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红菇属2个新记录种

2021-10-08 08:34姜旭萌梁俊峰
关键词:喜马拉雅山孢子标本

陈 彬, 姜旭萌, 宋 杰, 梁俊峰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20;2.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红菇属(Russula)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红菇目(Russulales)红菇科(Russulaceae),目前已知该属真菌800余种,但据估计实际超过2 000种[1-4].李国杰[5]报道了我国红菇属的193个记录,可通过标本确认分类单元的共计158个(包括152种1亚种5变种).近年来,随着对红菇属真菌资源的进一步调查,我国又发现并描述了诸多新种[6-14].红菇属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该属真菌可与多种植物共生形成外生菌根,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5].红菇属真菌中有很多重要的食药用菌,据记载78种可食,如灰肉红菇(大红菌、正红菇)(R.griseocarnosaX.H. Wang et al.)、变绿红菇(青头菌)[R.virescens(Schaeff.) Fr.]等[16-18];还有一些类群具有毒素,误食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如亚稀褶红菇(R.subnigricansHongo)、日本红菇(R.japonicaHongo)等[19-21].

作者在调查我国红菇属真菌资源的过程中,发现了分布于我国西南的红菇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近喜马拉雅山红菇和拟克姆霍孜红菇,在此对这2个物种进行报道,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红菇属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材料

近喜马拉雅山红菇的4份标本于2014年采集于西藏,拟克姆霍孜红菇的1份标本于2014年采集于四川.标本经50 ℃干燥后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标本馆.

1.2 方法

1.2.1 形态鉴定 外部形态特征描述依据野外采集记录和子实体照片.从干燥标本各组织取样,置于5%(体积分数)KOH溶液中复水,再用1%刚果红试剂染色,在ZEISS Imager M2显微镜的明视野或相差视野下观察显微特征,并记录和绘图;通过JSM-6510 LV扫描电镜对担孢子进行拍照.在梅氏试剂中对担孢子进行测量并观察是否有淀粉质反应[22];用甲酚蓝测定表皮异染色性或同染色性[23];用硫酸香草醛检测囊状体内含物颜色的变化[24].

显微特征的统计基于每份标本一个子实体的20次测量.担孢子长度或宽度以(a)b~c(d)表示,95%的测量数值落在b~c之间,a、d分别为测量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长宽比用Q表示,avQ表示长宽比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差;[n/m/p]表示测量p份标本的m个子实体上的n个担孢子.

1.2.2 系统发育分析 总DNA提取采用改良的CTAB法[25].使用引物ITS1和ITS4[26]对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PCR产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用ABI3730 DNA测序仪进行双向测序,将所得序列用ContigExpress软件拼接,以获得高质量的完整序列.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经Blast检索,获取相似度较高的同源序列,选择近缘种(表1)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使用MAFFT 7.0 (http://mafft.cbrc.jp/alignment/server/)比对所有序列;为了获取更为合理的比对结果,通过BioEdit[27]进行人工调整,将比对后的数据矩阵上传到TreeBase(S26964).分别通过the Cipres Science Gateway(https://www.phylo.org/portal2/)中的RAxML HPC2 on XSEDE(8.2.12)和MrBayes on XSEDE(3.2.6)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analysis, BA)构建系统发育树.ML分析在GTRGAMMA模型下进行1 000次重复;BA分析以四条马尔可夫链在GTR模型下进行5 000万次重复,去除前25%的树,得到后验概率.

表1 系统发育分析中使用的近缘种ITS序列信息1)Table 1 ITS sequences of related species used in phylogenetic analysis

2 结果与分析

2.1 2个种的系统发育分析

ML和BA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图1为采用ML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靴带支持率(≥70%)和BA法推断的后验概率(≥0.95)被标示于分支上.由图1可知,采自我国西藏的4份标本的ITS序列与R.indohimalayana的序列聚在一起,获得81%靴带支持率和1的后验概率;四川的1份标本的ITS序列与R.pseudokrombholzii的序列聚在一起,获得100%靴带支持率和1的后验概率.这表明采自我国的这5份标本分别与印度的2个种(模式标本)相同.

图1 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Fig.1 The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ITS sequences

2.2 2个种的形态特征

2.2.1 近喜马拉雅山红菇(RussulaindohimalayanaK. Das, I. Bera, A. Ghosh & Buyck) 子实体(图2A)小型至中型.菌盖直径30~60 mm,初为半球形,后渐平展且中部略下凹;菌盖边缘稍内卷,边缘到中央1/3处有条纹;菌盖表面黏,盖表皮可剥离至菌盖半径的2/3处;菌盖中央为黄绿色,边缘色浅,部分标本略带淡紫色.菌褶直生或略弯生,中等稀疏,白色至乳白色,无小菌褶,无分叉.菌柄(36~45) mm×(6~10) mm,近棒状或棒状,中生,表面有细微的纵纹,白色,髓状中空.菌肉白色,3 mm厚;味微苦,气味不明显.孢子印白色.

担孢子(图2B~2D)[80/4/4][(6.6)6.8~8.4(9.1)] μm×(5.7~7.0) μm,[Q=(1.02)1.04~1.26(1.42), avQ=1.17±0.09],多宽椭圆形,少数近球形或球形;表面纹饰淀粉质,疣突高0.5~0.8 μm,钝圆的疣突和脊状纹饰间连线形成近完整或完整的网纹,脐上区点斑状淀粉质.担子(图3A)(41.0~48.3) μm×(13.8~15.9) μm,棒状或近棒状,大多数4个担子梗.侧生囊状体(图3C)(59.3~83.9) μm×(12.6~15.7) μm,纺锤状或近棒状,部分一侧出现膨大,顶部多呈乳突状或钝圆,内含物纤维状或结晶状,在硫酸香草醛中变为黑褐色.褶缘囊状体(图3D)[(48.0)50.6~72.2(80.5)] μm×[(8.8)9.8~12.7] μm,纺锤状或棒状,少数一侧出现膨大,顶端钝圆,少数呈乳突状,内含物纤维状,在硫酸香草醛中变为黑褐色.菌盖表皮厚约170 μm;上表皮(图3E)由透明的栅栏状菌丝和囊状体组成,末端细胞[25.5~50.7(70.8)] μm×(2.6~3.5) μm,基本不分叉,通常弯曲,圆柱状或棒状,顶端钝圆或少数变窄;盖表囊状体(图 3B)(38~81) μm×(5.5~8.1) μm,棒状或近纺锤状,内含物纤维状或结晶状,在硫酸香草醛中变为黄褐色;菌盖下表皮由相互交织的平伏状菌丝组成,薄壁,有隔,宽2~5 μm.

A.近喜马拉雅山红菇子实体;B~D.近喜马拉雅山红菇担孢子;E~F.拟克姆霍孜红菇子实体;G~H.拟克姆霍孜红菇担孢子.比例尺:A、E、F为10 mm; B为5 μm; C为10 μm; D、H为1 μm; G为2 μm.图2 近喜马拉雅山红菇和拟克姆霍孜红菇形态Fig.2 Morphology of R.indohimalayana and R.pseudokrombholzii

生境:夏季单生或散生于冷杉林下.

分布:印度,中国(西藏).

A.担子;B.盖表囊状体;C.侧生囊状体;D.褶缘囊状体;E.菌盖上表皮.比例尺=10 mm.图3 近喜马拉雅山红菇微观形态特征Fig.3 Microscop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R.indohimalayana

研究标本:采自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墨脱公路冷杉林,北纬29°35′2.47″,东经 95°28′7.79″,海拔1 511 m;2014年7月,王苗T24842(RITF2983),王苗T24855(RITF2984),王苗T24856(RITF2985),王苗T24862(RITF2986).

讨论:近喜马拉雅山红菇主要形态特征为菌盖黄绿色,部分略带淡紫色,不同标本的菌盖颜色有所不同,菌褶直生或略弯生,无小菌褶,担孢子多宽椭圆形,纹饰间连线形成近完整或完整的网纹.采自我国的4份标本菌盖颜色较模式标本略浅,其他的特征无明显区别.综合形态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采自我国的4份标本(RITF2983、RITF2984、RITF2985、RITF2986)鉴定为近喜马拉雅山红菇(R.indohimalayana)[28].该种与几个菌盖颜色多变的种[平滑红菇(R.aquosaLeclair)、灰柄红菇(R.griseascens(Bon & Gaugué) Marti)、多色红菇(R.bicolorBurl.)和欧泰红菇(R.raoultiiQuél.)]聚为一支,获得95%靴带支持率和1的后验概率,为这些物种的近缘种.

2.2.2 拟克姆霍孜红菇(RussulapseudokrombholziiK. Das, Hembrom, A. Ghosh & Buyck) 子实体(图2E、2F)中型.菌盖直径50~70 mm,初为半球形或扁半球形,后渐平展且边缘略上举,中央下凹;菌盖边缘稍内卷,轻微开裂,边缘到中央1/3处有明显条纹;菌盖表面黏,盖表皮可剥离至菌盖半径的1/2处;菌盖中央红色到葡红色或紫红色,边缘色浅.菌褶弯生或略离生,中等稀疏,白色至乳白色,有小菌褶.菌柄(60~80) mm×(13~15) mm,近棒状或圆柱状,中生,表面有细长的纵纹,白色至灰白色,髓状中实;菌肉灰白色,5 mm厚,味微苦,气味不明显.孢子印白色.

担孢子(图2G、2H)[20/1/1][(7.2)7.5~9.6(9.9)] μm×[(6.2)6.3~7.8] μm,[Q=(1.02)1.05~1.31(1.34), avQ=1.20±0.08],多宽椭圆形或近球形;表面纹饰淀粉质,疣突高 0.6~1.2 μm,相邻纹饰间呈短线或短脊状连接,形成完整网纹或近完整网纹,脐上区点斑状淀粉质.担子(图4A)(33.8~45.8) μm×(7.9~13.4) μm,棒状或近棒状,大多数有4个担子梗.侧生囊状体(图4C)[49.9~71.5(82.7)] μm×[7.1~9.5(11.3)] μm,棒状、近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部分具乳突或长尖,少数顶端钝圆,内含物纤维状或结晶状,在硫酸香草醛中变为黑褐色.褶缘囊状体(图4D)(44.0~67.7) μm×(6.6~10.2) μm,棒状或近圆柱状,顶端乳突状或近纺锤状,内含物纤维状或结晶状,在硫酸香草醛中变为黑褐色.菌盖上表皮由透明的匍匐向上状的菌丝和囊状体组成;末端细胞(16.5~44.6) μm×(2.2~4.8) μm,基本不分叉,部分弯曲,近圆柱状,顶端钝圆,少数变窄;盖表囊状体(图4B)[(45.2)47.9~82.0(84.7)] μm×[(5.4)6.9~8.6] μm,棒状或近圆柱状,大多数顶端钝圆,少数有纺锤状附属物,内含物纤维状,在硫酸香草醛中变为黄褐色;菌盖下表皮由相互交织的胶质平伏状菌丝组成,薄壁,有隔,宽2~6 μm.

A.担子;B.盖表囊状体;C.侧生囊状体;D.褶缘囊状体;E.菌盖上表皮.比例尺=10 mm.图4 拟克姆霍孜红菇微观形态特征Fig.4 Microscop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R.pseudokrombholzii

生境:生于冷杉和铁杉为主的混交林下.

分布:印度,中国(四川).

研究标本:采自四川省美姑县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洪溪保护站,北纬 28°40′33.93″,东经103°15′24.35″,海拔3 239 m;2016年7月12日,赵宽DFD85 (RITF3426).

讨论:拟克姆霍孜红菇的主要特征为菌盖红色至紫红色,菌盖边缘有明显的条纹,菌褶弯生或略离生,菌柄白色至灰白色,菌肉灰白色,担孢子表面疣突0.6~1.2 μm,疣突间短线连接,形成完整或近完整的网纹.印度模式标本的菌盖颜色较我国的标本稍深,子实体略大(50~105 mm),褶缘囊状体稍小[(35~40) μm×(6.5~8.5) μm],其他特征基本无明显区别.结合形态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我国的标本(RITF3426)鉴定为拟克姆霍孜红菇(R.pseudokrombholzii)[28].拟克姆霍孜红菇与北美的葡萄紫红菇(R.vinaceaBurl.)以及欧洲的克姆霍孜红菇(R.krombholziiShaffer)为近缘物种,获得较高靴带支持率,并且这些种的菌柄颜色都为灰白色,但拟克姆霍孜红菇与葡萄紫红菇和克姆霍孜红菇的序列相似度不高,分别为93.65%和92.56%.

3 小结

本研究通过形态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确认了采自我国西南的红菇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这2个种的形态特征与印度的模式标本高度相似:与近喜马拉雅山红菇模式标本相比,采自我国西藏的标本菌盖颜色略浅,其他的特征无明显区别;与拟克姆霍孜红菇模式标本相比,采自我国四川的标本菌盖颜色稍浅,子实体略小,褶缘囊状体稍大.2个中国新记录种的ITS序列与模式标本序列的相似度都高于99%,并且它们在系统发育树上分别聚在一起,且获得较高支持率.因此,将我国的2个种分别鉴定为近喜马拉雅山红菇和拟克姆霍孜红菇.

猜你喜欢
喜马拉雅山孢子标本
隐孢子虫入侵相关蛋白分子研究进展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陈维山
喜马拉雅山如何抬升起来?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攀比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