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趋势下华语音乐节目的程式翻新

2021-09-29 16:43程翥熊雨新
国际商业技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

程翥 熊雨新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节目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新媒体的发展也对于电视节目的素材选择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素材库,并促进了节目宣传模式的改变。本文以约翰·卡威尔提出的“程式”理论为基础,从两档著名的音乐电视节目《歌手》和《声入人心》入手,解析媒介融合趋势下华语音乐节目的变化。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音乐综艺,程式理论

一、“程式”理论的内涵

《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源流》一书提到,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先驱约翰·卡威尔在1969年提出“程式”理论,认为:“所有的文化文本都是两种基本元素的混合体,‘惯例’和‘创新’。惯例就是在文本之前已经存在,并为作者和观众熟知的规则,包括流行的情节、模式化的人物、被普遍认可的观念等。创新则是作者独一无二的发明。任何单个的文本都是介于‘惯例’与‘创新’两极之间的发明。”[1]

依照惯例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流于程式,但是也是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因为大众在之前已经熟悉并接受了慣例的存在,所以对于按照惯例出现的文本是有一定清晰的概念的。但仅依照惯例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因而文本中的创新是必要的,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受众的热情。尤其是在电视节目较长的播出周期中,让观众感觉到套路的节目设计一定会导致收视率大幅度下跌。

一个成功的节目一定是以创新为主,并让自己的节目成为了一个新的“类型”(惯例)。但对于按季播出的电视综艺来说,如果第二季第三季依然维持第一季的节目惯例,也会逐步让观众失去新鲜感。

二、解构传统电视音乐综艺节目的“程式”与“创新”——以《歌手》为例

在互联网尚未兴起的时代,音乐综艺节目通常由电视台独立制作,而传统的电视音乐综艺通常采用的择优选拔的风格。从早期的“青歌赛”到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都有一个固定的竞赛模式——与不同的对手比拼,由观众投票或评委打分选出胜者,最后决出最强者。这一模式让节目进程可以不断制造刺激观众的悬念,同时用选手的故事增添对观众的感染力,继而增加观众在节目中的参与度,形成忠实的观众群体。《歌手》的前身《我是歌手》也是采用了选手比赛的模式,只不过从素人草根之间的选秀变成了实力歌手的对决。在之后几年,《我是歌手》作为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在这一种“程式”的比赛模式框架内进行不断创新。

2.1.设置悬念的比赛模式

《歌手》突破了择优选拔“程式”中传统的排位赛淘汰赛交替进行的模式,加入了踢馆赛,逆战歌手等新的赛制。据魏潇潇的《新媒体语境下〈我是歌手〉的节目模式创新》我们可知,这样的赛制革新无疑产生了“鲶鱼效应”,使节目的剧情更加跌宕起伏,增加歌手的压力和比赛的竞技性,更加有效地调动观众的情绪。[2]

2.2多元包容的内容选择

《歌手》的主题是知名歌手与经典歌曲的相遇。从节目的主要内容来看,在每首歌曲演绎之前,会以参赛者为中心的故事讲述背景故事。节目中出现了很多被再次重新演绎的老歌,不论是经典还原还是重新改编都能为观众带来极大的话题度。节目中不仅有很多老歌,也有很多曾经的歌坛唱将。老歌手重新走入观众的视野中也能引起观众的回忆和热议。节目组也致力于提高歌曲,歌手和评委的广度,立足亚洲,放眼世界,提升内容多元化。《歌手》中的“歌手”不仅来自中国,更来自世界。Jessie J、米西娅等国际歌手的到来使《歌手》的平台从一档中国的音乐节目变成了世界的音乐节目,给观众带来了异国文化的听觉盛宴。

2.3多层次的剪辑手法

《歌手》的剪辑延续了传统择优选拔“程式”中以歌手为中心的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每一首歌,每个歌手都是一个故事。一位歌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荣,也代表了一个年龄层的时代回忆。《歌手》把他们重新请回舞台,极大的满足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需求。另一方面,选举的悬念和选手排名的悬念,促使观众完整地看完整个节目,并且促使观众期待在下个星期的同一时间观看这个节目。在剪辑内容的创新上,《歌手》常常有意突出选手、合伙人、大众评审等多方意见的碰撞。节目时常出现专业评审、歌手与大众评审投票结果相悖的情况,给观众如同过山车一般的悬念刺激,同时带来了话题和讨论的热潮。除此之外,为了增强观众与歌曲的共情,节目组会为选手安排赛前、赛中和赛后多时空的采访,用前后交织的手法完整地呈现选曲理由、歌曲与歌手的故事、表达的情感等,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这首歌曲。

2.4 新媒体时代下的《歌手》

《歌手》作为一档音乐怀旧类节目,作为湖南卫视的王牌音乐节目播出了八年(包括前身《我是歌手》和《歌手当打之年》),也从电视媒体的鼎盛时期到了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当下。2020年播出的《歌手当打之年》就面对电视受众的分流做出了自己的变化。首先,在嘉宾的选择上,《歌手当打之年》在保留了原来的多样性、世界性的情况下,侧重于选择年轻人熟知,能够带来流量与话题的歌手,包括近年来的热门歌手华晨宇,周深,毛不易等。比起之前的歌坛老将回归,《当打之年》提出了“年轻歌手崛起”的新内涵。其次,节目组在宣传上紧紧贴合新媒体,每期节目都会有配合的微博热搜,抖音热门。在过去,传播的模式总是先有热点再有热搜,节目的热点话题是受众自发关注的,但现在的宣传模式则转变成为有热搜再有热点,官方通过热搜和营销号主动炒作起来热点话题,吸引受众。最后,由于疫情的原因,《歌手当打之年》进行了云录制。这样的方式虽然是受到突发的影响,但很明显在节目风格上弱化了歌手之间的竞争,更加把年轻歌手之间的融洽氛围表现了出来。

三、互联网带来新“程式”与电视媒介的碰撞——以《声入人心》为例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网络综艺的新气象。网络综艺更加针对它所面向的受众进行推广,与自己的出品方深度绑定,深入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并在节目制作上形成新的“程式”。

就目前来言,国内最有名的两大选秀节目是《青春有你》和《创造营》。从这两档节目可以总结出选秀节目通常程式:从一群练习生中选拔出道者,并以随机选人的模式进行舞台合作。这是一种竞争和合作关系共存的程式。

3.1 合作与良性竞争并存

《声入人心》的节目模式保留了选秀节目“程式”中合作的部分,展现成员的成长以及成员之间的合作产生的友情。节目的第一期成员每人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为观众创造记忆点,给每位学员一个初始的“角色人设”,并随着节目内容的推进,让观众看到成员的成长。在《声入人心》曾有一位三票都是替补的成员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作为三重唱的一部分得到首席的席位。同时根据节目主题的特点,契合了舞台剧的表演形式,节目组让每期的表演舞台并不是个人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多以二重唱三重唱甚至四重唱为主的舞台呈现。这样的赛制突出了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声入人心》的创新之处在于改良了选秀程式中竞争的部分。节目不设淘汰制度,仅仅设立首席,替补两种身份,保持了节目氛围的融洽,突出了成员间的交流。在选秀节目中,即使是成员合作出的舞台,观众的投票结果也是投给每一个成员本身,虽然是舞台上的合作,但人人都是竞争的关系。反观《声入人心》则是战队之间的竞争,在战队内部是“一荣俱荣”的状态,获胜的战队可以获得全员“首席”的奖励,并且在节目后半段组成战队之后,直到半决赛之前都没有拆分战队,对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团队队员之间的感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本质来看,《声入人心》的赛制大大的弱化了竞争的元素,以追求整体成员的和谐与向心力。

3.2 契合新媒体的宣传营销手段

此外,《声入人心》的宣传营销也契合了当今新媒体网络营销的新态势。笔者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声入人心》的受众进行了调研。在豆瓣声入人心小组的年龄层问卷中(共734人参与)可以发现,观看声入人心的年龄段集中在21-25岁(51%),15-20岁(19%)和26-30岁(18%)。结合声入人心的网络播放量与收视率的对比,可以得出《声入人心》的受众主要是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最活跃的人群。根据魏鹏的《从受众分化角度看传统媒体转型》可知,“由于技术的革新,受众的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朝多样化发展,从而使受众在选择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时有多种可能性,把大致需求相同和观念相同的受众聚合成一个群体,形成一个较稳定的受众群。这个过程被称为‘受众分化’。”[3]针对《声入人心》的受众构成,节目抓住观众喜好是轻而易举的。对于年轻人来说,成员之间的交流引发的话题,可以带来巨大的讨论度。例如近年来国内火热兴起的“炒CP”现象,在声入人心中也可以看到。节目从选曲到剪辑的重点都侧重于热门CP的炒作。以节目热门CP云次方为例,在剪辑上节目组会重点关注两位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赛制上会安排两位成员的表演舞台,在选曲上会选择有与两位成员过去的故事相关的或者可以引发话题度的曲目,增加节目的话题的,调动受众的情绪。

3.3 契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模式

《声入人心》的节目制作更加契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模式。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83.58%的人在“你觉得声入人心的火爆与网络宣传相关吗?”这个问题中选择了相关。而从播放数据来看,声入人心芒果TV总播放量8.1亿次,歌手当打之年总播放量9.5亿次,而歌手的平均收视为2.046,声入人心的平均收视却只有0.435,可以说《声入人心》在网络平台上的播放影响超过了电视上的收视,作为一款电视节目借助网络平台得以起死回生。此外,在《声入人心》的宣传中,节目组对节目成员人设的打造是十分重视的。通过节目成员吸引受众转化粉丝,通过短视频、粉丝二创的形式来维持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在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中,粉丝之间通过平台的人际传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声入人心》的选题是小众类别的舞台剧音乐类节目,这些小众文化在网络上更容易在圈子里通过人际传播使节目推广开来,也更加容易形成受众黏性,提高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当下,电视节目与网络平台相辅相成的。网络平台成为了将一档电视节目的内容分割成不同部分,准确地推送给不同的受众群体的分流器。按照网络平台的流量特性去制作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了当今电视综艺节目的参考趋势。在流量时代瞬息万变的今天,传统媒体不仅要不断地对自我的“程式”进行革新,同时还要接入新媒体“程式”的优点,取其精华。從《声入人心》到《歌手当打之年》,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平台对于传统媒体“程式”的冲击,也正因如此,对受众的选择和定位会成为华语音乐类节目制作的核心。

[1]易前良.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源流.[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蔡翔,2010年6月第一版.148-150

[2]魏潇潇.新媒体语境下《我是歌手》的节目模式创新.[J].当代电视.2019,(08).26-28

[3]魏鹏.从受众分化角度看传统媒体转型.[J].科技传播.2018,10(23).20-21

作者简介:

程翥(2000-),女,汉族,安徽淮南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广播电视学专业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下华语音乐节目的程式翻新——以〈歌手〉和〈声入人心〉为例》,项目编号X20200181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新媒体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