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对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

2021-10-04 04:01夏海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3期
关键词:浆膜肌层瘢痕

夏海波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0 引言

瘢痕子宫(Scarred Uterus)指的是经过肌壁间肌瘤剥除术或者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其对于再次妊娠和分娩以及产后情况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其再次妊娠极易出现产后出血、子宫破裂以及前置胎盘等不良并发症,对产妇的身心均造成了巨大的损害[1-2]。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手术缝合技术也不断改进,而子宫下段连续缝合方式在降低产后出血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可见其作为瘢痕子宫预防产后出血的首选方式之一[3-4]。本文针对为瘢痕子宫剖宫产实施瘢痕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对产后出血以及并发症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中选择60 例患者展开分析和评价,按照其缝合方式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年龄22~42 岁,平均(32.36±3.64)岁,孕周37~42 周,平均(39.54±2.11)周;观察组年龄23~42 岁,平均(32.61±3.21)岁,孕周37~41 周,平均(38.61±1.16)周。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缝合操作,子宫切口单层缝合是以Ⅰ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的全肌层(或浆肌全层),缝合时注意切口角部加固缝扎,缝线间距1.5 cm 左右,缝针距切缘1.5~2.0 cm 进针(根据切缘厚薄),以保证有相当量的肌组织被缝合,有利于止血。缝合过程中缝线适当拉紧。双层缝合是以Ⅰ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全肌层后返回褥式包埋缝合浅肌层(或浆肌浅层)。

观察组实施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操作,30 例产妇其手术切口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在对其子宫下段进行缝合之前应当仔细检查其与机体膀胱底的交界面情况,并选择可吸收线在切口上下缘1.5 cm 处以及左定端0.5 cm 浆肌层内进行第一针的缝合;其第二针选择距离上针1.5 cm 处进行缝合;再次进针需要再次观察子宫下段和膀胱底之间的界限,在其交界处上方2 cm 浆肌层处进针,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深度进行肌层下潜行,在潜行的过程中避免对蜕膜造成损害,到切缘后将针穿出,再次进针时需从切缘浆肌层处开始,将子宫体和下段交界位置下方1 cm 处作为出针点[5]。缓慢拉动可吸收线患者子宫下段呈现出纵向折叠为准。第三针和第四针需要按照第二针的缝合方式间隔1.5 cm 处为进针点,而右侧顶端的缝合处理与第一针的缝合方式相同。以上操作完成后使用反转连续缝合操作,子宫下段纵向折叠的最佳长度为2~3 cm[6]。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接受不同缝合方式下其产后24 h 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不良情绪(SAS、SDS)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不同时间段出血量

观察组产后2 h、24 h 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不同时间段出血量(,mL)

表1 两组产后不同时间段出血量(,mL)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

2.3 两组SAS、SDS 评分变化情况

观察组SAS、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S、SDS 评分变化情况(,分)

表3 两组SAS、SDS 评分变化情况(,分)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威胁产妇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属于在分娩期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与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以及胎盘因素有着正相关性[7-8]。瘢痕子宫在分娩中肌层的损伤是受到宫内侵入性操作所导致,因此子宫肌层的收缩力相对较弱,在第三产程时极易因子宫收缩乏力出现功能丧失的情况导致产后出血量增加,对此需要及时为产妇做好预防控制措施,降低产后出血的情况[9]。常规的缝合方式以单层连续缝合方式应用最为广泛,其具有操作便捷可由手术实施者直接进行操作,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因切口处缝线过多过密而对机体子宫血液循环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出现,但其无法有效的对机体子宫下段长度进行缩减,因此其产后止血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而子宫下段连续折叠方式操作相对更为便捷,其可在对子宫下段切口进行缝合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缝合时间[10]。在本次研究中,为瘢痕子宫剖宫产实施子宫瘢痕下段连续折叠缝合在产后出血的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如下:观察组产后24 h 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后SAS、SD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结果分析可见,行之有效的缝合方式对于减少产后出血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结合在瘢痕子宫剖宫产中实施子宫下段连续折叠缝合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阐述,在为患者进行缝合过程中如果发现其子宫下段和膀胱底交界处能在直视状态下清楚看见时可将缝合针直接越过浆膜层,从而在孕产妇浆肌层内继续潜行。当在缝合过过程中发现孕产妇的子宫下段和膀胱处于粘连的情况且其覆盖位置较高的情况下可将浆膜层进行常规分离操作同时将膀胱下推至肌层暴露在视野下后,再次使用缝合针在浆肌层内潜行,其浆膜层的缝合可在返转的时候实施,当在缝合过程中发现孕产妇瘢痕子宫存在隐性破裂的情况时,无法在肉眼直视状态下确定子宫肌纤维的实际情况只能观察到浆膜层呈现为纸样时,需要将缝合针在浆膜层内进行潜行操作。在缝合过程中每完成一次缝合步骤均应当将可吸收线拉紧,动作避免过于粗暴,应当动作轻柔,从而使得子宫下段切口折叠处于理想状态,同时也需要观察其切缘部分是否存在开放性出血的情况,其牵拉到可有效回复解剖层次为止。因为牵拉可吸收线过紧会导致机体子宫血液供应受到较大的影响,使得术后切口恢复速度受到限制的情况出现,在为肥胖孕产妇实施缝合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其子宫下段和膀胱交界处是否存在缝合越过浆膜层观察不清晰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为瘢痕子宫剖宫产实施瘢痕下段连续折叠缝合较之常规缝合方式,其具有减少产后出血量,从而避免不良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使得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较好的缓解和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浆膜肌层瘢痕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CT浆膜高强化征鉴别诊断T3期与T4a期胃癌
胃癌浆膜外侵犯CT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