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工地“古筝哥”:脚手架上的诗和远方

2021-10-08 14:00杨朝清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5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围观古筝

杨朝清

近日,山东青岛,贵州籍建筑工人陈江山在工作之余演奏古筝,吸引了不少工友前来围观。据陈江山介绍,他从小就有弹琴的梦想,但直到18岁他才接触到古筝。之后靠看视频和书籍自学,他练习了四五年,学会了很多名曲。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成為被瞩目的焦点。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成名壁垒,让一些普通人也有了成为“网红”的机会;另一方面,与祖辈、父辈相比,一些“90后”“00后”年轻人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来面对镜头和屏幕,他们渴望被看见、被听见。

在个体的权利与尊严得到越来越多尊重和敬畏的今天,“平民表达”越来越受重视,普通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忽略和漠视。许多网友不仅围观风光无限的成功人士,也围观一些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赶海的渔民,做饭的农村妇女,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要内容产品能够吸引网友的注意力,谁都可能在互联网上走红。

“工地弹古筝”的走红,显然是一次传播意义上的成功。在不少人看来,工地和古筝并不搭界。这使得“工地弹古筝”既具有新闻效应,也契合传播规律,走红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一书中提出,最好的传播就是充分调动人们的情绪、情感、欲望和认同。“工地弹古筝”带给人们的讨论与思考——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远方等各种关系组合在一起,具备舆论燃爆与持久的基本条件。农家子弟在城市打工,古筝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播;年轻人虽然身处工地,但依然梦想之火不灭、奋斗之志不移……每一组关系,都会刺激人们多重的身份认同,情感的涟漪就这样一波一波荡漾出去。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公众视线,成为“网红”;这里面固然有互联网带来的传播便利,也和农民工群体的结构性变化密不可分。一批农民工渐渐老去,一批新鲜的面孔从乡村涌入城市。老一辈农民工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了实现家庭富裕,他们宁可在生活上委屈自己、在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上压抑自己;新生代农民工更在意自己的主观感受,将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看得更重;新生代农民工也在乎自己的体面与尊严,渴望尊重和社会认同;一些年轻人干完脏活、累活之后,会换上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干净衣服。

农民工挣钱并不容易,让少数农民工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就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不愿意“泯然众人矣”,一边打工一边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活成了自己想活的模样。弹好古筝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浓厚的兴趣,也需要抗拒惰性的自律与耐心,更需要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至于那种认为农民工“钱袋子”还不够鼓、玩乐器是不务正业的陈旧观念,显然经不起推敲。

农民、农民工也有自己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正视普通劳动者丰富精神家园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健全他们的权益保护,是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姿态。

(摘自中国经营网)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围观古筝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朋友圈,欢迎围观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我的古筝之旅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