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单”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2021-09-24 06:02陈森扬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任务单呐喊

陈森扬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的任务群学习之一。该任务群中明确提出:“注重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形成整体的阅读知识点,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整本书中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吶喊》的阅读中,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单”的方式,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任务单”;整本书阅读;《呐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注重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整本书阅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就要求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需要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走向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了高效地完成这项任务群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注重整合知识,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形成一定的任务导向,设置一定的“任务单”,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所谓的“任务单”就是“学习单”或者“助学单”。它是基于整本书具体内容,对其进行项目开发。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阅读有单可依,有章可循。整本书阅读如果以任务单为导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走进作品,从而有效思考,进而乐于表达。在此,笔者结合高一年级整本书的必读篇目《呐喊》,谈一谈以任务单的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作品篇幅短小,独立成篇,集中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展示出了中国国民的状况和社会现象。高中生开展《呐喊》整本书阅读,可以体会中国社会大半个世纪国民的艰辛生活,体悟下层民众辗转挣扎的生命印迹,以及引发对时代和国民的深广忧思。高中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加上鲁迅作品语言的冷峻,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难以理解人物的精神实质,品味不出时代的悲剧性。教师在实施《呐喊》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观念错误。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整本书阅读就是简单的课外阅读,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间上明显欠缺,阅读的任务布置明显不足。长期下去,整本书阅读就变成了一纸空文。2.大量的习题取代了阅读。在进行《呐喊》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以题代讲甚至印发相关的简单习题给学生背诵,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变成了简单的答题。长期下去,学生的阅读成为了被动的接受,缺少主动思考的过程,整本书阅读效率低下。3.缺少系统的阅读设计。部分教师意识到在整本书阅读中自己的主导作用,设计了“任务单”,但是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致使整本书阅读的“整”字得不到实施。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意识到整本书阅读的整合功能,注重整理相关知识点,有序设置“任务单”,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一、设计自主性学习任务单,将任务交给学习者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有通过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促使学生从他主、他导和他律,转向自主、自导、自律。

整体把握,提玄勾要,设置自主学习单。鲁迅先

生在《呐喊》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状况。小说中以短篇小说为主,并且独立成篇。但是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师需要注重整本书阅读的整合功能。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的时候,开设以下自主性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整合相关信息,形成整体的阅读脉络。具体如下:1.阅读《呐喊》,梳理出书中每一篇的主要情节,并且简要概括。2.依据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按照篇章、事件发生之地、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手法、主要意图制作表格,梳理文脉。3.围绕一个主要的主题,选择其中任意四篇文本加以佐证,写一篇评论文。三个自主性学习任务都是基于文本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梳理出每一篇作品的情节,概括出主要的人物形象,初步说出作品的意旨。同时任务3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握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注意整本书前后之间的联系。比如,有的学生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发现《呐喊》一共有14篇小说,但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上却只有三处。一处为鲁镇,一处为北京,还有一处没有明确的地点。作者叙述的脉络从京城——S城——鲁镇——故乡。这似乎是鲁迅先生有意而为之,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明确专题阅读的主题。于是,学生纷纷确定自己的主题,像“我心所归”“故乡,心灵栖居地”“城乡差距”等等,这样就为有效进行专题阅读奠定了基础。总之,教师通过设置自主性预习单,使学生阅读的时候更有方向感,更有针对性,使其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

二、设置问题性学习任务单,引发认知冲突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需要在学习任务单的驱动下,促进学生对相关主题的深入探讨和把握,激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迁移。

首先,以主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学习。为了深度理解《呐喊》整本书的内涵,教师需要在学生自选主题的基础上,确定专题,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有意识地进行前后信息的比对和反思,从而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这其中,教师需要巧妙设置主问题,形成问题链,以点带面,切中要害。比如,笔者在对《呐喊》进行深度研讨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较为感兴趣,却说不清楚“看客”的真正内涵。笔者依据学情,要求学生梳理有关人物,并且设置了以下问题:1.你认为《呐喊》作品中哪些人物是看客?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2.用一句话给看客下定义。3.梳理看客形象,写一写他们身上的共性特征和差异特征。4.探究造成中国看客这种卑琐性格特征的根本原因?5.查阅资料,探究鲁迅先生描写看客形象的真正意图。三个主问题主要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形成了问题链,阐释了看客形象的特征以及存在的意义。

其次,筛选问题,形成中心问题,深入探究。比如,在《呐喊》看客专题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整理出专题阅读中学生产生的新问题,从而进行小组交流,形成有价值的中心话题。教师以此来设置深入阅读的学习任务单。比如,学生在上述主问题4的基础上,设置新的问题。具体如下:1.中国社会为何会有这么多看客?他们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在现在的中国,有没有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鲁迅现实对看客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与鲁迅《〈呐喊〉自序》一文所说的“梦”“希望”是不是有矛盾?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不断地挖掘文本的细微之处,探寻看客心理形成的原因,以及鲁迅先生描写看客的真正意图。比如,有学生发现:中国的看客主要是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压制和钳制下产生的,谁反抗,谁就会被送上断头台。同时中国国民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冷漠无情的看客也就应运而生,就连《孔乙己》中那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也一天天地嘲笑起读书人孔乙己。加上长期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国民天生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鲁迅先生通过写看客,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呐喊,呼救出他们的灵魂,疗救其精神。

三、注重实践性任务单,展现学生个性

整本书阅读的关键需要将学生知识转化为阅读实践,全面提升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呐喊》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任务单。具体如下:1.选择《呐喊》中的小说,将其改编为课本剧。2.研读《阿Q正传》,结合相关情节,以“国民改良倡议书”为主题,选择其中的人物,给其写一篇劝谏信。3.选择《呐喊》中的一个女性主人公,依据其特点,对其进行一次人物访谈。4.为《呐喊》中的看客建一个微信群,为这个群起一个名字,突显主题。这样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体味阅读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需要从整体到局部,设置各类有效的学习任务单,从而让整本书阅读目的更明确,阅读价值更显著。

[作者通联:江苏江都中学]

猜你喜欢
任务单呐喊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基于学情的学习任务单在培养小学生英语合作学习能力中的应用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追求与感动
关于“不定积分概念”的教学设计
启蒙的前驱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单”的使用研究
用翻转的理念上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