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血液病病人营养风险筛查临床结果分析

2021-09-26 10:38高瑞雪
循证护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血液病营养状况入院

张 颖,唐 雪,高瑞雪,范 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100029

血液病是原发于或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的疾病,疾病种类较多,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大部分出血与溶血性疾病,均可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老年血液病占老年人疾病的比重较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对于血液病病人来说,充足的营养在维持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临床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临床病人的营养常常处于不良状态,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随着疾病的发展及血液病病人诊疗的特殊性,病人的营养状况也在发生变化,病人会出现食欲不振、慢性腹泻及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同时,器官或组织的逐渐消耗、继发感染和应激反应等会使病人对能量和营养成分的需求增加,给予合理的营养照护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临床老年血液病病人的营养状况,在疾病治疗期间满足病人合理的营养需求,以增强病人免疫力、促进身体的恢复,本研究分析了老年血液病病人治疗期间营养风险筛查的结果,为临床加强必要的营养照护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因血液病住院的老年病人117例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住院时间≥1 d;②年龄≥60岁;③医学诊断为相关血液系统疾病;④能配合完成营养风险筛查及相关检查。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其他系统疾病者;②病情危重者。117例老年血液病病人中,男61例(52.1%),女56例(47.9%),年龄60~88(69.24±7.76)岁。

1.2 调查工具

1.2.1 血液营养指标

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是临床上评价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2],也是营养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血液营养指标正常值范围为ALB 35~55 g/L;男性Hb 120~160 g/L,女性110~150 g/L;TP 60~80 g/L。

1.2.2 病人营养风险评估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判断病人是否存在营养风险。该工具由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专家组于2002年研发,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建立在循证医学理论基础上的基于128个随机对照研究发展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该量表操作简便易行,客观性较强,前瞻性好,敏感性好,临床适用性强,已得到验证。其Kappa值为0.67,具有高度一致性,有较好的信效度[3-5]。自 2005年引入我国后,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是较为公认的动态营养风险筛查模型。该量表包括疾病严重程度、年龄以及营养状况3个部分,当评分≥3分时表明病人有营养风险,需结合病人情况制定营养计划;<3分表明无营养风险,住院期间需定期复查NRS 2002[6-8]。

1.3 调查方法

入院和出院评估:由责任护士在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24 h和出院当日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遵医嘱在病人入院时及出院时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监测血液营养相关指标。关注病人近期饮食情况,充分做好老年病人住院期间身体状况的护理及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时及出院时血液营养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时及出院时血液营养指标比较 单位:g/L

2.2 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时及出院时NRS 2002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时及出院时NRS 2002评分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3.1 老年血液病病人营养风险高

营养风险是指现存的或潜在的与营养因素相关的,可能导致病人出现预后不良的显性或隐性风险[9]。营养风险筛查是临床营养治疗和护理的重要依据,对有营养风险的病人给予合理的营养照护后,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会明显降低,从而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耐受性和生活质量[10]。由于血液病病人会受到化疗及并发症的影响,且病情通常较重,经过长时间疾病的消耗,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步退化,营养摄入、吸收和利用能力下降,最终导致代谢紊乱。病人出现营养风险,其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加大,致生活质量下降,治疗风险增加。在对病人进行筛查营养风险时,应全面评估,为其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营养治疗与护理,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质量[11]。因此,营养风险筛查对于血液病病人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117例老年血液病病人入院时均存在营养风险。血液病病人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远远超过其他疾病病人[12],使得血液病病人的营养问题变得异常严峻,需引起重视。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尤其应当重视血液科老年病人的营养状况,及时发现营养风险,并予以纠正。在临床中使用ALB、Hb、TP等血液营养相关指标及NRS 2002评分去综合评价住院血液病病人的营养状况是较为可靠的方式,各类指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病人存在的营养缺陷,这些指标在预测严重疾病营养风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3]。本研究结果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的老年血液病病人蛋白水平较正常值范围偏低,广泛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这会导致病人免疫功能下降,治疗耐受性降低,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14]。老年血液病病人出院前血液营养相关指标如ALB、HB、TP水平均明显低于入院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病人化疗后处于骨髓抑制期,血液指标会明显下降,在化疗后10~14 d降至骨髓抑制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 d后缓慢回升,出院时血液指标未恢复正常[15-16]。

3.2 老年血液病病人加强营养照护的必要性

血液病起病隐匿,发展时间长,疾病发生至确诊往往间隔时间较长。在此期间,病人营养消耗远大于摄入,加上化疗应激状态及化疗后营养补充不足等情况,易导致化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预后不良。有研究表明,给予血液病病人合理的营养,补充日常营养需求,可以改善病人自身状况,维持理想身体质量,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营养风险评估中,整体调查对象均存在营养风险;出院营养风险评估中,营养状态逐步好转,有6例(5.1%)病人无营养风险,出院时及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营养风险的老年血液病病人在接受疾病治疗和营养照护后,自身状况能够有所改善。目前,住院病人的营养照护在临床工作中虽已开展,但未规范应用,与疾病治疗相比,营养照护的关注度仍然较低,工作的开展未形成系统和规范,临床上,老年血液病病人的营养照护工作亟须加强。

对于不同情况下的营养照护,首先应当加强宣教力度,强化家属健康意识,如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平衡膳食的选用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营养计划。血液病化疗的病人常有厌食、恶心、呕吐、味觉改变的症状,导致食欲不振。应鼓励病人在疾病治疗允许的范围内,食用自己喜爱的食物并少量多餐。此外,血液病病人通常并发有口腔念珠菌病、细菌性齿龈感染、口腔及食管部位疱疹病毒感染等口腔疾病,导致吞咽困难。在治疗血液病的同时,可以根据病人口腔健康状态,选择合适的营养途径,提供适宜的营养制剂。腹泻也是血液病病人常见症状,腹泻病人多伴有吸收不良、体质减轻。在临床上应加强电解质补充,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19],重视老年血液病病人营养状况,进行正确规范的膳食指导和管理,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升病人治疗状态。

4 小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老年血液病病人住院期间的身体营养状况评估,初步证实老年血液病病人存在营养风险。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实施周密的营养照护计划,逐步提升老年血液病病人营养状况,协助病人更好地完成治疗,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血液病营养状况入院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观察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基于DRGs的云南某医院COPD患者重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血液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