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发展阶段的二重性

2021-09-25 21:30张开李英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年14期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主要矛盾连续性

张开 李英东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  连续性  变化性  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4.015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新发展阶段时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1]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既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那么新阶段就与原阶段存在一定联系,就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否则就不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是“新的起点”,那么新阶段就与原阶段存在一定区别,就表现出一定的变化性,否则依旧是原阶段。因此,理解新发展阶段具有的连续性与变化性二重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至关重要。总体来看,目前学者们研究新发展阶段更多是讨论其与原阶段的区别,即所谓的变化性。例如,新发展阶段的新基础、新要求、新挑战和新目标,等等。[2]也有学者分析了为何新发展阶段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所谓的连续性。[3]但是,尚没有学者从二重性视角来理解新发展阶段。事实上,连续性与变化性是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于全面深入理解新发展阶段缺一不可。

社会形态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与变化性

“二重性”与事物发展阶段划分。连续性与变化性是阶段性发展的事物所具备的二重属性,是认识事物阶段性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阶段性发展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连续性和相对变化性的辩证统一。既然是“阶段”,那么事物就必然表现为一定的连续性,否则就是旧事物的终结和新事物的开端;既然是“发展”,那么事物就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变化性,否则就是永恒的自我同一性。因此,对于阶段性发展的事物来说,理解其连续性与变化性二重属性至关重要。

另外,连续性与变化性是划分事物发展阶段的基础。划分事物发展阶段就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分类,进而识别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连续性与变化性。阶段划分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事物,从而避免历史成为毫无意义的“时间流”。只有当相对连续性与相对变化性轮流交替时,把握阶段性发展的二重性才能成为可能。如果事物永远保持不变,那么变化性将在永恒的自我同一性面前失去意义;如果事物总是随机变化,以至于无法辨别出相对稳定的结构,那么连续性将不复存在。[4]相对的连续性并没有预设同一性的自我反复,只是预设了相关变化不会中断该阶段典型结构的一致性。

相对不变性与有序变化性并存意味着它们本身在被识别出来以前并不存在。通常情况下,分层的、分化的真实世界具有衍生出相对不变性与有序变化性的可能性,并且这一可能性会在具体环境下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抽象力从连续性中识别出变化性,或者从变化性中识别出连续性。必须首先从事物看似无规律的发展过程中抽象出一定的框架结构,然后才能识别其相对连续与非连续的发展阶段。只有在识别和把握阶段性发展连续性与变化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事物阶段性发展方向的干预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二重性的过程也就是划分事物发展阶段的过程。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或者说不同的研究目的、分析方法以及抽象层次,都会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阶段划分标准。一般来说,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子阶段,每一个子阶段又可以再细分。不同层级的阶段之间呈嵌套结构,并以树状形式延展。阶段划分的层级和结构会随着划分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某一层级的阶段划分根据新的标准进行重构以后,其子层级的阶段划分也会随之改变。阶段划分总是涉及某个具体问题,不存在适用于各种目的,能够抓住每个阶段本质并揭示其一致性的统一阶段划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以上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要从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层面出发,认识社会形态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与变化性。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形态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与变化性的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事物赖以发展演变的核心动力,是区分不同事物的根本依据。基本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事物根本属性的变化,基本矛盾的终结意味着事物发展过程的终结。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形态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着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结构,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对稳定性是社会形态阶段性发展过程中相对连续性的基础。

马克思对社会基本矛盾作了经典论述,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列宁在剖析社会形态发展演变时强调:“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6]

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演变决定了社会形态阶段性发展的相对变化性。任何事物都是各種各样矛盾的综合体。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总会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规定或者影响着其他矛盾。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只存在于基本矛盾发展的一定阶段,是我们区分不同阶段的重要依据。[7]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8]

概括来说,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形态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决定了社会形态阶段性发展的变化性。两者的相互作用是连续性与变化性相互交替的基础,也是阶段性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具有相对稳定性,规定了主要矛盾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都要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基本矛盾的制约和影响。与此同时,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是解决基本矛盾的必要过程,每一次主要矛盾的产生与消解都会对基本矛盾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基本矛盾在相对稳定性中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也就是阶段性发展呈现出来的相对连续性与相对变化性。

另外,事物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变化性或者连续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其根本上取决于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两者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在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相互作用下,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和若干子阶段,目前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交叠时期。在同一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更迭使得不同发展子阶段交替出现。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其发展的子阶段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以垄断为基本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相互作用,使得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即连续性与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依旧没有改变,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9]邓小平同志认同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并强调:“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10]习近平总书记也认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决定其必然是连续性与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其中连续性根源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共同富裕道路,变化性根源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演变。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中央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2]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人的实践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而剖析不同发展阶段的连续性与变化性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新发展阶段的连续性

新发展阶段的连续性需要从社会基本矛盾层面来理解,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大方面。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时指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5]他们在无产阶级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是由他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独特品质决定的。“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6]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党的领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7]邓小平同志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8]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在不断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厚重的历史事实表明:“党领导一切”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领导必须也必然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须臾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0]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条基本方略。[21]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历史起点,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仍然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种危险。中国共产党是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与时俱进、自我革命的政党。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最终胜利永远离不开党的领导,這是理论和历史早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2]“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3]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认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24]并进一步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5]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包括“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标准。[2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7]“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8]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9]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群众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不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以上事实说明,新发展阶段续写伟大发展奇迹应当继续用好“人民至上”这一法宝。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活动中会形成一定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各种经济关系的基础。因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可以在物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生产是其他各种社会再生产环节的基础。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的所有制形式规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以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这就内在地要求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0]恩格斯进一步强调:“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使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一切生产资料。”[31]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执政,带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将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和执政兴国的经济基础。毛泽东同志强调,“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32]“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33]邓小平同志认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34]并进一步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3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改变。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我国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据领导地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在之后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动摇。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四大,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37]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8]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九大,党一直强调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39]2019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为233.9万亿元,全国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93.2万亿元。[40]这是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取得的巨大成绩,这是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这是实现新发展阶段目标任务的基础与保障。

新发展阶段的变化性

新发展阶段的变化性需要从社会主要矛盾层面来理解,主要体现在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新的主要矛盾以及新的历史方位三大方面。

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新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前所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与促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986亿元,首次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4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阶段变迁的基础性力量和最终决定性力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引发生产关系的渐进式变革。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4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双向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从基本矛盾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社会主义大方向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然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这一过程在具体层面就表现为主要矛盾的变迁。进一步说,中国共产党人要根据生产力阶段性发展推动下的主要矛盾演变,系统性地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通过解决新的主要矛盾来促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的主要矛盾。生产力水平的历史性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表明人民已经跨越了温饱阶段,人民的需要层次已经从物质层次跃升至精神层次。例如,教育、就业、环境、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精神层面更加优质丰富的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表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例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较严峻、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民生领域存在一些短板等。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是区别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是阶段性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性。这一转化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特征,并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速向现代化新阶段跃迁。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主攻方向和目标途径,即要通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实现更为平衡充分的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能力,精准把握时代本质与基本特征的洞察力,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迸发出的旺盛生命力。

新的历史方位。生产力的历史性发展和主要矛盾的转变,使得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3]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发展基础、发展主题和发展目标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系统性转变。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就是新的发展基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确立新的发展主题,即实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44]这是依据新发展阶段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调整。只有提升发展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才能不断解决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各种矛盾。我国在新的历史方位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要不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45]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一招。正确的历史方位认定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以生产力为代表的一系列客观因素的不断发展是新的历史方位的客观基础。基于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对新的历史方位进行定位,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对于在新阶段凝聚各方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对于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坐标,对于制定新阶段方针路线,实现新阶段目标任务,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现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子阶段的过渡与接力逐步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实现新发展阶段目标任务不得不面对的世界大势。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经济全球化有所倒退,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构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底色。毛泽东同志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6]外部环境永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阶段的发展,永远不可能主导新阶段的发展。实现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最终还是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实际。

实现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要从基本矛盾层面出发把握新阶段的连续性。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领域、各行业工作的全方位领导,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执政水平,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深入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要不断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各类经济主体都能在基本经济制度下,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

实现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要从主要矛盾层面出发把握新阶段的变化性。要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针对性地提出新战略、新理论、新政策;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结语

黑格尔认为,要在“统一中认识对立,在对立中认识统一”,“这就是一切时代和一切哲学的要求”。[47]连续性与变化性是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需要在连续性中把握变化性,在变化性中把握连续性。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别对应着具体层面的连续性与变化性,两者统一于生产力推动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社会主义大方向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共同富裕道路阶段性地向前推进。这就需要在连续性与变化性两个方面同时发力,需要始终保持二重性之间的动态平衡。

连续性与变化性最终统一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子阶段的交替演变。新发展阶段连续性的三大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稳定的基本结构,在基本矛盾层面保障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阶段性跃迁的基础,推动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和更高级的发展子阶段。新发展阶段所有方针、路线和政策都要以新的主要矛盾为总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从二重性视角理解新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在新发展阶段研究中的新应用,拓展了新发展阶段研究的新维度,对于在新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奇迹,稳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1][28][45]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2]参见顾海良:《新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序言”》,《红旗文稿》,2020年第18期;何毅亭:《谈谈我国新发展阶段》,《学习时报》,2021年1月4日;逄锦聚:《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任务》,《光明日报》,2021年3月5日;秦宣:《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5日。

[3]参见王立胜:《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逻辑》,《人民论坛》,2021年第7期;王怀超、张瑞:《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人民论坛》,2021年第10期。

[4]Mark Elchardus, "The Rediscovery of Chronos: the New Role of Time in Sociolocical Theory",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1988, 3(1), pp. 35-5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

[6]《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7]参见李慎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红旗文稿》,2018年第5期;谢富胜:《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9期;张开、崔晓雪、顾梦佳:《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3期。

[8][32][46]《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4、130、302页。

[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1~182页

[11]中共中央宣傳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2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1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

[14][21][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16、8页。

[15][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4页。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79页。

[1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3页。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页。

[22][23][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4、42、45页。

[24][25]《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1031页。

[26][34][3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149、111页。

[27][36]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

[2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9页。

[33]《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頁。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40]《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10/8459210b544e4b9dba931e5b4682e9fa.shtml,2021年7月7日引用。

[4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2021年7月7日引用。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4页。

[4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80页。

[4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77页。

责 编∕肖晗题

猜你喜欢
新发展阶段主要矛盾连续性
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正确处理关键与次要间关系是确保航天装备质量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