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1-10-09 07:31杨朝辉兰玉梅龚世飞吴训山郭元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十堰市黑木耳香菇

王 巍,杨朝辉,兰玉梅,龚世飞,吴训山,郭元平

(1.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2.十堰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

近年来,食用菌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较高的保健作用、独特的口感风味被人们喜爱,再加上其栽培场所灵活、管理方便、效益高、市场好被广泛栽培,逐渐成为重要的绿色农业产业[1,2]。十堰市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辖区内南北气候兼备,立体型气候特征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是生态有机食品生产的天然宝地,更是发展食用菌的“黄金岸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食用菌集中产地之一[3]。在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双轮驱动下,食用菌产业,尤其是具有生产周期短、投资见效快、保存期长、市场容量大等特点的香菇,日渐成为该市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增收脱贫、产业兴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十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十堰市食用菌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1.1.1 生产规模扩大 近年来,十堰市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2019年,该市食用菌栽培量1.3亿袋,产量3.6万t(其中,干品产量1.46万t,鲜品产量2.14万t),产值219 114万元,产量、产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84.6%、35.4%,近五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52%、7.87%。

如图2所示,2015—2018年,由于产业转移,湖北省黑木耳产量呈下降趋势,而十堰市黑木耳产量保持稳定,至2018年呈略微上升趋势。2019年,该市黑木耳产量4 439 t,较2015年增长75.4%,当年房县黑木耳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83.5%,该县逐渐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黑木耳主产区。2020年,“房县黑木耳”也被纳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援鄂抗疫公益行动,品牌带动将更加显著。

1.1.2 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2015年,十堰市房县发展食用菌2 000万袋,产量1.6万t,占该市食用菌总产量的81.9%,香菇(小花菇)、黑木耳独占鳌头。自2016年始,以产业助推扶贫,食用菌产业以其可复制性强、小规模生产成本低的特点成为贫困地区经济模式转型的最佳选择之一[4]。该市竹山县、竹溪县、郧阳区、郧西县食用菌栽培规模先后突破2 000万袋。2018年,该市房县、郧阳区被纳入湖北省特色农产品(食用菌)优势产区,竹郧房食用菌产业带初具规模。2019年,除房县外,其他三县三区一市均有食用菌栽培,种植区域进一步壮大,产量、产值分别占该市食用菌总产量、产值的37.8%、41.4%。经过多年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传统产区稳步壮大,新兴产区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1.1.3 高标准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平菇周年生产技术,袋料香菇春栽、夏栽及秋栽技术、黑木耳吊袋立体栽培技术、羊肚菌栽培技术、蛹虫草栽培技术、高山反季节袋料香菇栽培技术等适合本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不断被总结和推广,单点爆破,全面开花,典型案例异彩缤纷。房县黑木耳吊袋立体栽培技术,每公顷可产优质单片黑木耳15 000 kg,产量是传统模式的5~6倍。竹溪县香蕈公司是十堰市首家开展香菇工厂化栽培的企业,从菌种选育到颗粒菌种、从灭菌技术到开放式接种、从周年无差异培菌到工厂化墙式出菇,实现周年出菇、均衡供货。疫情期间香蕈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利用自身销售渠道为周边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和农户代销香菇100 t。

1.2 食用菌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1.2.1 合作组织逐步建立 该市现有市级食用菌协会1家、县级食用菌产业扶贫协会1家,专业合作社42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众多合作社将分散的小种植户、小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又拉近了与市场的距离,降低了市场风险。通过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带动,2019年该产业以就地务工、直接承包等方式带动该地区1.8万贫困户实现增收。

1.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在强化基地建设、扩大食用菌生产的同时,该市各县市区紧紧围绕香菇、黑木耳等主栽品种,积极引进培植食用菌龙头企业,一批现代工厂化食用菌企业不断壮大。2019年,食用菌类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占该市食用菌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其中,聚达、神武山珍、森飞食品、昌欣食用菌等公司进入亿元企业行列,专业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和菌种业务的食用菌专营企业100余家。目前,该市40%以上的食用菌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地,部分品种远销德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

1.2.3 食用菌市场功能不断完善 从地摊式、大棚式的简单交易型市场到季节性、经销商集中的货源地批发型市场,再到线上线下同步,以电子商务的终端对终端的交易体系,十堰市食用菌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全季节、全区域,天天可交易的全配套一体化综合性食用菌专业市场。以华西农商城、佰昌农产品交易中心、寿康、新合作为龙头的市场批发、零售分工体系趋于明晰;昌欣、绿谷、香蕈、聚达等一大批食用菌加工流通企业销售带动能力日渐增强;云菜通、美菜网、仓谷云、惠生活等电商企业进一步巩固产销对接渠道。多方推动食用菌产品以地头批发零售、合作社自营配送、龙头企业自建渠道带动、乡镇县市专业交易市场(综合市场)集散、电商线下“生鲜圈”配送等途径高效实现从地头到餐桌,从“产品”经过“商品”环节到“消费品”的华丽转身。

1.3 产销形势较好,基本无库存

1.3.1 食用菌比较效益好 以香菇为例,在适度规模栽培情况下,生产成本在4.6~5.5元/袋,经济效益在10~12元/袋,投入产出比在1∶2.1以上,远高于水稻的1∶1.4。食用菌、大棚番茄、玉米每公顷净产值与优质小麦对比,食用菌每公顷净产值最高,为优质小麦的67.1倍(表1)。同时,该市各县市区政府结合产业扶贫政策,对食用菌市场主体采取贴息贷款、基建补助、种植奖励等以奖代补方式,可保证食用菌每袋纯利润2元以上。

表1 几种作物每公顷净产值

1.3.2 干香菇库存周转率高 2020年新冠疫情缓解后,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该年5月20日,该市干菇累计销售量0.78万t,当期干菇库存量0.08万t。5—6月各种植基地秋栽香菇已采收完毕,少量反季节鲜菇逐步上市,市面上不会有太多的食用菌供应,每年6—11月香菇价格为高位运行期[5],干菇库存有进一步下降趋势。该市干香菇流通受疫情影响较小。

1.3.3 转型升级促消费 在“危”与“机”转换中,该市创新销售渠道,优化流通方式,借势转型亮招牌,各级政府负责人纷纷化身“网红主播”,掀起一场接一场的直播“带货”。同时,越来越多的香菇企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出口转内销,加快布局精深加工生产线,从单一出口干菇原料转变为创新发展香菇酱、香菇脆、香菇罐头、香菇浓缩汁、调味香菇等多品类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2 挑战与机遇

据统计,2020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约85%的贫困县将食用菌产业列为县域经济主导性发展产业,成为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6]。在此背景下,各地对生产要素,如原材料、土地、人才、市场信息等的硬性需求以及对生产模式的探索总结应用,深刻影响着各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进程。整体而言,一方面,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资源缺乏、生产成本上升、市场拓展困难等难题[7]。另一方面,自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方针以来,食用菌产业逐步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十堰市凭借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食用菌产品质量上升,同时,“铁(路)公(路)机(场)”交通网织就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区位优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凭借与北京市开展对口协作、消费扶贫的优势给十堰市食用菌产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3 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0年是聚焦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年,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食用菌产销各环节带来了异乎寻常的考验,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就如《原则》上的一段话:“时间就像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遇到现实,需要决策,但我们无法停留,也无法回避,只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在面对大量低品质补贴菇冲击市场,出口转内销供需关系进一步紧张的难题下,香菇大面积烂市风险犹存,如何控制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践行“两山”理论,走高质量发展模式亟需破题。

3.1 稳量,合理规划,适度规模发展

在国内食用菌产业进入缓慢增长稳定发展期的大背景下,卖方市场向供需平衡转变,食用菌栽培的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大干快上发展食用菌产业面临着市场价格起伏、自然灾害及技术操作不当等不可控风险,食用菌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首先要按照科学规划、优势布局、绿色发展和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宜种则种,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及适度发展区域。重点打造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完备、自动化装备程度较高、技术服务体系健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基地以及专业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典型企业。其次,建议调控该市香菇栽培规模,提升黑木耳、平菇、天麻等主栽品种的种植规模,带动发展羊肚菌、灵芝、血耳等经济效益好的珍稀品种,逐步优化产品结构,走出结构性过剩的困境。

3.2 提质,增强产品竞争力

3.2.1 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专业人才与技术支撑优势,依托各县市区食用菌主管部门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场地资源,培养“科技二传手”。在关键农时农事前,开展多层次、分类别、多样化、全覆盖的生产技术服务,积极推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及品质。

3.2.2 严格实施绿色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 推广菌-沼-菜循环闭合的生产模式[8],适度发展粪草腐生型食用菌,保护当地林木资源。加快推广适合本地的栽培技术,如袋料香菇春栽、夏栽及秋栽技术、无公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无公害代料黑木耳生产技术、黑木耳大棚立体吊袋栽培技术等。

3.2.3 分类分级,强化品牌建设 针对菇农普及食用菌分类分级标准,提升采收管理技术,出好菇,卖好价。针对加工企业,引进香菇实时分级生产线和针对香菇残次品的深加工生产线,加工即食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汤包(料)等。针对流通企业,依托区域品牌优势借船出海,在政府引导下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在产品品质保障方面插上品牌的旗帜,树立区域品牌形象。

3.3 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3.3.1 延长产业链条 优质的产品会带来投资的积聚效应,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各种高附加值产品,如食用菌衍生产品、保健产品等,与资本的衔接并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公众认可度[9]。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订单生产为纽带,强化利益共同体意识。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品牌创建和运营能力、市场扩张能力以及产业提档能力。挖掘省级食用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房县、郧阳区)的产业文化内涵,发展食用菌创意园区、采摘体验和产业观光旅游,促进食(药)用菌产业接二连三,切实破解农户松散、土地零散、资金闲散、市场分散等问题[10]。

3.3.2 畅通食用菌流通体系 多渠道、多频次培育农村经纪人、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收购行为;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进入食用菌流通环节,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逐步建立核心区域专业或综合批发市场,方便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与流通商、生鲜超市、企事业单位食堂、连锁酒店建立供求关系[11];鼓励管理运行规范、交易量大的食用菌经营企业加强食用菌电子商务建设和管理,畅通食用菌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产销对接渠道。

综合上述,通过在“稳量、提质、增效”发展思路方面破题,提出适度规模发展、增强产品竞争力、构建全产业体系等措施,践行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十堰市黑木耳香菇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香菇接种三招
德江黑木耳
七个黑木耳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二元柯西不等式的一个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