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政府的电子政务应用研究

2021-09-27 08:15
智能城市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网络安全

王 泉

(江苏有熊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1 智慧政府概述

智慧政府的构建离不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构建政府的形态,兼具实体政府的职责,提供统计分析、推理判断、事务流转以及知识积累等多种功能,借助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及知识形成独特服务体系并维持可持续发展。智慧政府的出现实现了政务工作效率的提升,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借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其他先进技术,提高为民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智慧政府是来自多个领域和多种新技术的共同组合,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政务应用的相互融合。

2 智慧政府建设下电子政务发展方向

在“十三五”期间,国内的电子政务地位显著提升,尤其是大数据全面应用下的智慧政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成为我国政府实施转型以及构建智慧型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的重要发展目标。因此,针对电子政务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建设。

电子政务的出现代表着智慧政府建设的新阶段,也是智慧政府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电子政务的应用最为广泛,目前国内的电子政务仍处于前期建设阶段,面临的挑战较多。

电子政务同样需要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在不断满足新服务需求的同时,保证传统服务职责的有效履行。实现传统办事流程的优化,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达到电子政务信息协同效果。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充分提高电子政务的协作性,完成日常管理的精细化、深度化转变,充分把握社会公众的需求,达到理性分析,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以及服务的智慧化。

3 智慧政府视角下电子政务的应用

3.1 搭建智能化政务平台,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类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为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方向,也推动着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构建智能政务平台的方式,实现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不断向智慧政务服务目标进发。除了关注对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之外,还需要针对政务服务内容的本身进行优化,强调关于政务服务核心地位的保持,加强电子政务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完成对于社会最新数据的实时获取,保证关于数据的及时更新,确保智慧政府对于各类政务处理需求的快速反应。需要关注对于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将人工智能加入政务服务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一些社会事件的处理,借助人工智能的知识处理规则,快速针对社会事件的性质以及重要性进行判断,优先处理重大社会事件,提高政务工作效率。

3.2 构建精准化服务渠道及网上群众路线

我国十分重视大数据对于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作用的发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公众对于政务服务新的需求,无论是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或公共安全方面,政府面临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来自群众方面的诉求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驱动,同时离不开精准化的网络服务的支持[1]。

(1)电子政务的构建需要增加民意表达的渠道,为民众提供一个表达诉求和实际感受的平台,方便政府对社会形势进行准确研判,构建网上群众服务路线。

(2)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群众画像,针对每类群众进行精细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政务服务的精细化转变,脱离传统的粗放式供给模式。

(3)突出对于民生热点的高度关注,切实做好对于民生痛点的解决工作,打造一网通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找部门”到“找政府”、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提升民众对于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部机关各司局和部直属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会议。

(4)加强网上网下的联系互动,充分了解民意,并第一时间确保权威发声,形成对于舆论的合理引导。借助高效的网络议程设置和精准推送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确立政府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地位。

3.3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跨部门协同整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慧政府的建设水平,需要基于顶层设计,在现有实施和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地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水平进行提升。通过规范指导和平台支撑的方式,体现电子政务的公共通道以及共性支持的功能,实现不同地区、部门以及地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互联网思维的导向下,调动政府以及社会力量,针对区域探索的实践成果进行充分吸收,保证地区发展实际的协同,确保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1)智慧政府对于可能存在职能交叉的行政部门,建立业务冲突规避机制,实现内部政务资源的有效统筹,面向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等更多领域的职能延伸。

(2)需要解决电子政务中存在的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的问题,加强关于基础平台的建设,实现政务服务的统一申报处理和集中办理,实现反馈和全流程监督的统一。

(3)针对电子政务的普遍技术障碍进行研究,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事项协同,不仅聚焦在内部的信息层面,更应关注外部民众以及企业信息等多个层次,才能够真正实现整合。

3.4 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数据开放透明程度

目前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是面向民众开放政务内容的主要渠道,随着智慧政府的进一步建设,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供的开放信息更公开透明。要求各职能部门需要以自身的行政任务和职责作为基础,完成政务信息的统筹公开,保证政府的政务信息及时被民众所接收。

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时,需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借助电子政务平台收集信息的功能以及开放渠道及时公布各类决策内容以及结果。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数据融合的趋势更敏感,因此,关注数据开放共享将成为智慧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政务数据开放制度框架,需要认识到公共部门掌握着最大的数据源,必须保证政务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以及对于数据价值的挖掘。除了面向公众定期公开政务数据之外,更应当关注政务数据和其他数据类型的有效融合,例如企业数据、社会数据等。

智慧政府分级数据库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政府分级数据库

3.5 构造信息安全屏障,强化政务服务可靠可用

随着政务服务信息化的推进,电子政务由分散的、单一业务应用的部署形式向基于云计算的集中的、统一的形式转变。电子政务网络构建国家、省级、地市、区县多级纵向连接,横向连接各条线单位,形成统一的政务服务网络,网络系统中存储、处理海量数据,其中含有大量的重要、敏感信息,需要警惕网络安全风险,构建安全、可靠、可信的政务服务网络。

智慧政府建设必须重视电子政务的网络环境安全建设,需要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依托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和要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技术优势,做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网络安全监管两方面工作。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不但应从安全环境、通信网络、区域边界和计算环境方面进行安全防护,还应注重安全管理中心的建设。建立综合性的信息安全管理平台,统一收集网络系统中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安全设备、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事件。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分析技术,提升网络安全风险感知和威胁预防能力,及时发现、处置安全事件。加强可信网络环境建设,从硬件层面和软件层面考虑国产化和可信机制,采用分类、分级密码技术保护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避免信息泄露。网络安全建设应坚持经济原则,以分等级进行安全防护,构建相适应的网络安全屏障。

信息安全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安全框架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分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政府建立的必要性,并基于电子政务发展以及智慧政府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思路,探讨有关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包括搭建智能化政务平台、构建精准化服务渠道、加强顶层设计、构造信息安全屏障、推进政务公开等措施。随着相关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智慧政府下的电子政务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政务网络安全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