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谢定超山水画技法

2021-09-26 15:58任威
中华手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宝石技法山水画

任威

摘 要: 一幅山水画的绘画步骤一般用“勾、皴、擦、点、染”五步来完成,如何运用这五步就是指中国画的笔墨技法问题。近代针对传统山水画最精华的笔墨技法论述,当属国画大师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法”,“五笔法”指用笔的“平、圆、留、重、变”;“七墨法”讲墨色的“干、湿、浓、淡、焦、宿、渍”。当代名画家谢定超先生的山水画儒雅别致,其画风让人过目不忘,因为他的山水画不是眼中看到的山水,乃胸中浸润淬炼的山水。先生常与他的友人说:“他绘画是用生命在画画,是一种如痴如醉的绘画,是失去常人理智陷入痴迷的绘画,是一个人将心神融入山川万物的绘画”。本文从山水画的组成元素山、石、树的表现技法,以及画家的创作情感,深入浅出的分析当代著名画家谢定超教授的山水画技法。

关 键 词: 谢定超;山水画技法;人文情怀

毕业五年恩师对学生的关心没有在毕业证的交接中结束,自己对学子时代的绘画光阴总是怀念,毕业时想的是今后画的每一张都是更胜一筹的,用自己的勤奋,像贤明的画家们那样伏案经营定会“守得云开见明月”,一定比在校做学子时候的作品数量多、质量好。恰恰相反,在繁杂生活的蹉跎中,手中的笔停停又停停,属于自己的零星碎片时间恍惚只够回忆。黄宾虹先生说:“画画更多的是要在画外下功夫”。与其说没时间精力画画的时候是在画外下功夫,还不如说是在自我心灵的救赎,恩师耳顺之人还是三更起五更睡地在创作的道路上,勤奋耕耘成果丰硕。毕业这几年先后寄予笔者十余本画册,每一本画册都在探索更高艺术造诣,于恩师只能望其项背自我鞭策。

第一次看到谢定超教授中国画的时候,还是研究生备考阶段。通过网络查询导师信息,就看到了先生的中国画作品,从此对先生的画就过目不忘,拜师后读了其所有的评论文章。通过结合何国辉、刘立策、贾德江、鲁慕迅、夏硕琦等艺术评论家的谢定超研究文章,渐渐了解其艺术创作情怀,返璞归真、感恩故土、关注乡民生活等。笔者在艺术创作期与先生聊到自己不知道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时,先生耐心地讲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纯粹是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走出来的。他通过日以继夜地苦练笔墨,用滴水穿石的毅力累积和思考。创作灵感在某一天就会如堤坝开闸,滔滔江水奔腾而来。这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的一样,从古至今,做学问、成大事者,皆可用三句宋词来描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谢定超教授为师者,继孔孟之大德;为艺者更是践行着,继中国画之绝学的精神。

谢定超出生于四川广元,曾常年独自云游在秦岭山脉的深处,拜读山林、师法自然。有幸得孤身独处,真正地存在山林间,呼吸山间的空气,思绪在辽阔的空间飘荡。体会千古名句“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境[1]。

一、趣味灵动的宝石点

组成中国画元素的“点”,在汉代“画像石”中比较生动地表现了树木的叶,几根简洁的线条把枝干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树枝的顶端用几个大圆点,点出生动厚重的树叶。魏晋时期中国画《洛神赋图》在中国画历史中是代表山水画的雏形之作。该作品表现树木的技法“点叶”和汉代“画像石”中叶的表现极其相似。元代米芾父子“大浑点”的点皴以淡墨积攒出江南烟云。至此“点”在树叶点胎和山石皴法的表现中成为十分成熟的技法。几千年来,山水画中的“点”被发展成淡墨点、浓墨点、焦墨点,方形点、圆形点、三角形点,仰头点、垂头点、胡椒点、大混点、介字点、梧桐点、尖头点、小混点、鼠足点、椿叶点、梅花点、松叶点等。申石伽在《山石技法讲解——点苔》中提到“嵌色点苔”,然而这样的“嵌色点苔”在传统山水画中多运用于树叶的点苔,在石头的表现上鲜为人见。谢定超教授的山水画中多运用这样的“嵌色点苔”,表现石头或者醒目画面,被称之为“宝石点”。还记得第一次听说“宝石点”时,就被这个生动形象又极具趣味的名称打动了。“宝石点”这个名字从名称上看,这就是一个有魔力的符号,具有让人过耳不忘的魔力,还是代表先生画面的绘画语言之一。这个绘画语言既有“趣味性”又观赏性十足,最主要的是“宝石点”在川北的丹霞地貌中真实存在。“宝石点”在这里不是单独的一个“嵌色点苔”孤立存在画面中,而是一个有趣味、有生命、有传播性的代表先生“画趣”的语言符号[2]。

潘天寿先生将点分为:“醒目点、糊涂点、错杂纷乱点”。醒目点也就是说点苔的作用一般是提点画面,让原本囫囵的画面层次明晰。糊涂点、错杂纷乱点,然三点三画为疏密之起点,千千万万三点三画,为疏密之终点,如米氏父子的米点山水。错杂纷乱点,近看如乱柴堆积杂乱无章,远看实则内藏丘壑如黄宾虹山水。

谢定超先生的宝石点,从画面看很难归纳为醒目点,更谈不上糊涂点、错杂纷乱点。他的宝石点前多后少、前大后小均匀地分布在山石中。不单是为了醒目山巅、树根、等某个墨色层次,更多是通过宝石点的点苔,巧妙地运用,不同颜色的色彩,去装饰、谐调画面。先生在教学中常讲,点苔有讲究,多点不得,少点不得,可以近景处多,远景处少,实处大,虚处小等等。先生的宝石点在笔者的《川北地区山水画题材的研究与创作》一文中做过一个对比分析。秦岭山脉剑门关地势险要,属于非常典型的丹霞地貌,该地石柱或山体中均匀分布有粒径较大的砾石。在对剑门关等地的山石表现研究中发现,宝石点和丹霞地貌相似度极高,这就是无门无派的先生,搜尽奇峰打草稿,师法自然、师法造化而得。

二、敢不敢说“定超皴”与“定超树”

经常听先生说起,画石头要结合太极阴阳协调来思考。太极除了道家文化外,圆点和线的造型,在艺术上也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视觉艺术效果,即用最简单的圆点和线来刺激视觉神经已达到艺术的冲击力和秩序性。何国辉先生在文章《敢不敢说定超皴》中说到,先生的皴法,经过一段时间研习历史中随处可用的皴法后,自己苦行僧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几种常用皴,网状皴、短线皴、墨皴等。与何先生这文中“定超皴”相对应,本文从先生的书中提出“定超树”。品读山水画最兴盛的元、明、清时期的作品发现,这段时期在树的表现上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树叶非常茂密用笔很多。以此对比品读浑厚朴拙的汉代四川画像石中描绘的树,有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意境。先生的树既表现出大自然中树的郁郁葱葱又有简约的笔法,他的树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传统道路上,学而思、学而悟,在传统和自然的结合中,提炼出了自己表现树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先生的树就像是有一种生命力一样,真实而有韵味,通过灵动的线条表现出大自然的生命与力量。《中国当代艺术史——谢定超中国画作品》第32页《深情图》大面积的线条鲜明的树,有曲线、弧线、长短交错,似乱还齐。看作品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溪边风景,这样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题款“男的说:我走了哈。女的说:在船上小心点,早点回来。”先生的幽默把离别伤感和担忧化解得细雨无声。但是树的动感线条似乎还牵动着女子的心,似乱似平,既梦幻又抒情。欧文·斯通在《梵高传》中说道:“当你感觉到世间万物运动的这一普遍的节奏时,你才算开始懂得了生活。”[3]

三、边角、全景还是“山水幻境”

山水画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总是有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神圣感,一段时间观山水画,真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窘迫、好奇,或寒江独钓的孤寂、或明皇幸蜀的惊心动魄又或富春山居的惊世憾俗,或许就是因其特有的构图方式造成的。传统山水画,或是师法自然再现自然山川,或是取法自然营造心中山川,都离不开边角小景或者是高平远景,然而先生的山水布局营造了边角小景、高平遠景、还有就是别具一格精心营造的“山水幻境”。一次皖南婺源写生回来,先生出了一本画册,《谢定超扇画作品精选》基本是边角构思的作品,其在对婺源民居的表现上轻轻松松就做到独具特色。《中国当代艺术史——谢定超中国画作品》第18页《无法碰撞》作品中央画了一座云山,山上还有人家,漂浮在宇宙之中,上下和四周漂浮着星云,有一种“画不惊人方不休的感觉”就像是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中被天神背走的王屋山。

四、触碰心弦的情感

先生的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人文的情感,人民网里有一篇文章《让我们记得住乡愁》里面的话与先生的画,甚是贴切:“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是一种精神情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纳兰性德的词《无题》中写到“情到深处自然浓,意到浓时怎忍舍。”评论家何国辉在文章里面说,先生的画体现出的是父性和悲悯。父性和悲悯感觉是负赘的、苦难的、悲伤的、让人深思的。也许只有悲悯的艺术才更能触碰到人们的心弦。

五、结语

评论家李永宏的文章《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读谢定超的中国画作品》中说到先生全身心为山乡代言,替山民传情,不求闻达、不趋时风,忠实地把持着那份深情的人文情怀,恪守着自然之平和、率真之豁达。“谢定超美术馆”在四川广元开馆以来,先生亲临剑门关指导,书画爱好者写生创作,不断在这历史文化悠久的巴山蜀水上耕耘创作。

参考文献:

[1]李霖灿.中国名画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贾又福.谢定超研究[M].北京:华夏书画杂志社,2006.

[3](美)欧文·斯通.梵高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宝石技法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种”棵宝石树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宝石迷踪
宝石树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