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与探究

2021-10-08 06:37李兴旺
音乐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范排练音乐

近年来,为有效提高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基础音乐知识的基本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并积极探索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由于相关培养方案政策的局限性,导致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本文从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实践课程的特点出发,试图分析实践课程课堂现状,探究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音乐师范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广受学生的青睐和重视。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普通高校对音乐师范的专业建设在不断地进行打磨与探索,以满足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特点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音乐师范专业课程优化程度不高,声乐、钢琴、器乐等主项科目依旧扮演着主要角色,实践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师基本功(钢笔字、粉笔字等)课程形同虚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这导致多数音乐师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弱,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在高校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违背了音乐师范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初衷,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于音乐师范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凸显实践课程的重要价值,衔接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鸿沟迫在眉睫。

一、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1)实践课程开课项目缺乏系统化

在传统音乐师范教学过程中,乐理、和声、曲式分析、合唱指挥等“主项”课程占有极高的比例,同时,这些课程也是拥有着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传授常规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观念上的偏差,认为能不能掌握这些“主项”基本理论知识就是作为考核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实践课程更多的是作为“副课”仅需要参加了解即可,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实践课程的安排会影响“主课”的学习时间。这种观念的形成,更多的是因为高校相关部门在制定音乐师范生教学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往往显示出随意性,缺乏科学系统性。实践课程的存在更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从而使实践课程变成了“兴趣班”,导致实践课程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学生缺乏系统化的学习。同时,部分高校开展的实践课程往往具有一定的现实目的,比如为了参加一些重要的比赛、演出或者相关活动而大量地增加学生排练的时间,有些学校可能为了参加一个比赛,会利用一整年的时间排练打磨一首作品,这种方式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背离了实践课程开课的初衷。

(2)实践课程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修课程有着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及评价标准,学分的设定,期末考试的要求,这些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良好的约束作用,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与主课的成绩息息相关。然而相比较而言,实践课程的管理机制以及评价标准就显得相对薄弱了一些。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践课程基本不存在“挂科”重修现象,课程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给予实践学分或者以选修课学分进行考量,实践学分与选修课学分并不是作为顺利毕业的唯一标准,导致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与“主项”课程的学习脱节。因此,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约束,导致实践课形同虚设。

(3)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创新精神

现如今,高校的发展与教师的科研业绩、教学业绩息息相关,高校教师压力增加,在繁重的科研与教学压力下,教师精力有限,因此更多教师愿意按部就班地依照传统教学模式完成主课教学任务,难以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所思考,缺乏创新性,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厌倦,丧失积极性。

(4)学生实践机会偏少,难以有效利用所学知识

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中小学输送优质音乐教师。目前,大多数高校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实践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但是往往“僧多粥少”,在有限的实习资源下,学生更多的是以观看中小学教师现场授课为主要的实践方式,难以亲身经历整个授课环节,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实践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多的吸引力。

二、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实践课程开设科目多元化发展

目前,多数高校音乐师范专业的实践课程开设多以乐团排练的形式进行,开课项目相对单一,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主项”(声乐、器乐、钢琴)专业选择相对应的乐团。这种课程设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课程的设置应该更符合新时代市场环境的需求[1]。当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除了具备正常的说课教学能力以外,还需要有自弹自唱的能力、合唱指挥排练的能力、樂团排练的能力等等。因此,高校在培养音乐师范生的过程中,应针对这些综合能力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例如开设自弹自唱实践乐团,在常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课程采取模拟中小学课堂进行授课,学生以学代教,增强实际操作感;开设合唱指挥实践团,摒弃传统的教师进行合唱排练模式,结合合唱指挥必修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教师传授学生排练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合唱排练;开设“说课”实践团,内容包括钢笔字、粉笔字练习,以模拟授课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提前让学生感受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特点。综上所述,实践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依据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特点为主,既满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对传统必修“主课”进行良好的补充。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人才多方位发展。

(二)加强实践课程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

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评价方式的设定,能够帮助实践课程教学顺利地展开,提高实践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实践类课程具有一定的技能难度并且能够有效地反映多门音乐必修主课的教学成果,因此高校应在制定音乐师范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实践课程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而非对立统一的。应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设定相应的学分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例如将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考查模式转变为考试模式,或者将实践课程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与“主项”专业成绩结合,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对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传统实践课程教学观念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聘教师门槛不断提高,尤其综合类高校,招聘专业教师首要条件即为博士毕业,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水平,这些理论型教师往往在舞台表演及实践教学中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更多的偏向理论教学,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學与示范作用。甚至,多数教师对实践课程认知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会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因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课程教学水平,改变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明确教师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应的措施规范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需要引进优秀音乐人才,推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积极鼓励教师更多参与相关的交流培训,通过交流学习转变教师对待传统实践课程的教学观念[2]。

(四)加强校企合作,学以致用,为实践课程搭建操作平台

教育实习是音乐师范生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深化自身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3]。在音乐师范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不论是传统理论课程或是实践课程的教学,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的趋势日益增强,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学生通过实习,在丰富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帮助。在学校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模拟授课,面对的授课对象并不是真实的教学对象,难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高校加强与企业的直接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规划以及评价标准都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和推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适应新时代对音乐教师水平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高校音乐师范专业设置也应当不断得到完善。在音乐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合理地规划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不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认知程度,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3],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不断探索实践课程的优化路径,对于提高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1]胡行岗:《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与实践——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个案》,《艺术百家》2013年第4期,第214—216页。

[2]李浩:《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音乐生活》2019年第4期,第62—65页。

[3]易秀华:《1994-2006年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文献综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28—230页。

李兴旺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师范排练音乐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年晚会
两个大忙人
小小书画廊
乐师
音乐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鸟雀排练忙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