤学、创新”的优良校风,如今已成为拥有“一校五区六个办学点”、195个教学班、在校师生9000余人的一体化集团学校,被誉为“红土高原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这些年来附小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历史文化之花在新时代实践的肥沃土壤中结出的累累硕果。回顾学校的办学实践之路,其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值得我们去破译和解读。

一、研究文化传统,为学校发展寻找精神根基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附小从西南联大附设学校走来,其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因来自从西南联大血脉中所继承的文化和精神。

西南联大的精神文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和地位不用赘述,其办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西南联大附校在当时艰难的办学历程中,也形成了许多值得后人继承发扬的优秀办学传统。例如:倡导“熏陶重于管理,实践重于说教;以校风熏陶学生之品德与情操,不以规章制度来束缚学生之活动与行为”等重视德才兼备,以德引领智慧、以智促进德行的办学风格。1943年,西南联大教授张清常先生为附小创作的校歌中有这样的歌词:“这里有爱没有恨”“知识要多,头脑清新,独立判断”,特别是最后一句歌词点出了培养目的,即“好好地做个人”。西南联大附校第一任主任(校长)黄钰生先生经常告诫学生“事有其时,事有其地,事有其实”,要求莘莘学子保持清新的头脑,探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做事的时机。西南联大师生所践行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精神,对于今天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西南联大附小校友董长美先生所说:中华民族拥有刚毅坚卓的文明,像凤凰那样在浴火中重生。正是这个文明,承载起她那些无比珍贵的孩子们,在书声琅琅中坚韧向前,走向中华民族的未来。

附小沿用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从“刚毅坚卓”中解读出文化深意并阐发出積极的当代价值:面对新时代、新变革带来的挑战,学校和每位师生都要有不可撼动的勇气,才能以“刚能立事”的信心去披荆斩棘,永立潮头,而搏击的过程从来都不可缺少“毅力”和“坚定”,唯其如此方能取得超越寻常的“卓越”。

历史无法割断,从西南联大附小到云南师大附小,随着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梳理总结的不断深入,每一个附小人都切身感受到了文化传承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正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附小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精准的坐标参考和精深的价值遵循。

二、完善文化谱系,为实践创新提供方向指引

大量事实证明,组织文化与其业绩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关联。因为它是蕴含在组织内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体现,对其产生深远影响且是维系其不断发展的核心。附小文化体系的完整构建,为学校的实践探索之路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1. 凝练办学理念,形成立德树人的校本化阐释

附小开展以做人为方向和目标的教育历时十余年,“良习修美德 好好做个人”原本是学校的德育主题,但要修什么德、做什么人,当时确实没有准确而自洽的内涵解读。我们组成了包括外请专家和附小骨干教师在内的研究团队,历时两年深入探究教育的本质问题。我们认为“做人”的内涵很复杂,而结合小学的特性,学校要培养的应该是“受人尊重和欢迎、对社会有贡献、能感受幸福和快乐的人”。这三个从原点出发的育人目标,体现了人要处理好的最基本的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我的关系,这是把健全人格作为孩子的人生底色来培养。

那么要做这“三种人”,需要修哪些美德呢?在对师生和家长广泛进行问卷、访谈等调研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三种人”至少要具备有爱心、负责任、善思考、能合作、有毅力及心态阳光六个方面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人今后生活和立足社会的基本品质。2013年,通过学校职代会,附小正式确立了“良习修美德 好好做个人”的办学理念。期间,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方针,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后,我们进一步确信附小选择的办学方向与国家大政方针高度契合,“做人教育”正是对立德树人的校本化阐释,是其在学校落地的思想纽带。

为使理念落地,我们坚持把工作当作课题做,把问题当作课题解,构建纲举目张的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反馈结果-完善制度”的长效机制,努力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与文化浸润。学校经职代会先后通过并印发执行《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做人教育指导意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做人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深入研究并界定了六种核心品质的具体内涵描述,构建了《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生核心品质框架》,使六种品质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三级指标,让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有章可循。

2. 架构顶层设计,形成对接时代的核心文化体系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附小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同时,借助申报“中国质量奖”的契机,主动将与附小理念相契合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入学校管理,对照评价标准审视学校现有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领悟到:附小这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一定要与时俱进地明确学校的使命、愿景和办学宗旨,要完善指导学校办学实践的自洽的文化体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都要符合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但是每所学校的教育附加价值则会有所区别,而这正是学校走向优质、特色发展之所在,也是学校品牌的体现。附小基于“良习修美德 好好做个人”理念的“做人教育”特色以及实施的课程,就是我们提升学校品质、打造学校品牌,一直在努力并取得成效的附加价值。于是我们又开始从更专业的管理角度,再度厘清附小存在的意义、学校5~10年后的发展状态以及学校以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来完成使命。通过各种会议沟通、总结梳理,我们从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优劣势,当下的竞争态势、教育发展趋势等内外部环境,以及具有时代精神和鲜明办学特色的角度综合考虑,日臻完善了包括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和一训三风的核心文化。即以“刚毅坚卓”为校训;以“爱国、修德、勤学、创新”为校风,“生以成人为本、成才为志”为学风,“用爱和责任工作”为教风;以“传承刚毅坚卓 践行立德树人”为使命,以“树‘做人教育品牌,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为愿景,以“良习修美德好好做个人”为核心价值观。

在这一系列顶层设计被认可后,我们组织力量确立了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了学校“十四五”期间聚焦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战略主题,即以学校文化固根本、以教师发展竞核心、以课程建设谋布局、以资源合作创共赢、以卓越绩效促发展,同时明确了以卓越质量管理模式打造高品质学校的远期目标。

三、坚持文化引领,为追求卓越持续赋能

文化是组织最根本的资本,它总是以一种微妙但真实的方式决定着组织的成败。如果附小能够将“做人教育”的精神谱系“注册”为全体附小人的集体人格,彰显在教师日常的行为举止中,那么这样的文化品格将在附小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赋能蓄力,使其行稳致远。

1. 以教师发展为根本,让文化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与灵魂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坚守者,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引路人,更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附小把“以教师发展竞核心”作为实现愿景的一大战略主题。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几十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搭好干事创业的舞台,在“做人教育”文化指引下,坚持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管理的出发点,全力以赴地创造一切条件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学校拥有了一支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9%的高学历教师队伍,构建了以敬业为荣、用爱和责任工作的教师文化,激励教师把守初心、担使命、育新人转化为担当作为的生动实践。同时,附小借助“专业委员会”“名师工作室”“师徒结对”等形式,以机制保培训,以活动促培训,以名师带培训,以科研助培训,持续开展教师“梯级培养”,全方位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们的全情投入和斐然业绩,正应了弗雷德里克·莱卢在《重塑组织》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宗旨上,做我们该做的,并把它们做好,那么无须额外用力,组织的文化自然就会浮现。

2. 以课程建设为支撑,让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品质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依靠课程支撑,让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品质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基。这正是我们确立“以课程建设谋布局”战略主题的旨归。我們“破评价旧例,开课程新局”,以“三维六品”育人目标为核心,形成由“语言与交流”“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生命与健康”“社会与实践”五个学习领域和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个性课程三个课程层次组合而成的“做人教育”课程体系。学校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拓展课程的设置上,着力从学科知识中拓展、从社会生活中拓展、从个性特长中拓展,充分挖掘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尊重学生个体,尽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倡导学以致用,从作业设计入手,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积极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撰写阐述解决生活问题的小案例等。与此同时,在学习越来越明显地以“社会化学习”形态出现的今天,学校不断尝试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以合作共赢理念建立了与家长、专业部门的长期伙伴关系,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开办学之路。

3. 以体育育人为拓展,让文化赋能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

学校传承西南联大重视体育运动的优良传统,立足学校“做人教育”,赋予体育传递学校文化、锤炼学生品质的重要使命,把体育视为对全校师生和家长开展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大课堂。学校以体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创造性地提出“体育综合育人”的构想并进行实践探索与系统研究。

我们构建了把国家体育课程与校本体育课程、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结合,家校社三方联动的“以体育德、以体益智、以体寓美、以体促劳”的“五育并举”新格局;组织全科教师团队合力开发体育课程,研发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多项目民族大课间、阳光晨跑、跨学科整合体育课、体育社团、体育节等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其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如附小坚持20余年的“小场地大课间”民族韵律操活动,因为有了内涵深刻的文化注入而变得更加光彩夺目。此外,我们还让体育走出校门,学校体育教研室精心筹备,编写出版了《体育1+1阳光少年日记》,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上,成为体育“家庭作业本”;让一只只小手拉起大手,让孩子带动父母一起体验健康之乐,完成亲子体育游戏,让体育之光从学校辐射进每一个家庭,让每一个家庭都爱上体育运动,从而为全民健康赋能。2020年6月,学校申报的“西南边疆地区‘小学体育综合育人的实践探索”项目获得云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唯一一个特等奖。

4. 以环境营造为延伸,让文化成为共生机制构建的纽带

文化引领和渗透是人格塑造最好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它不仅蕴含在学生学习的知识中,还蕴含在学生每天所处的校园环境里。学生置身于弥漫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情境中耳濡目染,会受到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因此,我们致力于营造春风化雨的氛围,在每一个校区有限的空间里,不断改善和美化校园环境,用生动活泼、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和创设将西南联大传统精神和附小文化体系紧密结合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立健全环境育人的有效制度,从而为学生“好好做个人”提供支撑氛围,让“养良习、修美德”于润物无声之中逐步成型。

5. 以评价创新为抓手,让文化为生命成长赋予持续动力

只有张扬个性的教育,才能赋予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附小坚持“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好”的理念,“五育并举”构建尊重个体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孩子在期末都可以获得一项奖励。我们努力让教学不再是无差别的单向行为,而是伴随着师生共学、共赢、共创的人生历程,让“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的和谐共生,成为师生成长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部分;我们建立了一路同行的共生机制,致力于“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让所有生命形式的成长状态都能在这个校园得到悦纳,并且生生不息、快乐展现。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学校文化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