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视频号:高校拓展“网络文化育人”宣传阵地新探索

2021-10-08 14:06郑淇元
新闻前哨 2021年8期
关键词:育人校园微信

◎郑淇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以来人们多处于“居家”状态,以“短、平、快”为特点的各类短视频平台迅速占领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制高点。腾讯公司微信团队开发的微信视频号以其形势更加精致、内涵更加深沉、故事更加完整的特点,在一众成熟的短视频APP平台中后来居上,并被众多高校热捧,成为新兴的校园宣传阵地,成为推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工具,深受师生喜爱。这为高校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通过网络实现“三全育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对高校与时俱进加强思想阵地建设、改进学生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微信视频号在推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中的特点

(一)基于微信“母体”的视频号增强了受众使用APP的便捷性

首先,微信视频号拥有良好的用户基础。与抖音、快手等深受用户欢迎的短视频APP不同的是,微信视频号主要依托于微信APP,无需另行下载独立APP。微信作为当代人的社交必需品,拥有大量用户。微信视频号从诞生之日起便拥有了良好的用户基础。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微信用户基数高达近14亿。换言之,微信视频号比需要下载APP、从0起步积累用户量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相比,具有先天性优势。高校拥有集中的粉丝群体,从老师到学生,从校友到学生家长,用户基础庞大,为微信视频号进行内容构建、传递校园信息、实现育人功能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在微信视频号诞生前,抖音、快手等一系列短视频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热衷于短视频内容的粉丝。在快节奏的当代,越来越多的用户趋向于从短、平、快的短视频中获取信息、消磨时光。微信视频号起步于用户已经养成成熟的短视频阅读习惯之时,无需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上再下功夫。通过微信视频号“短、平、快”的传播方式,粉丝群体在碎片化时间也能迅速接收信息。这对于传统的微信公众号是非常好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既能快速报道校园动态,又能通过深度阅读对校园动态进行详尽地呈现,进一步增强了粉丝黏性。因此,高校开发微信视频号实现网络育人功能,可谓是搭上了时代“顺风车”。

(二)多样化的主题视频丰富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维度

相较于“传统”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作为众多社交网络APP中的新型媒介,主题更加多样、表达更加直观、形态更加生动,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校园资讯、日常生活、教学考试、课程建设等方方面面。大学生们能够从通俗易懂且趣味盎然的短视频中获取海量信息,选择更加多元。

依托微信视频号记录校园生活,传播校园故事,塑造校园形象,成为打造高校形象的新载体。美景、美食、名师以及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等内容成为铭刻在校园文化墙上的闪亮符号。借由微信视频号平台,将更多的校园故事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广的领域传递,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边界被不断地延伸,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提供了海量资源,进一步丰富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维度。

(三)开放性的运营方式拓展了受众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宽度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被广大用户青睐的“剪映”、“小影”、“VUE”等智能剪辑APP,为高校大学生们通过短视频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大便利条件。一方面,学生不再受制于传统的专业视频拍摄剪辑软件,一部常用的智能手机即可实现短视频拍摄、剪辑与发布,从制作到发布都非常简易快捷,让“手机拍大片”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不同于需要单独下载APP才可发布、评论或转载的抖音、快手等平台,依托于微信APP的微信视频号实现了不跨越平台也能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好友、微信群的功能,这充分满足了年轻大学生“热爱分享 期待认可”的心理需求。他们既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而微信视频号拥有的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在让大学生获得社会认同感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极大地拓展了受众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宽度。

二、微信视频号在推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中的现状

(一)主体意识薄弱,宣传主阵地功能不够凸显

目前,高校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大多是由新媒体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负责日常运营工作。运营的主体——学生由于政治意识薄弱、非科班出身新闻敏感性较差、个人关注点较为分散等特点,在运营微信视频号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媒介素养,导致作品容易出现“政治意识薄弱、个人特色明显、轻娱乐、公众属性淡化”等倾向。

高校微信视频号作为学校领导、老师、校友、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等多层次群体关注的新媒体平台,具有引导高校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政治主体意识的建设不容小觑。

(二)人员流动性大,运营团队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由于学生不断入校、毕业的属性,新媒体运营团队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断层”的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从人员组成看,运营团队在纳新时采取的是“全面撒网”的方式,成员来自于学校各学院、各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员寥寥无几。非经过专业训练的同学们,热情高涨,但专业素养有待提升,这就导致在运营微信视频号时对新闻的敏感性、素材的社会影响力、策划的全局性等有所欠缺。

(三)主题定位不突出,亟需搭建鲜明的品牌特色

目前比较受受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主要有抖音、快手、B站、微信视频号等,这几个平台的共同点在于都为用户提供了输入和输出的双向传播机制,不同点在于内容输出上,抖音、快手等更倾向于大众娱乐性质,微信视频号则更加倾向于更具内涵的内容建设。截至目前,尚未发现有形成品牌特色的高校微信视频号。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微信视频号普遍具有主题不突出、品牌特色缺失的弊端。这对于利用微信视频号拓宽宣传主阵地的高校而言极其不利。

三、微信视频号拓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阵地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鉴于微信的庞大用户量,高校微信视频号自诞生起便迅速成为与微信公众号、微博、校报等并驾齐驱的校园宣传主阵地之一。在媒体平台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的当下,微信视频号甚至有压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的势头。因此,作为高校网络思政和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微信视频号的运营主体,有必要坚持并不断提高党性修养,通过持续深入的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中国好网民“四有”标准为准绳,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营造安全健康网络环境,引导广大网民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

关注社会热点,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善于运用微信视频号,围绕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等职责,积极展示高校名师风采、学科魅力、大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建设等,传播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大力宣传高校对外形象,展示高校魅力。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新媒体团队媒介素养

通过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有质量培训的指引、优秀的学生的带领,建设一流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微信视频号亮点品牌。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一要解放思想,慧眼识才。要给予新媒体短视频运营的学生足够广阔的发挥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记者开拓思维,通过头脑风暴进行创新性的方案策划。二要加强培训,提升素养。新媒体属于一项不断处于变革的事业,短视频平台风向标的变化尤其如此。因此,在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团队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现有队伍的培训工作。此外,高校可通过开设专门针对新媒体短视频创作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程以及与当地媒体机构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三要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创作短视频的积极性。现有的新媒体创作团队既要忙于平台固有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兼顾不断变革与创新的短视频平台,难免会力不从心。高校通过实行有偿投稿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稿。

(三)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高校视频号品牌特色

在媒体高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微信视频号需要在内容生产、平台运营以及机构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创新,着力构建特色品牌,讲好精彩纷呈的高校故事、发出铿锵有力的高校之声、树好立德树人的高校形象。一是树立全局观念,超前谋划打造系列化作品。二是善于“织网”,构建全校上下一盘棋的融媒体矩阵。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以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各二级学院通力配合的融媒体矩阵,全校上下一盘棋,打通二级学院向官方积极投稿的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课程建设内容“上网”,能够极大地丰富官方微信视频号平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实现网络“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构建。

结语

5G时代的来临,为政务新媒体拓展宣传主阵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短视频传播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微信视频号的能量与地位将在拥有12亿用户基数的微信应用的推动下不断爆发。高校微信视频号必须紧紧抓住机遇,通过找准自身定位、培养专门人才、整合各方资源等方式,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构建网络文化育人主阵地,唱响网络文化育人主旋律,讲好校园文化好故事。

猜你喜欢
育人校园微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微信
微信
微信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