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的媒介逻辑及发展演变研究

2021-10-04 02:33杭鲁萍赵雅君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演变

杭鲁萍 赵雅君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传播手段、传播模式还是传播重要性,科技传播都在不断发展不断革新,媒体对公众理解科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及科技传播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关注科技传播的发展演变与媒介逻辑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传播渠道在全社会实现科技知识和信息的充分共享。

关键词:科技传播;媒介逻辑;演变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164-002

在時代发展、科技迅猛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在享受经济繁荣的同时,对于社会的全面科技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信息的科技传播能够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媒介,树立科技创新的精神,打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承担起科技人才培养、科学交流互动、科技要素聚集平台的重任。

1.科技传播的定义与内涵

科技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科技传播属于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这种对科技有意识的传播离不开科学的诞生。“科学”诞生于17世纪,科学与传播无法分割,科技传播几乎伴随着科学技术同时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传播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科普”一词(最早是在1836年)和被称为“科普者”的一批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科技传播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但直到20世纪之后,科普才真正成为学界的研究对象。

探讨科技传播的定义与内涵,首先要明晰科技一词的含义。“科技”可以解读为科学与技术。目前针对“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二者的定义与关系,学界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了不同的阐释。其中“信息运动说”“广义学说”“综合交流学说”这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但无论表述如何不同,对科技传播概念的解释整体还是趋向一致的,科技信息、交流、共享是共有的关键词,因此无需对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进行明确的划分。首先是由于科学和技术两者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多数的科学传播活动都包括了技术相关的信息,而单纯脱离科学的技术传播也是十分少见的。其次,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两者在语言概念和定义上存在着很多重合,应当将两者整合起来进行系统地研究,而不是要求将两者完全进行区分。最后,综合前人的使用与研究情况来看,两种说法都有使用者,且不同观念的学者对两者定义总结的关键词实际几乎一致,都离不开科技信息的共享。

2.科技传播的发展演变

20世纪30年代,科技传播在国际上初显。1939年由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所著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中,科技传播一词正式出现在大众视野。贝尔纳的研究可以看作是科技传播学的发端,他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交流和公众传播两大方向,目前学界也大都沿着他的方向对科技传播进行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的科技快速发展与应用,使科技传播事业快速发展并引起人们关注,这一时期对科技传播的研究较为初步,可以概括为“问题”研究阶段,即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并把其作为研究的问题。等到20世纪下半叶,随着对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入,研究方向逐渐从“问题”转向“研究领域”。1962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将科技传播领域分散的相关研究理论成果进行了整合。20世纪80年代,有关公民科学素质问题在发达国家引起关注,欧洲开始了以通过科学普及和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著名的《公众理解科学》报告[1],这一研究重点的出现是科技传播向学科发展的关键转折。2012年和2013年美国科学院举办两次“科学传播学”论坛,则标志着科技传播研究领域正式拓展到学科发展。

我国的科技传播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进入我国产生的,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的科技传播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1988年,我国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以及科教兴国的战略,使更多学者进行专业的科技传播研究。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新强调了社会发展中科技传播的重要性,使科技传播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研究方向也朝着专业化学科化迈进。2014年我国有关科技传播的研究文献在知网收录量达到峰值,伴随着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迫切需求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如何提高科技传播效果以及探讨科技传播的创新模式成为研究内容的主流。

3.科技传播的媒介逻辑

科技传播包括科技新闻、科学文献、科技电影、科学纪录片等不同形式,涵盖了报纸、期刊、图书、电影、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介。不同载体的传播媒介在科技传播发展的不同时期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从平面媒介、影像媒介和互动媒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梳理媒介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媒介实践过程。

3.1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介

最初的科技传播主要通过以文字为载体的纸质媒介进行传播,主要包括科技文献、科学杂志、报纸的科技新闻报道等。15世纪中叶,近代金属活字印刷术为初期科技传播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665年,《学者杂志》和《哲学汇刊》这两本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诞生,科学杂志的出现,标志科技传播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它们为科学技术的传播提供了稳定的渠道,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流程控制规范化了科学信息的传播途径,使得科技传播更加的专门化、集中化、常态化。虽然这一时期科学杂志的刊载内容多为新书消息及摘要、科技新闻等,并不主要用于传播科技信息,但这意味着科技传播从私人的小众交流向大众传播转变。随着技术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变革、科学工作者的形成、科学信息受众群的出现,科学杂志逐步演变为科学期刊,并成为当时科技传播的主导力量。科技文摘杂志保证了科技成果能够更加广泛及时的传播,是专业交流层面重要的传播工具。其检索与评价功能也推动了学界的科技传播事业发展。

18世纪中后期,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现代印刷设备的发明革新了现代印刷技术,促使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的诞生,科技传播开始在专业杂志期刊以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上进行传播,科技传播事业也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纸质媒介,主要以文字为载体传播科技信息,相比于其他形式而言,适合传达深度信息。在传达科技信息的时候,不仅可以实时报道科技信息的动态,还可以刊登新闻背景资料、调查报道、深度分析报道等,同时,纸质媒介保存性较强,适用于反复阅读,更便于受众的深度思考与分析。但是,这一纸质媒介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获取信息的周期较长,需要对信息加以深刻思考再加工,随着社会发展受众观看习惯的改变,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纸质媒介已经不再是受众的第一选择。

3.2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影像媒介

20世纪20-30年代的第二次媒介革命,诞生了广播和电视。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提升,航天技术发展使卫星升空成为可能,卫星升空给卫星直播设备、国际广播、卫星电视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1935年,西安广播电台正式建设,其间开设了农林常识、卫生常識、无线电常识及问答、邮电常识等科技专题栏目,另外在西北文物、民众教育、军事常识等栏目中也涉及大量科学技术内容。无线广播电台的创建丰富了早期科技传播的内涵与外延,以科学教育启发了民智,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2]。而电视媒介的诞生,使得影像成为这一时期科技传播的主要渠道。影视传播主要形式有科技新闻、科幻电影、科普视频、科技类纪录片等。1882年,法国科学家马莱用摄像机拍摄了各种动物和人物的运动轨迹,作为一种科学的影像记录,从“科学纪录片”演变为如今的科普类纪录片[3]。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随着信息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幻电影的表达也越来越多元化,传播的科技信息种类越来越丰富,电影主题也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现实社会需求,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实现了科技传播功能。

我国科技传播在影像媒介层面的实践主要是以电视媒介为主。目前,CCTV10科教频道是我国面向受众最广的科技传播平台,该频道是2001年响应“科教兴国方略”而开播,也是目前国内收视率最高受欢迎度最高的科教类电视频道。频道中的《探索·发现》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故事,探寻自然环境的奥妙,以达到科技传播的目的。其中,《寻找滇金丝猴》获得了2002年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TVE”大奖。

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影像媒介作为一种综合性传播方式,综合了报纸和广播的特性,兼具了声音和画面,所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单一的文字形式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科技成果、科技社会影响等内容的再现。但是,由于受众对于电视娱乐化的固有印象以及电视节目本身科学性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于电视节目传播的科学信息的信任度。不过电视媒介目前依旧是大部分受众首要选择的传播媒介,在科技传播领域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3.3以互联网与手机为代表的互动媒介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出现并大规模应用,这预示着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科技传播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传播方式变得愈发多样化,传播范围的广度与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以网络和移动终端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以纸质媒介和影像媒介为基础,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打破媒介种类的限制,传播文字、声音、画面等多层次信息,打破了时空限制,适用于所有科技信息的传播。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微科普一起并称为三大科普网站,受众通过网站的搜索、分享机制,能够轻易的获取科学信息。“科学松鼠会蹿红”入选2008年度中国科普十大事件,微科普的内容被有关政府部门网站、人民网相继转载。互联网平台在传播方面所具有的搜索、分享机制,已经成为其相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

此外,微纪录片形式也是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科技传播模式的创新发展,我国也有在科技传播领域运用微生态纪录片形式的尝试。CCTV官网创立了专门的《微纪录片》合集,中国纪录片网也设有微纪录板块,《丹顶鹤之乡》等微生态纪录片在网络上有着不俗的播放量,微纪录片形式以其独有的互联网特征已经在科技传播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

互联网技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性就是将以往点对面的传播转变为点对点的传播,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乃至多向传播。这种交互改变了科技传播固有的模式,将以传播者为主导的局面打破,由受众共同参与形成双向交流模式。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应用推广,大众更能作为信息发布者实现科技知识和信息的充分共享。

4.结语

媒体作为桥梁连接了科学与公众,承担了科学普及的作用。媒介能够提升社会整体科学水平,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普通受众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科技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发明显,科技创新及科技传播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每个人不但是技术传播的接受者,而且是技术传播的生产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各种各样的技术传播内容被生产、被检索、被分享。除了科学技术行业内部,政府、社会、媒体和普通大众也注意到了科技传播的重要性,承担起了科技传播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翟杰全,陈双双.科技传播学:历史渊源和学科发展[J]科技传播,2015,7(05):11-15

[2]姚璐,战涛,周东华.战时西安广播电台的创建与科技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9(02):318-322

[3]高瑜.中国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