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形式之辩”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2021-09-26 15:55周雨婷
中华手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形式设施

摘 要: 该文分析设计实训中常见的“功能与形式之辩”的问题,以当代系统设计理论为解决方向,探讨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设施与环境三者的不同关系,并结合设计程序进行教学思考,以求为今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公共设施;功能与形式;系统设计方法;教学改革

一、背景介绍

功能与形式之辩是西方乃至东方古老的设计命题,19世纪中叶以来,技术变革引发社会结构转变,而新生资产阶级呼唤建筑形式的变革。特别是1851年水晶宫展厅的建造,对西方传统建筑形式提出了挑战。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在设计领域提出“形式依随功能”,以反对建筑的仿古倾向和装饰风格。后该思想成为功能主义流派的口号,很好地强调了设计功能对造型的主导作用。而我国,先秦时代孔子曾提起“美”“善”思想,美在某种意义上为形式,善为内容,因而艺术或设计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应该是“善”的,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功能和形式和谐统一的要求。

无独有偶,至当代,在环境设计专业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成为学生设计实践的突出问题。但当今设计早已不仅限于单一的形式与功能,为解决此类问题,本人从系统论的角度解决公共设施设计实践问题,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1]。

二、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形式与功能”问题分析

形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后经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明确了其规定。在徐恒醇所著《设计美学》一书中为“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即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的发展的统一。形式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回到形式与功能的设计学关系,可以发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功能不仅是影响形式选择的唯一因素,与设计生产相关的材料、结构、技术乃至设计所在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形式的选择。此外,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功能的概念并非单一的,它包含不同层次和内容。如满足人功利需求的实用功能、满足人精神需求的审美功能,以及设计成果其所必备的认知功能。因而,学生设计实践中存在的形式与功能问题从自身来看并不全面。

(二)公共设施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从自身来看,是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等设计类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其成果是现代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城市外部环境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丰富着人们的城市生活。因学科发展方向的原因,该课程在各个高校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我校为环境设计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赛督学,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设计类课程,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2]。

在课改之前的理论教学,更多偏向于公共设施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特别是为了学生全面掌握公共设施的不同类别及其功能效用,会花大量篇幅从设计分类切入讲解,虽在讲解过程中也重视从公共设施的材料、技术、形态、功能等角度分析公共设施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使用功能以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但并未文字化、概念化、图解化其思路。再加之学生上课存在对于教师口授知识掌握不牢的现象,从而导致在设计实践之时存在的“形式与功能之辩”的错误命题。

而在实践教学中,公共设施设计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往往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并未呈现具体的书面总结。易使学生在形式上,不考虑实际过于主观地做设计,甚至于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临摹仿制网络作品,毫无创新意识。在功能选择上,一套公共设施中也往往会呈现功能趋于雷同、与环境融合差,最终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却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当代系统设计论解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

为解决设计实训中存在的功能与形式之辩,笔者阅读相关书籍,结合设计实践中存在的功能与形式取舍的问题,从设施与设施、设施与环境、设施与人的角度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此外,课程讲解中明确设计程序及步骤,可规范把控学生存在的主观设计问题。

(一)设施与设施

学生在设计不同功能所属的成套公共设施时,受经验的限制,往往无法合理把控整套公共设施之间的关系。因而在整套公共设施设计之前,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对设施单元的共同联系。从整体角度,要求公共设施能呼应其所属场地的所需功能,且整组功能能整合成为功能集合体并满足不同人群的共性需求。而单一公共设施也要求具备多样性功能,以一个主要功能配多种次要功能的模式多角度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3]。

而在形态选择上,公共设施应具备以简洁和几何化风格之上,趋向多样化面貌,恰当的艺术感及特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享受,满足城市、街道多样化的新特点。

(二)设施与环境

世界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在其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公共设施设计作为构筑物,同样强调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天人合一”。对于公共设施而言,可首先考虑本土自然资源对整套公共设施的材料选择,如自然地理因素、气候因素、资源因素,综合选用1-3种符合要求的材料,宜少不宜多,方便标准化生产。如北海地区地域特殊材料珊瑚石,其砌块而成的夯土结构可成为与北海地区环境联系的突破点。其次,公共设施所在城市、街道和周边建筑的文化氛围也会对整套公共设施的设计产生影响,学生可综合周边因素,如形态、色彩、材质、細节等作为设计的来源,形成公共设施的共性特征。因而地域性主题强调北海特色疍家文化、海丝文化、汉文化的注入,并艺术抽象得到设施形态。再者,公共设施所在地的场所属性也会影响整套公共设施的不同功能,如场地位置狭小就要求公共设施必须适应该场所的尺度,符合该地块的功能需求并可直接被用户识别其使用方法[4]。

(三)公共设施与人

人从诞生之始就开始不断进行造物活动,为我们生产、生活制造所需的一切物体。公共设施作为人造物,其产生的原因在于满足人不同层面的需求。

对于公共设施而言,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公共设施的功能的选取上,对于活动的分析根据《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形容为“人或主动或被动会出现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不同活动会对公共设施有不同的要求。以社会性活动为例,社会性活动的引发需要公共设施为其产生社会交往的人群提供一个可以停留的地点,该地点选址以提供开阔的视野为佳。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爱好、不同行为模式的用户会对公共设施产生不同的要求,要求设计师切身从人群的心理、生理出发解决其在城市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服务老年人的公共设施,要求公共设施从功能上满足其生理退化的需求,从形态上能提供一个无消极心理暗示的适老化公共设施。

(四)设计程序与步骤

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其一般程序中,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模式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

对于本校学生而言,做设计之前,应对北海地域范围内公共设施进行摸查调研,明确本区位公共设施中存在的问题。摸查时学生可采用调查报告、摄像机记录和街头采访等多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明确该设施所在位置、周边环境、面向的用户人群、人群的行为模式、生活模式、活动轨迹等。数据收集之后需形成该地区人群需求图表,并根据覆盖的范围确定需求的优先级,最终设计成果需满足排名靠前的需求。此外,学生需根据调查明确设计的方向,回答公共设施服务的对象、具体的形态、功能、存在的位置、使用的时间和方式、制作成本以及趣味性等问题[5]。

當需求和设计方向明确之后,就可构思设计方案,方案构思要求同学们反复验证其功能、形态、色彩、界面等是否符合用户及设计方向的需求,是否契合周边设施、周边环境,进行再设计。为避免重复论证中造成的工作量过大的问题,建议学生可针对公共设施的某一单一特性进行测试。如休息类座椅,确定其高度后,可简单以木板模拟其高度,让用户模拟不同活动轨迹对其高度进行检验,明确该设施高度是否合理。

四、结语

文章明析公共设施设计的系统论和设计步骤,解决了公共设施设计实践中常见的“功能与形式”之辩的问题,明确当代设计早已是从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和设施与环境三者的关系中,去研究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最后得出公共设施需综合不同人群、环境的实际需求,无心理、生理负担地为目标用户打造一个满足其户外交往的城市活动场所。

注:本论文隶属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名称为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2019JGB425。

作者简介:周雨婷(1994—),汉族,贵族遵义,硕士研究生,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凌浩,陈旻瑾.环境中的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砚祖.一物一菩提:造物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张莲洁.公共设施设计课程教学引入OBE理念的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21(1).

[5]刘玲,李晓英.人·情感·空间——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研究[J].设计杂志,2017(10).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形式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探究
公共设施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