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用基础研究的定位、思考及政策建议

2021-10-09 11:55
科技视界 2021年27期
关键词:共同体基础科技

徐 勇

(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广东 深圳 518055;2.深圳市视觉目标检测与判识重点实验室,广东 深圳 518055)

0 引言

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基础研究可分为一般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两个方面。与一般基础研究不同,应用基础研究在一定的应用背景和预想的实际应用前景的前提下,开展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将基础理论与应用相连接的桥梁作用,是基础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纽带。在全球高科技产业竞争白热化、技术更新迭代的当下,应用基础研究对国家高科技产业的牵引作用越来越突显。在科技研发活动迈向“高、精、尖”的快车道之际,“技术代际”有着逐步缩短的趋势,因此,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具有增厚技术研发的基础和直接促进技术进步的内在逻辑。

我国当前可谓处于“改革再出发”的时代,科技研发投入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十分有必要基于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的经验,较全面地研究我国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和短板,解析已有的政策牵引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与不足,提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和系统性化的应用基础研究政策与举措。

1 应用基础研究的兴起及特性

1.1 应用基础研究的兴起与作用

与一般基础研究不同,应用基础研究一般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背景,是为了解决某类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而开展的基础性研究活动。近代以来,应用基础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注意力。例如,图灵为了研制先进的计算设备,阐明了现代计算机原理,并证明了其实现的可能性;钱学森等为了满足我国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需要,而潜心从事关于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当今大行其道的集成电路技术也起源于当初贝尔实验室等实验室中科学家们的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得到强化并且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英国皇家工程学院等均十分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资助体系。例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在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所资助的全部项目中所占比例高达20%。

1.2 应用基础研究中的政府与民间力量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应用基础研究既需要“国家力量”,也需要“民间力量”。发达国家为了占领基础前沿科技领域战略制高点以实现国家竞争力的绝对优势,愿意投入巨资到一般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而科技领军型企业为了占领基础前沿科技领域制高点以及谋求更大利润空间和市场占有率,也有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意愿。国家战略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企业目标导向的定向基础研究,可谓是基础研究的“国家化特征”和“企业化特征”。在科技强国的战略定位下,基础研究的国家力量有助于基于长远战略考虑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布局,而企业力量(民间力量)十分有助于民生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布局。企业巨资投入的基础研究除了市场经济利益和自身需求的考量外,还十分有利于企业社会形象的提升、增大对顶尖科学家的吸引力、政府激励等。

1.3 应用基础研究活动的长周期与大风险

应用基础研究具有研究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变革式与颠覆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尤其如此。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由于学科融合需要的大量跨学科交流与协作工作,研究周期相对来说更长。研究的支持方应保持“定力”,同时,政府支持的研究项目应摈弃“功利主义”。以我国八十年代芯片高端技术研究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例,当时在综合国力和短期利益的制约下,我国放弃了芯片高端科技研发方面的资助,结果导致今天我国集成电路方向的“卡脖子”困局。因此,扶持和鼓励应用基础研究,就必须尊重基础研究发展的自身规律,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同时培养一心向学的科学家精神。

2 当前时期应用基础研究的政策建议

2.1 应用基础研究的“双轮驱动”

科技型企业需要直接借助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来发挥自身技术和产品的优势。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看,科技型企业都应是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自发和内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在国家科技力量壮大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积极主动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持续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是其自身和社会总体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已经成长出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比较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技术开发与创新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但是,从对标同领域的世界级龙头企业来看,我国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虽有潜力,但仍有较大差距,与达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关于科技创新的目标相比,仍然任重道远。

当前时期我国亟须实现应用基础研究的“双轮驱动”,即在应用基础研究上政府资源与经费投入和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并重。要破解企业创新乏力、人物与物力不济的难题,让“卡脖子”技术尽早成为“过去时”,就应该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到应用基础研究中。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激发企业创新的“源头活水”。

2.2 应用基础研究应坚持“自由探索”和“百花齐放”

根据国家国防和重要民生的需要,政府可以对一些学科方向进行重点支持,设置需要重点突破的科技创新领域。但是,建议以增加经费给予支持,不建议以大幅缩减其他学科方向的资助经费为代价。如果忽视或无视其他学科方向的重要性,又可能导致若干年之后新的“卡脖子”难题。政府要避免“短视”行为,不能哪个方向热门就重点支持而轻视其他方向。政府的基础研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尽量避开“政绩”观念的干扰。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尖端,很可能科学技术体系的很多方向上会生长出一些重要的“塔尖”,缺一不可,构成“严丝合缝”的、完整的现代“科技网络”。

为充分发挥和利用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应充分实现科研人员自主选题、自由探索、切实减少科研人员在科研申报、答辩与管理方面的负担,改变科研人员花大力气找科研经费、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精力比较有限的现状,使其心无旁骛的开展基础研究。目前我国重点和重大研发计划均采取《指南》式和“命题作文”式的竞争立项,为了增加自由度,可以考虑增设自选题目的重点和重大研发计划。

2.3 信任和环境友好的应用基础研究支持

目前的项目申报和管理政策与切实减轻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端科研人才不合理负担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地,目前的科研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体现出对科研人员很强的不信任和不友好,这也是掣肘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因素。而且,目前严格的、繁重的项目评审和管理环节,严重挤占了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时间,好不容易获批的项目,在结题报告撰写之际,科研人员又将费心费力地忙于为“下一顿饭”而“找米下锅”的科研循环中。显然,这造成了高端智力的严重浪费,应该探索长效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立项和管理的机制与办法,为科研人员长期围绕一个目标开展矢志不渝的攻关创造条件。

3 切实加强企业主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协作

企业作为生产经营性组织决定了其在基础研究组织中主要对应应用基础研究角色。政府应该鼓励其主动和自发地投入到围绕自身技术和产品需要的应用基础研究中。为了引导和培育出一大批在技术上能赢得先机、能持续推陈出新,竞争力强的研发型企业,政府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企业在应用基础研发方面的积极性。

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总体目标可设计如下:通过政府引导与鼓励以及适当的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中小企业自主、自发、长效科技创新的“习得性”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为创新引领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应重点研究如何设计政府的相关鼓励与支持政策,如何形成政府与企业的科技创新长期“共生”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鼓励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政策设计

目前已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措施与办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些措施与办法缺乏有效的总体设计,也难以真正激发企业主动、长期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的内生动力。

企业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围绕自身技术需求,组织各方科研力量凝聚、各方紧密协作攻关,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具有强大的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企业(集团)尚未形成规模的现实条件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共同体是实现此目标的一个重要措施。鼓励企业领头形成创新共同体,从微观层面可通过企业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协同科技创新动力,推动新时期下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达成微观和宏观科技创新政策的深度协同。

政府应重点研究激发企业从事应用基础的内生动力的政策与办法。总体思路为通过政府引导和培育,逐步形成企业围绕自身技术和市场目标开展自主、自发、长效的应用基础研究,形成民间创新的“源头活水”。其中,可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提出符合科技创新战略定位、具有示范意义和切实可行的领军企业组建创新共同体的政策,提出有利于建设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领军企业担当、科研院所协同、建设人才培养同步跟进的协同效应显著的、“利益纽带”牢固的“共生”型科技联合体的可行性办法与措施,探索能真正激发科技联合体各方积极性的、能形成长期发展动力、促进各方科技资源的正向“生化反应”的机制,打破以往政府资助可能发生的“因利而聚”和“利尽而散”的魔咒,充分发挥政府资源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催化剂”作用,构建政府带动下的“自循环”科技联合体。如图2所示。

图2 政府引导下的创新共同体的“自循环”效应的图示

需具体研究的关键点和主要问题阐述如下:

(1)依据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一般的创新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理念价值取向的创新组织方式,且一般是“自然发生的实体”。另一方面,我国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又为我们加以政府支持的手段推动创新共同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如何在当前全球激烈的高科技竞争局势中,建设具有特色的创新共同体是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点。如何实现政府政策引导、资源投入与创新共同体资源的衔接,形成官方与民间财力、人力与物力交汇,并激发创新的“源头活水”都是其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2)“前瞻性”科技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课题将围绕如何鼓励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共同体布局“前瞻性”技术研发、整合各方科技力量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长时创新”、规避并摒弃短期利益至上的做法,提出合理可行的政策、办法与建议。

(3)为避免政府资源成为相关各方“分蛋糕”的眼前利益,将研究建立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切实可行性的合力及长效机制,让创新共同体成为“因义而聚”、“行稳致远”“有进有退”的可评估的、成长性强的和具有内生长效机制的规范性、技术性联合体。深入研究让政府资源成为创新共同体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中的深度“催化剂”、让创新共同体形成“薪火相传”的创新基因和不竭发展动力的资源整合的可行组织与机构的管理方案。研究可承载创新共同体共同利益的平台的角色定位、建立与管理方法。

(4)深入研究提出解决创新共同体紧缺人才的办法,提出共同目标指引下的紧缺人才培养办法,依托创新共同体形成一定范围内微观层面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无缝衔接和动态平衡。打破当前一些高端科技领域尤其是新兴领域一将难求、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只按照已有专业设置“依葫芦画瓢”和专业领域设置被戴“紧箍咒”的被动局面。

4 结语

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已经基本具备实施应用基础研究“双轮驱动”战略的条件,我国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是民间力量投入应用基础研究的坚实基础。在政府的引领下,切实加强企业主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企业牵头的应用基础研究战略力量是形成长效和自发的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此外,现代高端科技发展具有多向性甚至是“发散性”的特征,使得鼓励自由探索为主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意义,是避免将来国家“科技网络”出现盲点的必要措施。

猜你喜欢
共同体基础科技
“不等式”基础巩固
爱的共同体
“整式”基础巩固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