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培养国际视野汽车技能人才的探索与研究

2021-09-24 08:32程俊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工匠精神教学模式

程俊

关键词:中德合作;教学模式;工匠精神;工学交替;技能传承

0 引言

从国际经验和趋势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在新时期实现汽车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让汽车从业人员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将是未来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和汽车技能人才培养首要考虑的问题[1]。

笔者所在交通学院于2013年依托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创新引进英国汽车工业学会(IMI)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反响。随后于2017 年引进德国汽车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开办中德诺浩国际汽车班,开展具有国际视野汽车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积累了多年的经验。

1 注重职业环境熏陶,逐步培育工匠精神

“只有先成为工人,才能成为工匠”。在校期间,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转换身份认知,以工人的状态要求自己。首先是着力打造仿真的工作环境,几乎所有的专业课都在实训车间里开展,学生和老师都必须穿工装、劳保鞋,车间的管理考勤、工具设备准备、场地清洁以及学习方案制定都由学生完成。课前模拟企业早会,每3 名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小组;上课时教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实践,凡是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的工作,如工具设备准备、技术数据查询等,都由学生工作小组自行完成。

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强了团队的沟通合作。老师通过示范和纠错不断提高对学生操作水平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每次课后进行工作小结,分析案例,尽量采用问答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考核,减少纸面考试次数。学习时间安排也较灵活,专业课都是4 节连上,期间学生可自由休息,不按照课间铃声活动,减少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影响。

2 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中国式”工学交替

欧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工学交替(也叫“双元制”)。德国的汽修专业学生一般是在学校学习2个月,再到企业工作2 个月,反复循环直到完成所有技能模块的学习[2]。英国IMI 模式采用“2 周校内+2 周企业”的交替节奏。工学交替模式最大的優点就是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在我国,由于学生众多,相关制度不健全,目前还很难实现高效的工学交替。大部分学校的做法还是前2 学年在学校学习,第3学年在企业实习。另外,汽车维修服务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一个班30名学生一般要对应10 家左右的实习企业,非常难以管理。

我校中德合作班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暨汽车技术服务中心,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服务中心参照企业模式对外经营,从4S店聘任2名技术总监和2 名维修组长全职在校开展服务教学一体化工作。他们均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服务水平得到广泛认可。中心的月维修保养量达140车次以上,为顶岗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中德合作班学生每周2天、每次6人轮流在服务中心值班,以学徒身份开展车辆保养、美容清洁和业务接待等工作,并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故障维修。服务过程中遇到发动机、自动变速器以及其他比较复杂或者有代表性的维修故障任务,师傅会迅速通知任课教师调整教学进度,让更多的学生近距离参与维修工作。高密度的工学交替使得学生迅速积累实践经验,学习主动性也更高。

3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重过程性管理

德国和英国的职业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开放式学习档案,教师不断地将学习过程材料、考核鉴定结果和有意义的活动记录等补充进档案,方便管理学习进度,开展高效教学[3]。

中德合作班也借鉴这种方法建立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规划、学习进度表、已掌握的技能清单、16个技能模块的考核过程材料、考勤、实习表现、奖惩情况、教师评语、二课活动和技能竞赛参与记录等。

学习档案由任课教师管理,学生可随时查阅,了解自身情况,制定后续发展计划。不同的任课老师通过学习档案能很快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特点,与学生的沟通也有据可依。最后学习档案可作为重要的“证据”,帮助企业做出聘用决定。

4 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本土化改造

中德合作班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德国汽车职教教材,以此为基础开发KTS 智慧课堂,建成了包含35门专业课程,具有鲜明德国职教特色的高水平教学资源库。教室里设有图书角,由学生推荐书籍资料和期刊杂志,校方出资订阅。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有效弥补了传统教材中车型单一,技术更新速度慢的缺陷。

目前国内的很多院校还在大量使用零部件和台架进行实训教学,这与汽车检修岗位实际工作要求差距很大。中德合作班主要利用VR 虚拟仿真加实车开展实训,虚拟仿真可以解决理论学习的难点,实车练习则以德系品牌为主,并补充少量日系、美系和国产车型。

5 注重精英培养,形成以赛促教的技能传承体系

发达国家都很注重对技术工人(工匠)的传承培养,一线工人经过3~5年的锻炼即可去申请指导教师资格,通过短期的教学培训和考核,就可以在企业指导工学交替的学徒,形成长期稳定的技能传承体系。中德合作班从2018年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利用技能竞赛培养新型师徒关系。

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近几年如火如荼,通过比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中德合作班大力选拔和培养竞赛选手,学生参与比例达到60%,竞赛指导教师达到9 人。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2 项,二等奖2 项,省级一等奖4 项。大面积的竞赛强化训练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水平,部分参赛选手由于表现突出,被中职院校发掘聘任,主要开展中职院校的竞赛指导工作,如此通过竞赛培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技能传承体系。

6 考核方式灵活,学习进度可控

中德国际班考核方式以实践为主,采用期中期初期末3 期考核,期初作理论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中期学习进度安排比较紧凑,一般在12 周左右完成第一轮教学并开始考核。接下来的6 周,学生拥有很高的学习自主性,根据中期考核情况和本学期的总体目标,学生可以在开放实训室里强化训练和查缺补漏,最后通过期末考核进行验证,达到学习改进的完整闭环。整个考核和训练过程都将记录进个人学习档案。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许多职业院校引进了先进的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经过多年的交流和学习,国内院校对双元制、学徒制等培训模式非常熟悉。但是按照国外的模式照搬照做,往往无法取得明显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国际职业标准与我国行业背景及教育环境不能良好匹配,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对其进行改造。

研究经验告诉我们,本土化改造的关键是“以生为本、求真务实”。首先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人生负责的积极态度。其次要注重实效,营造真实工作环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使用实车开展教学,考核提升实战能力。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顺利完成学生到工人的身份转变。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各职业院校可以结合实际,大胆取舍,从细节入手,取长补短,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工匠精神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