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2021-10-04 23:49王文乔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意境诗词初中语文

王文乔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如何学习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点课题。当代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具备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还需掌握较强的策略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关研究指出,如果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其认知水平也高于其他层次学生。此类学生善于积累和归纳总结,更愿意在了解自我认知特征和对象的前提下借助认知实现高效学习。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重点,然而此类教学存在题材单一和篇目不足等问题,再加上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倾向于讲解和诵读,忽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削弱学生持续探究欲望。语文教师可结合诗词特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健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一、基于诗词类型,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诗词类型展开讲解,促使学生增强情感体验能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创造意境激发学生潜在情感。意境是古诗词对外呈现的外在美,读者在朗读诗词时往往会被其意境吸引并展开联想,基于此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当前很多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语文诗词教学也不例外。尤其诗词会直接为读者呈现画面与人物,达到借物喻情与寄情于物等情景交融目的,由此一来才能体现诗词特有的意境。以《天净沙·秋思》教学为例,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诗词时不理解诗中的乌鸦、树、藤、古道、瘦马等意象,教师可以借助图画方式清晰形象地为学生呈现,即秋天傍晚萧瑟寂静的意境,一棵老树低垂,夕阳下的小桥显得十分凄凉,只见一人孤独且寂寞地骑着马行走。另一幅画即以传统水墨画形式展现诗词凄凉意境,促使学生切实体验和感悟天涯游客彷徨与孤独的心境。与此同时分析意象,提升审美能力。意象体现诗词情绪,更承载诗词情感。语文教师可从意象着手指导学生感悟诗词情感,以《雨霖铃》教学为例,教师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饮、兰舟等让学生分析意象。从上述五个词中能看出整首词的基调较为灰暗和凄恻,更体现地点与天气等相关信息,实现从景物过渡至情感。当学生了解诗词意象后可继续分析“骤雨初歇”,即虽然天气很冷,但离别总是给人带来一丝惆怅,其中该词与“相看泪眼”为景物与情感的反衬。换言之,描述意象能拓宽对诗词的视觉空间,一定程度上渲染离别情绪,增强抒情感染力。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可从意象挖掘诗词含义,提高鉴赏水平。

其次,基于类型横向对比诗词。初中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集中讲解相同类型诗词,从横向角度比较不同类型诗词思想情感,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情感的教学目的。诗词有很多分类,可根据创作风格、体裁、表达方式、内容等方式分类,无论如何分类都在于学生充分体会诗词情感。以托物言志类诗词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先发挥感知作用在学生头脑中建构形象,使学生明确形象之上的审美意趣与道德评价。一般托物言志类诗词通过借助描写客观事物抒发内心情感,重点展现事物的特征。《观沧海》《秋词》均为典型的托物言志类诗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可基于横向角度比较诗词,深化学生对所学诗词的理解。例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观沧海》中,海有哪些形象?作者诗词中“海”的形象是否符合大家普遍认知?《秋词》中“秋”有哪些形象?作者笔下的“秋”是否符合我们思维意识中的“悲秋”?借助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情感主观性。

二、把握诗词内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初中语文诗词并非单纯地让学生理解含义即可,还需基于相关信息基础增强学生批判鉴赏能力。古诗词作者描述的事物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均是对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认知与感悟,换言之是个人感性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情绪反映,充分展现作者对事物和人事的关心,因而必须挖掘诗词涵盖的情感才能切实探究其故事。例如引导學生探寻诗词背景故事。大部分学生表示难以理解诗词的重要原因之一即诗词涵盖了大量典故,因为传统古诗词作者常用手法为以典入诗,或运用典故创造意境、品评历史。一般古人所运用典故和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个人信息有着紧密联系,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词时要深入其中探究蕴含的背景故事,顺畅理解词语和语句用意,促使学生形成流畅思维。以《登幽州台歌》教学为例,这首诗所处年代为万岁通天元年,作者陈子昂在某地任职参谋并跟随大军东征反叛的契丹李丹金。其中武攸宣为统帅,他对军事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却刚愎自用,而陈子昂有满腔热血,不停地进谏却遭到拒绝。因而陈子昂怀着满腔悲愤登上幽州台并写下这首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诗。在讲解诗词时要全面探究其背后故事,充分了解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精准鉴赏诗词。

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质疑,最大限度活跃学生思维。质疑是现代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即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现状,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如果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未将诗人情感和自身情感相融合,那么不利于理解和鉴赏诗词。以《己亥杂诗》为例,教师先为学生讲解诗词背景,即该诗创作于清末鸦片战争前一年,展现作者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愤怒以及离京回乡的悲凉惆怅情绪,同时也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现出作者乐观的心态。部分学生在朗读诗词最后一句时就对作者这种“高涨”情绪产生疑问,查阅资料后得知,作者在鸦片战争爆发后频繁给当时某地巡抚写信共商国是,说明作者精忠报国的心态,由此可看出,学生经历质疑等阶段后有效提升了鉴赏诗词认知能力。

三、优化诗词教学,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诗词教学、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也需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创新想象能力。古典诗词与现代人有着较远的距离,诗词文本情感和其他文体相比更具有隐蔽性,因此诗词有隽永含蓄的特征,有很多留白。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训练逻辑思维,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和感悟诗词的留白之美。以《望江南》教学为例,诗词开头写出“梳洗”,透过字词表面需探究的是一系列逻辑关系,如:妇人为什么梳洗?妇人精心打扮的动作以及打扮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这些均为诗词留白,为学生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诗词留白内容。有学生说:“女子坐在梳妆台前,外面柳叶飘飘,三千青丝垂直下,脸上抹上胭脂,心中却十分忧伤,最美的时间里,身边没有最爱的人相伴。”可以看出,学生在理解诗词留白时会从思维逻辑方面解析妇人梳洗原因、动作和思想感情,这样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基于留白和逻辑思维训练方式指导学生将无声变有声,大幅度提高创造认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力改写诗词。诗词有着相对丰富的内涵,语言广博、含蓄,在促进认知能力发展和陶冶心灵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初中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可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改写诗词,最大限度还原诗词意境,缩短与古代诗人之间的距离感。部分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因思维相对活跃,很少刻画细节,教师就可基于此让学生想象诗人跳跃的细节,尝试补充诗词没有的部分。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与创作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改写诗词时会深层次理解其内涵,增强对诗词的感悟度。因为部分学生并不会对诗词进行改写,只会润色和翻译,针对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改写诗词时要注重为学生做示范,即在保证诗词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扩展、加工部分诗词,使诗词物象更加鲜活。另外,部分学生在改写时脱离诗词原有意境,说明学生在改写之前并不了解诗词意境,以《夜雨寄北》为例,教师可先明确“秋”与“夜雨”等词,为整首词教学奠定情感基调,随即再让学生改写,有利于达到预期目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单要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或取得高分,也要通过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让其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充分体验和感悟诗词特有的内涵美。初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基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目标优化教学方式,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学会高效自主解析和鉴赏诗词,提高学习能力,对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意境诗词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诗词书法作品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诗词篇】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春色满园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朵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