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倾听梵高》

2021-10-01 20:50三联
阅读时代 2021年11期
关键词:梵高麦田画作

梵高生前寂寂无名,作品无人赏识,没有人想深究一个“失败者”对艺术怀抱着怎样的热忱;梵高去世后,即便人们对他的作品从不吝惜赞美,为他打上了众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标签,但路人所见的梵高,似乎仍如烟尘般浅薄。

当向日葵、自杀、天才、病人等标签被摘下,真实的梵高,又有多少人了解呢?梵高,这个艺术史上绕不过去的惊才绝艳的画家,他为艺术而奉献的生命,如火焰般熊熊燃烧。

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从拿起画笔到37岁自杀身亡,不足10年的时间,梵高完成作品的数量之巨,即便是最长寿的高产画家也难望其项背。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还在以两天画一张油画的速度持续创作……

他对每一幅作品都有近乎狂热而严苛的坚持,于是也成就了世人眼中浪漫、炙热、让人眩晕的惊艳之作。他画的阳光,是热烈而滚烫的。只要凝视它,穿越画布的热浪便能瞬间将周围的空气填满,把人紧紧包裹其中。他笔下的麦田,麦子正朝着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走近画中,完全能触摸到那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他笔下的普罗旺斯葡萄园,是欢天喜地的,既浪漫又多情;他画的星空,色彩比白天还要丰富。由星河组成的流动着的柠檬色漩涡,能将人卷入一场场绮丽的浪漫邂逅中。

梵高对创作保持着近于疯狂的执着,即使疾病、画作无人购买也不能让他从创作中脱离片刻,他说:“如果一个人竭尽全力掌握了画笔,他就不可能再放下手中的画笔。”于是,当他被星空触动时会执拗,“我现在非要画一幅星空不可。”当遥望麦田,他也将孤独的表达欲在色彩的调合中发挥到了极致:“浑浊天空下,无边无际的麦田,我毫不拘束地表达了极度的悲伤和孤独。”

那些浓烈的色彩和极致的孤独,无论是放在梵高作品还是本人身上,都如此不可思议,又奇妙和谐。也让他成为了“不疯魔不成活”的传奇艺术家。

在梵高的画中,我们能感知到画家在用炙热的心灵去感受世间万物。但鲜少有人注意到,他的自画像中,这颗炙热心灵的主人却总是严肃而哀伤地盯着某一个方向,没有一丝笑容。更少有人知道,在37岁那年,他为何会抛弃了他热爱的人世间,选择用一把枪在麦田里结束生命。

对于梵高,我们时常猜想,却很少探究。

在《梵高的受苦与救赎》一文中,作家蒋勋就曾感同身受地写道:“我们可能在一张《向日葵》前掩面而泣,我们可能在一张《自画像》前惊叫起来,我们可能在一张《星空》之前热泪盈眶。梵高揭发了所有正常人的妥协,他明确宣告: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但是梵高的美太危险,我们只能面对他的画,不敢面对他真实的生命。”

人人都知道梵高的作品美,但梵高的经历,却更复杂、更凄苦,也更有启发、令人鼓舞,也因此更值得品读。

如何去了解真实的梵高?

去读梵高的书信。

如果说画作是梵高想要表达给世界的话语,那么书信则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剖析。在梵高的信件往来中,弟弟提奥作为梵高的“至亲、知音和支柱”,是他唯一的倾诉对象,17年里他写给弟弟的信多达652封。

不同于家长里短的问候,这些信件详尽地记录了梵高的思考、创作与人生愿望,读之宛如读梵高“书信体”的自传。信中饱含人生感悟:“一个人自以为无所不知,一切也皆如他所愿,然而,人生之境遇好坏参半,这才能让我们有所敬畏,敬畏那超越人类的,比人类更崇高、更伟大的力量存在。”也有和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我常常不得不与严重的障碍进行抗争。但是,外部越是不利,内部资源(对绘画的热爱)反而日益增强。”当然也不乏伟大作品的创作初衷和构思过程:“《吃土豆的人》与单纯的人物头像不一样。这就是我想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尝试的原因,从躯干而不是头部画起。”

书信中丰满的细节还有很多,如果你想真正走近这位伟大的画家,三联携手中译出版社旗下人文社科出版品牌“灵犀LinkseeR”,把这套《倾听梵高》推荐给你。书中不但精选了梵高一生中的书信和绘画作品,高度还原梵高内心世界,还会为你全方位解读梵高的作品与真实的生命。

本書分为上下两册,以梵高的艺术生涯为主线,汇编了记录梵高生活和艺术创作的代表性信件。

上册收录了梵高与弟弟提奥在1873—1883年间的通信,记录了梵高早年的生活状况和正式开启绘画生涯的经历。

通过梵高诉诸笔端的倾诉,我们可以真正了解这位在世人眼中“一事无成”的“窘迫者”是如何辗转踏上绘画之路,并通过超乎常人的勤勉去点燃自己的绘画天赋的。

书的下册则收录了梵高与提奥在1883—1890年间的通信,记录了梵高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并通过“荷兰时期”“巴黎时期”“阿尔勒时期”“圣雷米时期”以及生命的最后阶段即“奥维尔时期”将梵高的绘画之路串联起来,它们分别代表了梵高艺术生涯的起点、过渡期、求索期、风格形成期和创作巅峰期。

从梵高对这段岁月的描述中,我们能够窥探到这位伟大的画家对艺术、人生的“炙热”和“绝望”。而梵高的作品连同他的信件,也见证了一位天才艺术家的诞生和陨落。

其中,“梵高说画”画册,按时间顺序,收录了近70幅梵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全彩画作。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梵高早期的作品用色还没有如此鲜艳、大胆,反而是朴素阴沉的。通过欣赏这些画作,我们能够更深入了解梵高从绘画生涯开始到结束时风格和色彩运用的转变,循着他的成长轨迹,去感知艺术家成长的魅力。

除此之外,每一幅画作旁,都附有梵高创作该画作时的解读。透过文字你会发现,他在述说创作心境时,不仅有画家的视角,更像一位诗人在歌颂生命。

创作《罗纳河上的星夜》时,他写道:“我经常认为,夜晚比白天更有生气,更加色彩斑澜……只有你在注意着它,你才会看到有些星星是淡黄色的,其他星星有一种粉红色的光芒,或者泛着绿色、蓝色和勿忘我的光辉。不用说,只有蓝黑背景上放置白色的小点,显然是不够的。”

画《盛开的杏花》时,他将春意从色彩中提取出来,融入进字里行间:“今天是真正的春天天气,远处是紫色的小山丘,田野里的玉米长得很美,四处的杏树也在开花。……我马上为你画一幅画,挂在卧室里——蓝天下开着白色的杏花。”

无论阅读还是欣赏,翻开书,从艺术到文字,都是美的享受。大人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增加艺术涵养;孩子翻阅画册,可以享受美的熏陶,种下艺术的种子。书中富于启发性的话语,也能帮助孩子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人都听说过梵高,最好的纪念就是再读一遍梵高,再看一遍梵高。在低谷时翻看,你会看见自己;在顺境时翻看,你将看见世界。

责编:王晓静

猜你喜欢
梵高麦田画作
梵高的世界
梵高笔下的秋天
闯入梵高的世界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
只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