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年伽达默尔诠释学、实践哲学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2021-10-08 12:15岑朝阳张云宇
西部学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伽达默尔综述

岑朝阳 张云宇

摘要:选取2010—2020年我国学界有关伽达默尔诠释学、实践哲学及其应用研究,力图构建研究总体脉络、总结学者观点、归纳已有研究经验。从研究维度看,学界对于伽达默尔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实践哲学视域、诠释学及其内部概念、相互关系等内容;从应用领域看,学界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用于以翻译学为主要对象的研究领域;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学界擅长将伽达默尔诠释学观点置于中西话语体系的场域内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伽达默尔;诠释学;实践哲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B0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7-0044-03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以下简称伽达默尔)出生于德国马尔堡,1923年便师从海格德尔,开始接触现象学与存在论。作为当代西方最为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伽达默尔对诠释学(或称解释学、阐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被认为是西方实践哲学领域实现“第三次飞跃”的标志性人物。在我国学界,有关伽达默尔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肇端以来便经久不衰,尤其是近年来,面对科技革命而导致的信息化、流媒体的飞速发展,伽达默尔诠释学中有关实践的理论、文本诠释的概念等都为学界所重视,相关研究并不局限于纯粹理论研究,而是多与各领域现实问题相结合予以阐发。应当指出,这是令人欣慰的现象,但学界在对于伽达默尔诠释学实际应用研究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所缺乏的恰恰就是在研究方式上使用中国话语、在研究目的上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在研究范式上坚守中国学派。故我们认为有必要选取近十年来有关领域研究成果写作综述,助力我国学界持续推进有关伽达默尔诠释学、实践哲学及其应用研究。

一、研究维度:实践哲学视域下诠释学及其内容研究

首先,学界对于实践哲学视域下的诠释学及其内容研究尤为广泛,主要表现在善于在实践哲学场域内梳理诠释学的发展脉络,即从亚里士多德到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发展历程。例如,张能为[1]认为西方实践哲学的发展,是以亚里士多德、康德和伽达默尔作为三大分界点,他们标志着实践哲学发展阶段的“三次飞跃”,而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是以其诠释学作为逻辑起点,象征着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关系被匡正,实现了诠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最终使得实践哲学成为了“第一哲学”,而其中的“宽容”概念正是对于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为建构后现代的人类共同体提供了可能,而只有回到实践哲学上来,人类文明所遭遇的现实困局在其现实性上才有破解的希望。陈荣华[2]则探讨了伽达默尔的实践智(phronesis)与道德生命的成长的关系,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在内在机理上重回了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即德性,同时表明了对经由体验或实践来理解道德的观点。黄小洲[3]主张伽达默尔诠释学作为一种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诠释学实践哲学,强调共同体、伦理与友爱以及团结、节日与宽容,并主张重新恢复实践智慧的地位,有利于人们反思、总结并发展伦理学与技术主义。此外,人性概念的辨析也是学界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如包立峰[4]提出,伽达默尔的他人理论主张他者能够在语言范围之类被理解与认同,而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两种途径,即“无我”与自我遗忘,从而在实践哲学的指导下建构起语言共同体。杨琦[5]则指出,伽达默尔认为人天生具有的有限性与后天被赋予的历史性被消解是人异化的根本原因,应当承认人的有限性,并通过语言思辨、哲学实践等方式实现对于人性的关怀与自我超越。

其次,诠释范围的界限问题也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例如,王冠[6]主张,伽达默尔解决了安贝托·艾柯提出并讨论但未解决的诠释界限问题,其创新的诠释学观点由包括“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等在内的各方面所构成。陆晓芳[7]借对《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思想研究》一书的评价指出,伽达默尔正确解答了当前以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其现实性上却忽略了对于文化起源这一历史根源的追溯。

再次,从理解范式上看,学界的观点较为统一,认为伽达默尔诠释学的理解问题,就是由表及里的深入对话过程。薛华[8]以康德为引,主张伽达默尔的哲学观点具有三大特点,即忠实性、独立性与自我性,强调在理解上应具有一种全人类的人道精神。吴寒柳[9]则认为,文学文本作为最高文本,读者与其对话过程的“游戏”不仅实现了文本的自我发声,更使得作为读者的人对于自我存在有了深入理解。

最后,学界对于伽达默尔诠释学内部的个别概念进行了单独的研究,包括“体验”概念、“瞬间”概念、“问题”概念、“共通感”概念与“事情本身”概念等。对于“体验”概念,王姗姗[10]提出伽达默尔对于体验的论述超越了狄尔泰,不仅给予了体验概念以主观性与诠释性的双重特征,还将其延伸、发展,并作用于艺术诠释学之中,成为德意志古典美学诠释理论转向的重大拐点。针对“瞬间”概念,鲁路[11]认为,伽达默尔对于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时间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提出了“瞬间”的概念,并将流逝的时间因素与人的生命内涵相结合,重构了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观。崔若椈,崔永杰[12]则对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问题”概念进行思辨,认为精神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关于问题的逻辑,“问题”开啟了所问事情的“方向的意义”,当然也给予了文本一定的意义。

二、应用领域:以翻译学为主要应用对象的诠释学研究

诠释学的架构基础是文本及其对话,故我国学界针对伽达默尔诠释学及其实践哲学的应用研究领域是以翻译学为主的。而近十年我国以翻译学为主要应用对象的诠释学研究进展较快,展现出明显的问题解决路径的实践导向,且兼具学理性与应用性。例如,谭福民,向红[13]从伽达默尔的合法偏见论出发,认为优秀的文学翻译应当是某种意义上的创造性叛逆,即基于对最初作品的能动“再创作”。柴橚,袁洪庚[14]则在首先厘清“视域融合”概念在哲学场域与翻译实践中的不同内涵,翻译实践中的“视域融合”是建立在哲学场域概念理解之上异时的时空重叠,在结果上,既要考虑到作者的本意,又要兼顾读者的文化背景与素养。与此同时,邱扬[15]指出在我国翻译界引入伽达默尔诠释学后对传统翻译标准进行有利变革的同时,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文学意义上的术语理解与文本的分离,而针对这一问题,不应当完全将希望置于哲学领域的理论发展,而应从翻译实践问题的角度予以解决。杨毛毛[16]则通过实例分析,运用伽达默尔前见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从词汇句法、语言风格与文化层次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陈国兴[17]则在伽达默尔的解构主义诠释学对于翻译工作发挥的已有作用之上,指出由其产生的原语文本客体化等问题,提出翻译工作要在维持作者原意与诠释意义的叠加创造性“意味”的同时,同样要注重作者文本中的本意。陈振东[18]针对我国翻译界译出作品接受程度低的问题,结合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提出了包括重视译文读者地位、提高译文视域重合度等在内的解决对策。

从新闻学、音乐学的角度研究伽达默尔的刘国强[19]将伽达默尔诠释学原理运用于新闻传播的话语体系中,认为不包含“前见”而天然中立的所谓客观性是不存在的,而作为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视域下,主体的人笔下的新闻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诠释,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入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以超越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诠释。从音乐学角度看,陈新坤[20]从文辞注解、意义诠释和问题引申三个方面研究伽达默尔诠释学,认为对于音乐的理解、认同如果缺乏“前见”条件下的深入理解,作为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主客体显然不是成功的。彭启福,葛毅[21]将伽达默尔哲学理论引入精神分析治疗领域,他们将伽达默尔對话理论作为研究工具,以此分析对话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主张治疗的总体过程在其现实性上就是医患双方在对话过程中二者对生命意义的“视域融合”,即对于生命价值的一致性认同。

此外,学界还将伽达默尔哲学观点用于研究与探析当代社会思潮。如刘国强[22]是将伽达默尔诠释学用于阐释雷锋精神传承及发展问题研究的第一人,他采用文本观的视角,指出将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前见”对于社会公众理解雷锋精神产生的问题,认为只有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深挖内在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传播、弘扬、传承雷锋精神。

三、比较研究:伽达默尔诠释学在中西话语体系内的研究

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学界擅长将伽达默尔诠释学观点置于中西话语体系的场域内进行比较研究。从西方哲学领域看,主要是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穆勒、狄尔泰、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观点做比较研究。例如,朱光亚[23]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的教化(Bildung)概念与康德、黑格尔和罗蒂的哲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伽达默尔在方法论上超越了康德普遍必然的教化哲学和黑格尔绝对精神与异化哲学,但罗蒂认为伽达默尔的系统哲学事实上是哲学分野的一支,而教化哲学是另一支。张能为[24]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与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做了联系与相关研究,他指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使得实践哲学成为诠释学发展的最新趋向,将人的存在与世界的普遍意义作为一个相互耦合的整体,而依托的基底就是实践,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陈莹[25]在精神科学的话语体系内将伽达默尔的理论与穆勒、狄尔泰作对比,指出伽达默尔超越后者,挖掘得出了精神科学作为实践产物的特点是与理论层面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鲁路[26][27]则以霍耐特对于伽达默尔主体间观念的补充出发,主张在对话主体之间设置起中介作用的“第三者”,即意识、规范、情景的互动协变关系整体,用长途诠释学发展了伽达默尔的理论,弱化乃至消除了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主体间直接性;并通过比较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看待对话与交往二者的关系,深入剖析交往理论与诠释学的内在区别。常娟[28]将伽达默尔与赫施的诠释学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的思想碰撞在其现实性上是现代和后现代两种范式的交锋。

我国学界除将伽达默尔诠释学与西方哲学置于西方哲学整体框架内进行对比研究外,还广泛将其理论与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比较研究。例如,成中英,管月飞[29]以伽达默尔诠释学作为引子,将西方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其共性在于都承认理解与诠释需要兼顾接受性与创造性,而其区别在于:伽达默尔本体论的解释学体现了诠释所具有的独特创造性,而二者不同之处则在于在理论的系统性、道德所发挥的作用与文本内涵等方面。张能为[30]则立足于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主张诠释学的世界发展史中提炼出有助于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学发展水平,应当在尊重传统的理性主义和信仰的同时,接受发展性给人所带来的全新价值,最终帮助哲学领域中国学派的话语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能为.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何以可能及其意义理解[J].社会科学战线,2020(9).

[2] 陈荣华.伽达默尔实践智(phronesis)与道德生命的成长[J].现代哲学,2013(1).

[3] 黄小洲.伽达默尔教化解释学的实践哲学特征[J].求是学刊,2012(5).

[4] 包立峰.回归整体:伽达默尔的他人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

[5] 杨琦.论伽达默尔对人性关怀的深入拓展[J].学术交流,2013(11).

[6] 王冠.何为“诠释的界限”?——从艾柯的文本诠释学到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J].浙江学刊,2020(5).

[7] 陆晓芳.诠释学理论的反思与应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思想研究》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

[8] 薛华.大象无形——忆伽达默尔[J].哲学研究,2013(12).

[9] 吴寒柳.伽达默尔论文学文本的言说[J].湖北社会科学,2013(7).

[10] 王姗姗.论伽达默尔的体验概念与审美转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1] 鲁路.伽达默尔的瞬间概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3).

[12] 崔若椈,崔永杰.精神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关于问题的逻辑——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问题”概念[J].东岳论丛,2012(3).

[13] 谭福民,向红.从伽达默尔的合法偏见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4] 柴橚,袁洪庚.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5] 邱扬.翻译即阐释之再思考——谈伽达默尔哲学阐释观在译学中的批判性理解运用[J].外国语文,2012(3).

[16] 杨毛毛.伽达默尔前见理论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傲慢与偏见》三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17] 陈国兴.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角度看翻译的忠实性[J].外国语文,2011(5).

[18] 陈振东.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中国文学作品译出的启示[J].国外理论动态,2011(5).

[19] 劉国强.新闻客观性何以可能?——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视角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20] 陈新坤.纯粹的音乐是一种有声的数学——伽达默尔音乐诠释思想探究[J].音乐探索,2012(3).

[21] 彭启福,葛毅.对话与精神分析治疗——从伽达默尔对话理论谈现代精神分析治疗技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0).

[22] 徐启东.从伽达默尔文本观视角理解雷锋精神[J].前沿,2013(23).

[23] 朱光亚.教化之普遍必然性意义及其转向:康德、黑格尔、伽达默尔和罗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

[24] 张能为.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汇视域与比较理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5] 陈莹.精神科学思想批判——从穆勒到伽达默尔[J].求是学刊,2014(4).

[26] 鲁路.霍奈特对伽达默尔主体间观念的补充[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3).

[27] 鲁路.对话与交往——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之争的一个角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28] 常娟.伽达默尔与赫施的解释学思想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10(9).

[29] 成中英,管月飞.诠释学中的存在接受性与意义创造性:从伽达默尔到本体诠释学(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30] 张能为.伽达默尔与中国哲学的解释学效应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5).

作者简介:岑朝阳(1998—),男,汉族,浙江慈溪人,单位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张云宇(1996—),男,汉族,甘肃玉门人,单位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伽达默尔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论伽达默尔的经典观
“友谊”作为哲学问题的深刻意蕴与当代意义*——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中的一种理解和诠释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精神科学思想批判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