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类职业院校以农耕文化擦亮“农”字招牌提升涉农学生专业认同感的途径

2021-09-30 00:58曾珊
下一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认同感

曾珊

摘  要: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农业方面的专门人才,任务沉重而艰巨。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和家长对学农存在偏见,农业院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各个环节困难重重。部分学生入学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抵制情绪,缺少学习农业专业的热情,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现象非常普遍,学农学生就业率低与县以下基层单位招不到人的矛盾长期存在。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迫切需要,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学生学习农业的信心和热情,提升涉农学生专业认同,增强学生树立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贡献,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农耕文化;涉农专业;认同感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公布,其中提到“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发技术研发平台、开设特色工艺班,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纵观全局,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都迫切需要大量优质的农业人才,必须引导农类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定向培养的学生自愿投身“三农”事业。如若农业类职业院校招不到农类专业学生、或者读涉农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都不愿意返乡或涉农就业创业,那么对于人才培养、学生的发展乃至行业、国家的发展都是很大的损失和影响。因此提升涉农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并将其引向农业行业是职业院校、社会也是个人的头等大事。通过在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课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优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融入农耕文化,擦亮“农”字招牌,让学生感受传统农业的智慧,体验信息环境下的现代农业,为学生打开一扇学农、爱农的新窗户,引导学生学农爱农,提升学生对涉农专业的认同感。

一、农耕文化+思政教育,促进思想认同,培养尚农重农理念

职业院校以传统农耕文化塑造学生尚农爱农的情怀,要立足把农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现有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有机连接。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使其增强为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其次要从学生入学就开展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思想教育,鼓励引导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立志从事专业,教育学生要深刻认识农业在21世纪的中国的战略地位,认识到农村是用武之地,涉农专业是报国之门,自觉把职业生涯与时代使命统一起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比如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第13课《坚定文化自信》,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農耕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更好地坚守文化本根、坚定文化自信;比如通过开展“永远跟党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农耕文化、传统美德思想、传统生态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农类专业的学生勤劳朴素的精神品质,敢拼搏能吃苦精神;比如在历史知识中增加《中国农耕文明史》,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及发展脉络,熟悉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耕作制度,发掘中国农耕文明的现代价值,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文明久远的历史,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尚农重农理念。

二、农耕文化+校园文化,促成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品牌,凸显农类职业院校“农”的特色,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构建富含农耕特色的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在道路两旁、楼堂馆所设农事歌彦、农谚宣传栏,在校园广场、道路、草坪、池塘、围墙等地设立农耕文化特色的景观,如象征农业文明的农耕文化主题雕塑、二十四节气宣传墙、农耕文化长廊、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墙、农业名著碑刻农事节日习俗展板等;建设农耕文化馆,馆内展示对我国农业做过巨大贡献的人物及事迹,古代农具、农居、打谷场及粮食运输与储藏方式、现代农业的发展等元素,学生通过参观体验馆,了解历史农耕人物、 农耕场景、农耕知识、现代农业知识等,感受农业文化的璀璨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建造“田园牧歌”农耕文化园,园内突出“耕读”、“耕食”、“耕作”三大文化要素,由稻作文化长廊、农耕体验区、花卉和蔬菜种植区等功能区组成,集农耕展示、农耕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并打造富有时代气息、文化内涵、具有价值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熏陶下提升文化自信。

三、农耕文化+专业教学,促进对专业认知,培养对专业的热爱

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在‘育农上做足文章,即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以更好地传承农耕文化的道德精华、传统农业的优良遗产。因此,农类职业院校要构建文化育人课程模块,把农耕文化理念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当中,促进农耕文化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比如讲授现代科学技术,灌输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理念,农耕文化的种植绿肥的用地养地理念、“种必杂五种”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理念,将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道德观融入植物保护教学过程中;把传统农耕相关的农业生产、农耕民俗融入种植专业教学中,给学生传授耕作制度基本原理、农耕技术经验,包括作物布局、间套作、轮作、土耕耕作、积肥施肥等传统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耕作工艺和使用方法,感悟农耕时代的人们,利用2000多年前的中国历书,依据时间更替与气象变化规律,以24个节气指导农事,在继承和发扬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有机农业。同时,在非农专业学生中推广的农业类选修课程以提升师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历史、体会文化的内涵,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增强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以达到提升涉农专业学生情感认同的效果。

四、农耕文化+社团活动,促进情感提升,激发专业自豪感

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及建立农耕文化类社团,开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活动,开展以“弘扬农耕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社团活动,比如举办农产品品牌设计和展示、农耕文化知识竞赛、农耕文化经典诵读比赛、稻草手工编织比赛等活动,打造特色农耕文化品牌活动和作品,用特色文化产品展示农耕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价值;组织学生社团走出校园开展农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围绕农业遗产、农耕制度、民俗节庆、民间文艺等方面开展文化宣传、乡村田野调查、农业科普等主题实践活动;组建乡村振兴、农耕文化传承志愿者服务队,搭建“农业帮扶项目”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下乡帮扶过程中了解农业产业文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就感,感受到学习农类专业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专业的自豪感。

五、农耕文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认同,培养创业创新意识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实训基地建设不能单一的只有专业实践功能,必须要融入文化内涵建设,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农类实训基地的室外空间应有农耕文化的艺术性装饰,包括标牌、图片、装饰物品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应摆设犁耙、打谷机、风柜等工具类、收割类的农耕文化器具,让学生感受到农业文明的同时,对过去的人力、畜力耕作與现代机械化、科技话耕作有更直观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在实训基地 建设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收集农耕文化器具、耕作作物,从而感悟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魅力,又能充分感受现代农业的先进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坚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理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服务“三农”的种子,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六、结语

农类职业院校应深入挖掘农业文化,以农耕文化结合现代智慧农业,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农”字校园农耕文化品牌,以品牌效应,围绕“学农爱农志农”育人理念,提升办学内涵,引导学生学习农业知识、投身农业事业,培养更多学农、爱农、兴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其勇.农业院校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4)

[2]王笑、江明辉.《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农耕文化对现代职业教育影响的辩证思考——基于对农耕文化论述的思考》.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02)

[3]《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农耕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 (期刊)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 (11)

[4]顾萍,戴幼玲.《传统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困境与路径》.(期刊)现代农村科技.2020(12)

(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XZZJG2020B107《农业职业院校“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探索与研究——以广西钦州农业学校为例》)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认同感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浅析融合大时代视角下设计产品的认同感
“重农抑商”的文化内涵分析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