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荆石

2021-09-27 14:56张媛媛刘磊
山东画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继母抗日抗战

张媛媛 刘磊

这是杨守先和父亲杨荆石、继母李敏唯一的一张合影。

1937年11月,日军逼近济南,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任教的杨荆石,带领全家人从济南回到家乡鲁中山区青冶行村宣传抗日,这是临行前拍的照片,也是他们唯一的一张合影。

2013年,已经92岁的杨守先拿着这张自己和父亲杨荆石、继母李敏的合影,热泪盈眶,“毁家纾难,以革命为己任。老一辈的革命理想,年轻人不能忘,也不该忘。”

上下求索为革命

杨守先的父亲杨荆石,1902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黄庄镇青冶行村,祖父杨楷思想开明,对孩子要求严格。杨荆石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

1927年初,在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之时,杨荆石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军,曾任少校团副。但后来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他思想倾向于革命,在官兵中勇于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嘴脸,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盯梢,他连夜化装逃离,先后在天津、塘沽一带谋职。

无论身在何地,杨荆石心中的革命之火都不曾熄灭。“九一八”事变后,杨荆石加入了“左翼美术家联盟”,以画笔为武器继续战斗。

1934年,杨荆石应聘到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任教。该校是山东中共党组织早期活动的堡垒之一。早在1929年,该校就建立了党的组织。他的学生高启云、张骏、李克、景晓村等都是共产党员。在这些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帮助下,他学习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开始认识到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正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事业,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革命才能成功。

在杨守先的记忆里,济南沦陷后,他们回到家乡青冶行村。父亲和继母在家乡办起了民众夜校,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正因此,他们家也很快就成为党的地下活动点。为加强部队文艺宣传工作,按照党的指示,杨荆石和王绍洛等在沂水夏蔚组建了艺术学校,取名为“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培养部队文化宣传骨干。在“鲁艺”期间,杨荆石经山东一區党委政府工作部部长霍士廉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全家抗战的“杨家将”

1939年冬,杨荆石奉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之命,到八路军驻蒙办事处(对内称蒙阴县委)与杨希文、耿光波两位同志一起,协助蒙阴县动委会开展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并参加了蒙阴县民主政府的筹建。

1940年7月11日,蒙阴县参议员在梭庄举行第一次会议,公决罢免贪污、渎职的郑小隐县长职务,选举杨荆石当县长。这是蒙阴县成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大众日报》于7月28日以《民主光辉突破阴霾一角》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

在任县长期间,杨荆石关心文化教育事业,领导全县共创办抗小57处,学生1604名;夜校74处,学生3132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父亲杨荆石的影响下,1938年8月,杨守先参加了革命,10月入党。继母、姐姐也都相继参加了革命,就连刚出生不久的弟弟也被驮在马背上,随父母到处奔波。杨荆石还先后动员自己的侄儿、侄女等26人投入抗战。连乡邻、亲朋都受其影响纷纷参加革命,仅青冶行村就有90多人。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

1943年6月,杨荆石路过新蒙县龙廷区时,那时杨守先正好在龙廷区做区委书记,父子得以相见。夜短话长,杨荆石只是对儿子的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临别时,他看到龙廷区武器少,便将一支匣枪和40发子弹留了下来。令杨守先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分手竟成了他们父子的永诀。1943年11月,杨荆石在沂南县依汶修械所误受枪伤,在安乐庄山东纵队野战医院殉职,时年41岁。

抗战岁月,家国春秋。他们一家人,舍小家,为大家,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杨守先也不在了,但是他们“杨家将”的故事,还常常被人提起,他们一家为抗战做出的贡献会永远被铭记!

(未署名图片选自《100个家庭的抗战故事》)

猜你喜欢
继母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爱从不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