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

2021-09-26 06:19胡建设
新校园 2021年3期
关键词:六国论

胡建设

摘要:《过秦论》《六国论》是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中的两篇政论文,教材导读明确指出学习重点是: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气势。《过秦论》的文势是靠铺陈夸张的辞赋手法和对比手法来表现的;而《六国论》的文势形成则源于论断的斩钉截铁,行文的纵横恣肆,极力地蓄势以至卒章显志,水到而渠成。两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切中时弊,语言简练典雅,是古代政论文的典范之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担当的家国情怀,并通过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政论文;过秦论;六国论;文势

文势,一般而言就是文章的气势。刘勰论文讲气,有正气、气质、才气、志气、气势诸说。其在《明诗》里讲建安文学,称“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里的“气”当指文章的气势。文势之于议论文,即充塞于文中的一股力量——很强的说服力。这不外乎旨意的宏远、鲜明、有针对性,论据的切合、丰厚,论证的力度与严谨。《过秦论》《六国论》是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中的两篇政论文,属于议论文范畴。其纵横捭阖,文气酣畅,说服力强。笔者每每讲授两篇文章,必要求学生在诵读上下功夫,于反复诵读中感受文中严密的论证,磅礴而畅达的文章气势。

古人作史论,经世致用,针砭时弊。贾谊、苏洵等封建文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胸怀社稷,当慷慨陈词,讽喻时弊,宣泄其志,浩然成文。贾谊是政治家、文学家,年少才高,是汉代政论文作家的杰出代表。汉初政治内忧外患,经济秩序混乱,儒学思想不受重视,故作《过秦》(后称《过秦论》)以资政。苏洵学继道统,政治上极有抱负。欧阳修称其文“博辩宏伟”。其文观点鲜明,语言锋利,具雄辩之力。宋代重文抑武,国防不振,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忍辱求和,赂敌为安。苏洵作文以讽谏。

《过秦论》以辞赋手法,用铺排、渲染、夸张之辞,使文势强烈。“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此一段文字极力写六国之势,为被秦所灭张本,以成对比之意。整散结合的语言使文气张弛有致,结构层层递进,以成文势。金圣叹论之曰:“……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之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之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也就是说,先铺张渲染六国之势,而为秦所灭,以衬托秦之强大;后又铺张渲染秦之强大,以衬托陈涉之卑微;秦灭六国,然秦却毁于陈之发难,继而卒章显志,引出讽谏资政之目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文势如波浪叠起,汹涌而至。读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

若说《过秦论》有辞赋色彩,《六国论》当有散文风格。与《过秦论》不同,《六国论》开篇慷慨发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谓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苏洵旋以“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以示补强。继而曰“弊在赂秦也”是谓重墨,有不容置喙之势。后兵分两路,一路直言“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设譬形象,令人信服。第二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又有两路,一则为齐与秦结好,实中秦之计也。五国既灭,秦必反目,齐亦不保。二则燕赵始有用兵之效,然痛失良将,又无外援,遂相继而亡。此两路论证与首段呼应,文路清晰,纵横恣肆,文势沛然。“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曾巩语)行文至此,看似尽陈古事,实则讽今。一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可谓振聋发聩,水到渠成,以影射时下宋朝统治者以赂敌求和苟且偷安之现状。两文旨意宏远,起承转合,论证严密,行文流畅,文势浩然。

近人钱基博于《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论“文”,称其含义有三,一曰“复杂”,二曰“组织”,三曰“美丽”。“复杂乃言之有物。组织,斯言之有序,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美丽为文之止境焉。”笔者认为此三者,以《过秦论》《六国论》观之,尤为切合。七雄纷争,合纵连横,可谓复杂。秦居关内,虎视眈眈。“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增强了秦国并吞天下的气势。写六国形势,铺排夸张,尽显六国之盛。前文已表,不再赘述。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如临古战场;且多短句,铿锵有力,犹如惊涛飞瀑,一倾而出,势不可当,增强了文章的动态感。特别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贾公博采摛文,纵论六国形势。为文组织有序,一气呵成,以助文势。

再说《六国论》,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论证严谨,自不必说。单论其用语极简,言简义丰,史家笔法,老道遒劲,足以使文气浩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和“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还有“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此三处语言形象生动,表意准确,有很强的感染力。“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整个一部燕赵灭亡史,仅寥寥几句而括之。李牧遭谗,赵王被虏。荆轲刺秦,易水犹寒。读来如饮陈年老窖,其味也绵,其慨也远。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藻溢于辞,辞盈乎气”。政论文往往以文势取胜,欧阳修之《伶官传序》,结构类《六国论》,开篇明志,继而以史为据,篇末以影当世,尤以“呜呼”感慨发声,气势不凡矣。苏轼之《刑赏忠厚之至论》警句迭出,虽主旨出,仍气势蓄足,横生波澜。类贾苏二公者,为文有浩然之气。以上诸公雄辩之力,源于其心中的正气、深刻的见地、广博的知识、个人的才气。因此语文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开阔视野,博古通今,多读优秀古文以涵养正气,“不必于世事件件皆能,惟求与古人心心相印”,读书做人要有正大光明的气象。

中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语文教学要灵活多样。拓展模块的这两篇文章是笔者每年要重點讲解的课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掌握各项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担当的家国情怀,并通过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夏邑县孔祖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六国论
《过秦论》与《六国论》相关研究
一篇带多篇妙“比”更生花
探析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文言文教学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之比较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运用比较法 学习文言文
《六国论》导学设计
苏教版《六国论》注释商榷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