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诠释

2021-09-29 01:20陈思思刘思提
世纪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总书记文明

陈思思 刘思提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最新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许多的哲学理念,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系统地了解该思想,也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 D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4-014-0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得到丰富和发展。通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诠释,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然观意蕴

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肯定唯物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核心思想是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既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也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52。主张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依赖于自然界,强调自然界的先在性。同时,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是区别于动物而存在的,具有能动性,自然界作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有其自身特定的规律,人类必须要尊重大自然特有的规律。人们在凭借自身能动性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要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共荣共生。新时代,面对各种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继承唯物主义自然观中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这一观点的基础之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生命共同体”高度,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界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基础性的存在,山、田、林、湖等这些自然因素与人息息相关,相互依存,我们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还人们一片绿水蓝天。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法意蕴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相互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又称为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辩证统一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主线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各个阶段。早在陕西延川时,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和思维,带领人们通过修建沼气池来带动当地发展,形成了初级的循环经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萌芽阶段。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浙江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更是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我们不能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看作是完全对立的双方,既要发展好经济,又要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固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节约型、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替代以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向互赢。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的相互统一

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主要强调事物之间联系。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联系,事物内部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揭示了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生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的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症。”[2]由于我国之前经历过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阶段,导致现阶段积累的环境问题较多。所以,党和国家加大了生态治理力度。在整体思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保护环境那么简单,它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想要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跟其他四大建设有机结合,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去。在具体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一修复、综合治理。在经济层面,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在政治层面,“应当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越线责任的追究机制,要求环境行政相对人承担更多的生态保护红线治理与修复义务”[3]363;在文化层面,要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在社会层面,要倡导人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统一

众所周知,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一定积累和实践才会达到最终的质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毫不例外,其思想是在借鉴前人思想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批判借鉴了西方应对生态危机的生态理论;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生态思想的精华,总结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智慧,结合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的主张,这一系列的思想和主张经过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考验最后成为科学的理论。当然,理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当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在为我们勾勒出美好蓝图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虽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思想,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阻碍,比如,由于以前长期快速发展对自然造成的损害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恢复,民众的环保意识也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培养。除此之外,生态问题的解决还要依赖于科学技术、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所以,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这条道路上,我们坚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画卷一定会实现,要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统一,努力解决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为了实现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史观意蕴

(一)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其中生产力是人们进行一切生产生活的基础,对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面貌的改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生产力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作用,人们对生产力这个因素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极其依赖自然界,所以生产力当中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因素对促进当时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之后,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由于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以经济发展为主,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资源浪费、大气污染的现象较为普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思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生产力的思想,他们强调自然界对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顺应生态保护的大趋势,提出了环境生产力的理念,强调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揭示了生产力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注入新鲜血液,使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环境生产力的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符合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思想,主张要尊重和爱护自然,要在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相互依存,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更要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

(二)美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4]360,而群众史观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群众史观主要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他们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以人民群众为主,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愈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也愈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基础上提出了“美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观点。一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好的生存环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一直坚持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党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也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我们国家从温饱到小康,良好的生存环境成为人们现阶段最紧迫的需求,所以我们党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也同样落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去,努力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另一方面,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考虑和关怀。生态环境作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改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利益,更关系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大自然,为人们能够享有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贡献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当前发展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关系我们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我们民族的兴衰。如果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好,那么这个国家文明就会兴盛;如果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这个国家的文明可能就会随之慢慢衰弱。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以看出,正确处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主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终价值目标。该思想的提出不仅对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为全球的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2.

[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5.

[3]  佟荣辉.浅论生态保护红线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J].低碳世界,2018(08).

[4]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0.

猜你喜欢
生产力总书记文明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来不及生产力
时局图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文明歌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