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西方音乐史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2021-09-26 16:14李明
中华手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音乐史民族性音乐家

李明

摘 要: 西方音乐史对于我国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它的系统性很强,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它所跨越的幅度之广、内容之多以及时间体量之大,是众多学生学习时的难点课程。本文将从当前高校西方音乐史教学的问题出发,在其中融合思政元素,进而提出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西方音乐史;教学;策略

一、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意义

首先,高校为学生开设西方音乐史的理论课程,目的在于使得学生能基于文化史、艺术史的背景之下,了解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二十世纪等时期的种种音乐风格,对于一些音乐流派,如巴洛克时期风格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以及一些音乐大家,例如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等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通过学习这些音乐风格与流派时,与其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历史相结合,去感悟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从而去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1]。

作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基础学科,在各大开设音乐专业的高校都为必修课程,并且还作为音乐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必备学科,因此该学科的教学问题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学者以及相关的教职工们关注,同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对该学科的教学进行创新:例如在1990年代展开该学科的教学以来,一开始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在各大高校之中,教师们仅仅只是将其中的重要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概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步着手改变这一形式,对西方音乐史这一门课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慢慢地开始向学生们清晰地对西方音乐史每一个发展阶段去进行论述[2]。在新时代,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之下,教学设备再次升级,于是各大高校的教师们开始在课堂之上积极引入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等,这让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

但是,笔者认为,西方音乐史这门理论课程,信息量广、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因此,更要在基础教学之中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合,进一步武装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其在学习西方音乐史、了解西方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保持一个欣赏的态度,吸取这门课程的精华部分。

二、西方音乐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固化

在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实践之中,很明显存在着教学模式固化的现象,一般而言,教学模式仅仅只是在讲述音乐家以及相关的作品,一般的授课程序也固化了,往往先从音乐家所处的时代人文背景开始,讲述该音乐家的创作历程,以及他的音乐风格与所属的流派、主要的音乐作品,最后讲述他对于后代的影响。开设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高校,几乎全都是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这样的模式似乎是全面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最终被简单化介绍。教学模式的固化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可能对于每一个时代的音乐家和作品有所了解,但是却缺乏对于音乐作品本体的鉴赏,学生并不能有效地进行音乐本体的鉴赏。并且在了解这些西方的人文背景与人文知识的同时,也没有去加之以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培养,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对于西方价值观念的认同度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不仅是十分危险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没有明确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终极目标

西方音乐史在我国高校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很多高校的学者们,并没有真正明白这门课程的终极目标。我们希望学生去学习西方音乐史,但并不希望学生去盲目地遵循西方的价值观,希望在他们今后的创作之中能传达出中國的声音。中国音乐必须要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价值体系,即使我们教授的课程是西方音乐史,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之中进行中西结合,具有中国审美趣味,从而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这些正是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他们正在寻找他们各自的价值观的突破点。

今天,面对丰富的西方文化,例如电影、歌曲、舞蹈、服装、绘画的流入,似乎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发现了时尚和多彩的东西。现在中国有很多音乐演奏会。艺术家经过自由的交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是,今天的艺术家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西方音乐的技术,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想法表明他们的关注点。因此,我们必须有清楚地认识,而不是盲目的跟风,要去理解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去创作和弘扬自己的艺术,去认识和创作带有当代中国文化特色的象征性艺术作品。维护民族文化突出的特点和独特性,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同样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贡献,也是在这一时期每个中国艺术创作者所必须担负的责任。

三、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加强对于音乐本体的分析

首先,在对西方音乐史的授课时,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重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绝对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对音乐家的生平、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音乐家的主要作品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等文字语言之类的介绍上,而是要对其音乐作品的本体去加之分析与鉴赏。例如在讲述古典乐派的巨师莫扎特的著名作品《魔笛》时,不仅仅需要对学生传授其作品之中所讲述的故事,还需要将乐谱的结构形式传授给学生们。我们不要仅仅拘泥于文字层面,而需要教授构成音乐作品的音响材料以及相关的创作技法,这样学生们才能从音乐本体层面真正认知到该作品的风格与其他作品的风格有何不同。音乐是一种艺术,应当以感受为主,教师们在课堂之上仅仅只需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感知音乐的美好,进而去分解,让学生们知道大师们的音乐乐谱是如何编排的,这样才是一个活泼的、有生机的西方音乐史课堂。要知道,在西方音乐史之中的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当时时代所凝结出的最美艺术结晶之一,凝聚着音乐家的审美情感,也凝聚着当时时代审美风格与艺术技法的最高成就,每一位教师在传授它们时应当要保有敬畏之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领学生们真正进入音乐大师们的世界,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文字、语言层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所强调的音乐作品本体的赏析,并不是一个固化的呈现方式,笔者只是提供一种教学模式,各位高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3]。

(二)在教学之中加入思政元素,加强民族意识

相关高校教师在进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实践之中,需要加入一定的思政元素去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同时,不要盲从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一些特殊的时候,甚至还要指出西方某些价值观念的偏颇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们加强课外的思想政治的学习,将思想政治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努力学习新时代新知识,教会学生们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用知识去保护自己。相关教师们需要以落到实处为目标进行学习和引领工作,坚持带头学,坚持读原文,坚持学而用,学而实,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做好党员教育学习的风向标和排头兵,注重专题学习,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另外在中国音乐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来提醒我们,音乐的“民族性”并不是。不仅是语言、形式、内容的问题,还有基础的问题。民族性音乐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中期首次被提出的,在当时也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激烈讨论,其讨论重点就在于中国音乐是否需要具有民族性。持反对意见的艺术家的观点十分明确,民族性音乐就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其中一些较为激进的艺术家甚至认为,在音乐创作中渗透民族性是会影响到优化的创作,降低了中国音乐的艺术水平,这是一种倒退。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走民族性的的道路之后,创作就会受到局限,题材和表现手法的选择也不会那么多样。但是就整体而言,我们在教学之中需要去培养学生的音乐民族意识,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我自己看来,民族性并不是单纯的题材问题、表现手法问题、内容问题、形式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创作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意识。因此,在教学之中去给学生渗透民族意识,在将来他们所进行创造的艺术作品之中,会不自觉透露出民族性。

四、结语

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已经在上文多处地方提到过,此处不再赘述。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学理念也必须随之不断变化,目前在对于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之中。尚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固化、教师人文精神培养能力较弱,甚至还有没有明确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这需要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一起努力,在课堂之中加强对于音乐本体的分析,并且在教学之中加入思政元素,加强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这样才会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西方音乐史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课题编号2020KCSZ046。

一、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意义

首先,高校为学生开设西方音乐史的理论课程,目的在于使得学生能基于文化史、艺术史的背景之下,了解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二十世纪等时期的种种音乐风格,对于一些音乐流派,如巴洛克时期风格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以及一些音乐大家,例如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等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通过学习这些音乐风格与流派时,与其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历史相结合,去感悟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从而去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1]。

作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基础学科,在各大开设音乐专业的高校都为必修课程,并且还作为音乐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必备学科,因此该学科的教学问题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学者以及相关的教职工们关注,同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对该学科的教学进行创新:例如在1990年代展开该学科的教学以来,一开始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在各大高校之中,教师们仅仅只是将其中的重要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概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步着手改变这一形式,对西方音乐史这一门课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慢慢地开始向学生们清晰地对西方音乐史每一个发展阶段去进行论述[2]。在新时代,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之下,教学设备再次升级,于是各大高校的教师们开始在课堂之上积极引入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等,这让西方音樂史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

但是,笔者认为,西方音乐史这门理论课程,信息量广、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因此,更要在基础教学之中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合,进一步武装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其在学习西方音乐史、了解西方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保持一个欣赏的态度,吸取这门课程的精华部分。

二、西方音乐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固化

在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实践之中,很明显存在着教学模式固化的现象,一般而言,教学模式仅仅只是在讲述音乐家以及相关的作品,一般的授课程序也固化了,往往先从音乐家所处的时代人文背景开始,讲述该音乐家的创作历程,以及他的音乐风格与所属的流派、主要的音乐作品,最后讲述他对于后代的影响。开设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高校,几乎全都是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这样的模式似乎是全面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最终被简单化介绍。教学模式的固化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可能对于每一个时代的音乐家和作品有所了解,但是却缺乏对于音乐作品本体的鉴赏,学生并不能有效地进行音乐本体的鉴赏。并且在了解这些西方的人文背景与人文知识的同时,也没有去加之以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培养,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对于西方价值观念的认同度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不仅是十分危险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没有明确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终极目标

西方音乐史在我国高校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很多高校的学者们,并没有真正明白这门课程的终极目标。我们希望学生去学习西方音乐史,但并不希望学生去盲目地遵循西方的价值观,希望在他们今后的创作之中能传达出中国的声音。中国音乐必须要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价值体系,即使我们教授的课程是西方音乐史,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之中进行中西结合,具有中国审美趣味,从而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这些正是艺术家们的共同追求,他们正在寻找他们各自的价值观的突破点。

今天,面对丰富的西方文化,例如电影、歌曲、舞蹈、服装、绘画的流入,似乎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发现了时尚和多彩的东西。现在中国有很多音乐演奏会。艺术家经过自由的交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是,今天的艺术家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西方音乐的技术,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想法表明他们的关注点。因此,我们必须有清楚地认识,而不是盲目的跟风,要去理解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去创作和弘扬自己的艺术,去认识和创作带有当代中国文化特色的象征性艺术作品。维护民族文化突出的特点和独特性,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同样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贡献,也是在这一时期每个中国艺术创作者所必须担负的责任。

三、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加强对于音乐本体的分析

首先,在对西方音乐史的授课时,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重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绝对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对音乐家的生平、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音乐家的主要作品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等文字语言之类的介绍上,而是要对其音乐作品的本体去加之分析与鉴赏。例如在讲述古典乐派的巨师莫扎特的著名作品《魔笛》时,不仅仅需要对学生传授其作品之中所讲述的故事,还需要将乐谱的结构形式传授给学生们。我们不要仅仅拘泥于文字层面,而需要教授构成音乐作品的音响材料以及相关的创作技法,这样学生们才能从音乐本体层面真正认知到该作品的风格与其他作品的风格有何不同。音乐是一种艺术,应当以感受为主,教师们在课堂之上仅仅只需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感知音乐的美好,进而去分解,让学生们知道大师们的音乐乐谱是如何编排的,这样才是一个活泼的、有生机的西方音乐史课堂。要知道,在西方音乐史之中的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当时时代所凝结出的最美艺术结晶之一,凝聚着音乐家的审美情感,也凝聚着当时时代审美风格与艺术技法的最高成就,每一位教师在传授它们时应当要保有敬畏之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领学生们真正进入音乐大师们的世界,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文字、语言层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所强调的音乐作品本体的赏析,并不是一个固化的呈现方式,笔者只是提供一种教学模式,各位高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3]。

(二)在教学之中加入思政元素,加强民族意识

相关高校教师在进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实践之中,需要加入一定的思政元素去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同时,不要盲从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一些特殊的时候,甚至还要指出西方某些价值观念的偏颇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们加强课外的思想政治的學习,将思想政治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努力学习新时代新知识,教会学生们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用知识去保护自己。相关教师们需要以落到实处为目标进行学习和引领工作,坚持带头学,坚持读原文,坚持学而用,学而实,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做好党员教育学习的风向标和排头兵,注重专题学习,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另外在中国音乐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来提醒我们,音乐的“民族性”并不是。不仅是语言、形式、内容的问题,还有基础的问题。民族性音乐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中期首次被提出的,在当时也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激烈讨论,其讨论重点就在于中国音乐是否需要具有民族性。持反对意见的艺术家的观点十分明确,民族性音乐就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其中一些较为激进的艺术家甚至认为,在音乐创作中渗透民族性是会影响到优化的创作,降低了中国音乐的艺术水平,这是一种倒退。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走民族性的的道路之后,创作就会受到局限,题材和表现手法的选择也不会那么多样。但是就整体而言,我们在教学之中需要去培养学生的音乐民族意识,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我自己看来,民族性并不是单纯的题材问题、表现手法问题、内容问题、形式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创作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意识。因此,在教学之中去给学生渗透民族意识,在将来他们所进行创造的艺术作品之中,会不自觉透露出民族性。

四、结语

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已经在上文多处地方提到过,此处不再赘述。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学理念也必须随之不断变化,目前在对于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之中。尚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固化、教师人文精神培养能力较弱,甚至还有没有明确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这需要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一起努力,在课堂之中加强对于音乐本体的分析,并且在教学之中加入思政元素,加强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这样才会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西方音乐史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课题编号2020KCSZ046。

参考文献:

[1]何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20(4):252.

[2]李雅.西方音乐史与音乐鉴赏教学的融合策略[J].当代音乐, 2020(6):39-40.

[3]李叶晔.高校西方音乐史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黄河之声, 2019(21):82.

猜你喜欢
音乐史民族性音乐家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姚铜(音乐家)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