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若干思考

2021-09-28 01:54赵德友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8期
关键词:理论科学发展

赵德友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 郑州 450008)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党员干部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用历史眼光和思维展望未来,对于永葆我们党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标志着社会主义诞生,莫尔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

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包括思想、运动、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他们的贡献在于: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二是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模式做了某些天才预测,如圣西门倡导的“实业制度”、傅立叶刻画的“和谐社会”和欧文鼓吹的“公社制度”。

圣西门设想的“实业制度”强调一切人都要劳动,不承认任何特权,按能力评定报酬,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用宣传、劝说的方法实现实业制度;傅立叶设想的“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基层单位自给自足,没有城乡对立,男女平等,人人参加劳动,以劳动、资本、才能为标准,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资源;欧文设想的“公社制度”强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众多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联合组成联盟共和国,公社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空想社会主义者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和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并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因而也就难以对社会发展真正产生作用。

二、《共产党宣言》出版,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2—1847年在投身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们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把社会主义理论置于科学基础之上,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2月,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并很快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传播。《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第一个完整理论,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无产阶级从此有了自己的行动纲领。它的发表,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务。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抬起头挺起胸来,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是“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领导核心——共产党。他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

图1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三、俄国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成功实践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创俄国经济,人民处于空前的灾难状态,加快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党号召“推翻沙皇制度,争得民主共和国”。以工人和士兵为主力军的革命群众迅速解除宪警武装,夺取武器库,占领监狱,逮捕了沙皇政府的大臣和将军,推翻了统治俄国人民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二月革命”胜利后,历史上罕见地出现了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与资产阶级孟什维克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且资产阶级掌握临时政府的所有主要部门。

临时政府成立后发生财政危机,企图通过战争摆脱危机,但军事冒险遭到惨败,激起了人民的愤怒,特别是士兵。1917年11月6日至7日(俄历10月24日至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11月7日晚9时,列宁领导赤卫队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将之占领。

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击垮,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列宁对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强调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把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在俄国最终胜利的唯一保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共产主义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开辟了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列宁提出并实施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独创了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同各种机会主义作斗争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很多国家相继产生了共产党,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诞生,形成了由十几个国家组成的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的社会主义力量。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蒋家王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革命性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1944—1949年,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等东欧8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上,社会主义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朝鲜、蒙古、越南纷纷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古巴于1963年前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虽然发展有曲折,但它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扩张。

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1989年12月,波兰修改宪法,将国名由“波兰人民共和国”改为“波兰共和国”,波兰统一工人党丧失政权,东欧国家中出现了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后来扩展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各加盟共和国不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事件。

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各加盟共和国纷纷仿效;1991年12月1日,15个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正式解体。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从内部看,是这些国家发展模式单一,都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阻滞了经济发展,同时共产党内部思想僵化,官僚主义盛行,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从外部看,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

苏东剧变使科学社会主义经受严峻考验,也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冷战局面的结束,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六、中国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实现新飞跃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特点,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飞跃,即由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飞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让世界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七、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若干思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唯物史观第一次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认识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使工人发现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找到了其灭亡的经济根源及其埋葬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创立的,是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的观点贯穿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之中。从实践出发,使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提出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坚持实践的观点,从实践中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社会主义理论是由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决定的,并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进行创新、发展和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探索前进。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教条,而是与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中形成的,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形成的,必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实现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科学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