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十一月作曲技法研究

2021-10-08 00:41陈劲文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四季柴可夫斯基

陈劲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乐曲中所涉及到的俄罗斯民族乐派、俄罗斯的文化的阐述,介绍其中的作曲技法和音乐材料发展手法,为阅读者给予参考和理论依据。对该作品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为阅读者提供参考,本文将在作曲技法和和声分析方面做出研究。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十一月;曲式和声分析;材料发展手法

一、《四季》之十一月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19世纪的俄国作曲家。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涉及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及声乐浪漫曲等多种体裁,一生中创作出了很多的经典作品,主要有歌剧11部,如《黑桃皇后》等;舞剧3部:《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交响曲6部,其最重要的是《第六交响曲》;钢琴曲有《四季》、《儿童曲集》等,其中作品《四季》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的生活情趣及俄罗斯民间音乐语汇,其艺术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

(二)《四季》之十一月的创作背景

19世纪俄国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四季》的创作风格充满了悲剧色彩。《四季》的整体风格清新流畅,但是悲凉、哀伤的音乐情绪依旧不能被掩盖。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以“强力集团”为代表的音乐界,他们从事搜集、整理及改编俄罗斯民歌,在创作中以俄罗斯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祖国历史等为体裁,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民间的音乐语言,创作的旋律也有着民间的因素。他们的创作在19世纪影响及贡献很大,在这种大力发展民族音乐的大环境下,独特的俄罗斯民间旋律及韵味恰恰符合了柴科夫斯基的创作需求引起了俄国人民思想情感的强烈共鸣,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旋律非常的丰富,与俄罗斯民间与城市浪漫曲的音调相互联系,十分的感人。

二、《四季》之十一月的具体分析

(一)音乐结构特征分析

这首钢琴小品是一首使用“插部”中部的三部曲式。首先乐曲从E大调进入,呈示部为对比性三段式,中部则由G大调进入,是一个反复的乐段,整个中部的音乐,在调式调性布局、节奏、音乐风格、力度变换上都与呈示部形成鲜明对比,再现部为呈示部的变化再现。

结构图式:

(二)曲式分析

呈示部(第1-27小節)是对比性三段式,ABA的三段曲式是这首曲子的亮点。

呈示段(第1-8小节),乐曲从E大调开始,有2小节的主题。其中包括2种主题材料,其一是主题句的第一拍由一个等分八度节奏下行二度加一个上行四度的二分音符构成,其二是第一小节的最后一拍和第二小节的第一拍是由一个上行三度加下行二度的等分八分节奏和一个二分音符构成。织体为同步织体与柱式和弦对称进行,乐曲的高声部及次中声部的八度重复,在整个呈示段中持续进行。从节奏上看,4/4拍的节奏带有切分节奏型的特点,但在二分音符后加入四分音符的填充打破了这种切分的节奏,第一乐句结束,第二乐句开始可以看出是第一乐句的重复进行,在第二乐句的倒数两小节出现了变化音#A转入#g小调,经#g小调的属七和弦,结束在#g小调的主和弦,呈示段结束,整个呈示段为方整并行二句式。

中段(第9-17小节),第9小节开始进入了呈示部的中段,在调式调性上转回了主调,中段的材料是呈示段音乐材料的逆行,加入了琶音的织体形成交错的旋律进行,使乐曲的音体效果更加丰满,与呈示段形成对比。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的音乐材料相比较,是在第2小节的基础上做了一个音程的扩大是第二小节的变化反复,在第4小节旋律变成了二度的上行及下行的级进进行,低声部也变成柱式和弦,第一乐句结束。第二乐句重复了第一乐句只是在后面进行了补充,加花。在15、16小节延用了第一乐句出现的三连音节奏型,对主题材料进行了加花,在17小节出现了呈示段的八度展开的手法与呈示段首尾呼应,是一个重复连接性的音调,第二乐句的补充打破了之前呈示段的方正性结构,变为并行不等长二句式,中段结束。

再现段(第18-27小节),从18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再现段,在调式调性方面依旧是E大调回顾了呈示段的主题,运用柱式和弦,主题旋律变成了七和弦,结构与呈示段相似。在最后结束时有两小节的补充,运用主和弦,在结尾处停在了E大调的主和弦形成收拢性结构,再现段是个增强性动力再现。

中部(第28-50小节),乐曲从G大调进入中部,主题材料为1、2小节,第一小节先是一个连续的下行级进,然后是一个上行的四度音程跳进,而第二小节运用了切分的节奏型特点,第一拍是第一小节音级的减化,之后加入了等分十六分节奏型,只是中部的核心节奏型。3、4小节从节奏上看是八度的展开手法,加入了跳音,二度的倚音装饰音型,增强了旋律的律动性,多跳音的运用使得乐曲活泼生动,八度单音跳跃音型的技法使得马车飞快奔驰的情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使用八度单音跳跃音型使得音色成为明快的单音跳跃。主题与前者有着鲜明的对比,旋律带有歌曲和舞曲的双重特点,从而更加活泼生动。在这段乐曲中,小二度倚音的运用模仿的马车铃铛的响声十分生动,平行大小调及主属双持续音也在这首曲子中被频繁使用。并且出现了G大调的属持续和弦,对比高低声部的旋律,可以看出它们的旋律是反向进行的,体现了和声的立体效果,第一乐句结束,第二乐句对比第一乐句来看与前者大致相似,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做了音的省略,最后2小节做了补充以音阶下行的形式结束,在调式调性方面进入了D大调。第38-47小节是前面材料的反复,是一个并行不等长二句式。第48-50小节是一个连接段,材料采用的是等分十六分节奏型,进入E大调,为再现部调性的出现做准备平稳的过渡。

再现部(第51-77小节),是动力再现,在调式调性方面,再次回归到E大调,主旋律在中声部,而高声部只做了和弦的分解,,声部的厚度加大,结构规模增大,在中段与呈示部的中段一样,采用了琶音的织体,只是加大了和声的密度,使其更加具有律动性。右手声部的十六分音符的走向,其实是主题材料的加花,音乐的织体打破了同步的织体,变化更加丰富。

尾声(第78-83小节),在尾声部分采用的是呈示部的材料,回归了全曲的核心材料,最后一直保持主持续音直至结束,完满结束。

(三)和声分析

乐曲是从E大调的I级和弦开始进入,其后的乐句仍然是以保持I级和弦的分解而进行,呈示段第4小节第四拍的#a音使用的恰到好处,音乐在听觉上仿佛在一瞬间进入E大调的属调,在呈示段的倒数2小节音乐转入#g小调,经属七和弦(E大调)整段的旋律特点十分鲜明。中段在调性上回归到了E大调,音乐的织体与呈示段形成明显的对比,在中段的第二乐句结尾处(第17小节)有一个小节扩充,打破了乐段的方整性。中段的第12小节的和声连接V→VI→V7/II→V低声部多采用半音阶级进进行,非常平稳,速度渐慢,

A段依旧沿用A段主题,在曲调上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E大调,是A段的变化再现,和声上加入了在烘托主题的旋律,主题旋律加入了七和弦,声部的厚度加大,因此使得乐曲更加富有感染力。再现段结束后有两小节补充,在结尾处出现了属和弦的持续进行,并在最后结束在主和弦的上,形成了V→I的终止式进行,呈示部结束。

中部是由G大调进入,在调性、节奏、音乐风格上都和呈示部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巧妙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部因为有跳音以及倚音的加入进而主题较为活跃,音乐情感既活泼又浪漫。

跳音与小二度倚音地恰当运用使得这个乐段流光溢彩,中部是以G大调的II级音开始,在开始的第一个和弦G大调的II级成了临时主和弦,使得呈示部和中部的连接变得更加的自然,具有逻辑性。在全曲的第35小节的第4拍V7/V的使用比较有特点,具有双重功能性,它既能与第36小节第一拍的V级和弦做连接推动的作用,又能与重复乐段的最后一小节(46小节)第一拍的III级和弦推动音乐再现。在第二次连接时进入G大调的III级和弦,也就是E大调的V级和弦,这样使连接句的V/VI(G大调)和弦的进入更加平稳的进入再现部,为整个再现部的进入做好了准备。

再现部为呈示部的变化再现,依旧是E大调的进入,旋律声部转换到了低声部和次中声部。A段主旋律在次中声部响起之后,给听众留下印象之后再次回归到E大调,但是在高音声部只做了分解和弦,二者相互呼应相互点缀。第60-73小节,即前8小节与A相同,并没有做很大的变动,但巧妙的在最后做了6小节的补充(尾声),使乐曲自然完满结束。

(四)音乐材料及其发展手法分析

乐曲从E大调开始,有2小节的主题。其中包括2种主题材料,其一是主题句的第一拍由一个等分八度节奏下行二度加一个上行四度的二分音符构成,其二是第一小节的最后一拍和第二小节的第一拍是由一个上行三度加下行二度的等分八分节奏和一个二分音符构成,是等分逆分的节奏。之后的3、4小节则是主题材料的变化反复,之前说呈示段是一个方整并行二句式,所以第5-8小节的是前一乐句的反复,音乐材料来源于主题句,在第8小节出现了具有连接性特点的材料,使得平稳进入中段。它是以贯穿进入的形式进入,根据中段材料的发展手法来看,它的材料来源于主题材料一、二,中段的材料是主题材料的逆行,然后加入琶音的织体,与呈示段的材料形成对比,使得音乐更加的丰富。整个中段也是由两个乐句构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反复,在第16、17小节出现了连续的级进下行,第17小节则是一个材料的补充,重复连接性的音调,中段结束。进入再现段之后,材料还是呈示段的材料,旋律变成了七和弦的进行,并且改变了之前呈示段的同步织体,低声部为三连音的节奏型,声部厚度加大,节奏发音点密度大于呈示段,结构的规模增大。在结构形式上打破了之前方整性二句式的特点,再现段的第二句仍然是重复第一句,在结尾处增加了2小节的连接性音调。

第28小节开始,乐曲从G大调进入中部,主题材料为1、2小节,音乐材料是以4度的关系发展,第一小节先是一个连续的下行级进,然后是一个上行的四度音程跳进,而第二小节运用了切分的节奏型特点,第二小节的第一拍是第一小节音级的减化,之后加入了等分十六分节奏型,这是中部的核心节奏型,3、4小节从节奏上看是八度的展开手法,加入了跳音,二度的倚音装饰音型,增强了旋律的律动性。中部是由2个重复的乐段构成,每个乐段有2个乐句,都是以重复的手法展开,后一乐句的材料都来源于前一乐句,以4+6的句法形式,形成并行不等长二句式,第48-50小节是连接段,连接段的材料来源于呈示段的主题材料,节奏型的转换为平稳过渡到再现部做准备,

乐曲在再现部回归到E大调,材料都是呈示部的材料,基本反复了呈示部的材料,主旋律在中声部,而高声部只做了和弦的分解,,声部的厚度加大,结构规模增大,在中段与呈示部的中段一样,采用了琶音的织体,只是加大了和声的密度,使其更加具有律动性。右手聲部的十六分音符的走向,其实是主题材料的加花,在中段改八分为十六分以及三连音,综上所述是动力再现的体现,在尾声部分,音乐材料聚集了呈示部和中部的主题材料,呼应了全曲,最后一直保持主持续音直至结束,完满结束。

总结

文章的重点为作品的作曲技法分析,但又分析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还从音乐结构特征,曲式分析、和声分析、音乐材料及其发展手法等进行分析。柴可夫斯基的乐曲中,虽然伤感,但是又将这种伤感深入乐曲的灵魂,表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空灵的忧郁气质。钢琴小品《十一月——在马车上》以其新颖的艺术构思、缜密的逻辑构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对国家人民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必将长久地保持其艺术生命力,永久的流传下去,成为不可超越的传奇。

参考文献

[1]孙淑平.钢琴套曲《四季》的音乐特色及《六月》《十一月》的曲式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6.05

[2] 彭勇军.浅析钢琴套曲《四季》的和声语汇的浪漫主义手法[J].音乐创作.2012.06

[3] 阳飘.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创作与演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 赵文皎.柴可夫斯基《四季》之演奏审美原则探析——基于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 邢颖.赏民俗之画,悟诗意之美——浅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审美特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5

[6] 陈蕾.柴可夫斯基《四季》的创作风格[J].黄河之声.2014.04.

猜你喜欢
四季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四季”语文,精彩教学
大脑也分“四季”?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研究
为什么读不出《四季》的味儿
柴可夫斯基“自以为是”
美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