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
——对不同生态生产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2021-10-09 07:34汪熙琮齐振宏杨彩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生物农药增量有机肥

汪熙琮,齐振宏,杨彩艳,刘 哲

(1.华中农业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双水双绿研究院;2.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近年来,中国高投入、高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2],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3]。因此,推行农业生态生产是实现农业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4]。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其生产行为能否生态化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关键。

针对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因素,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归纳为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宏观层面具体包括:①农业政策角度。有学者研究发现农业补贴对农户参与绿色发展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5]。②制度环境角度。陈卫平等[6]发现在制度环境与常规生产相契合的环境下,农户倾向于采纳常规生产,绿色转型意愿低。③市场环境角度。余威震等[7]的研究表明,市场环境中产品质量检测、地方品牌建设对农户有机肥施用决策产生正向影响。微观层面具体包括:①以家庭禀赋为研究重点。刘可等[8]研究表明,资本禀赋总量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其中物质资本禀赋、人力资本禀赋、社会资本禀赋水平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②以经营规模为研究重点。叶孙红等[9]研究发现,经营规模与农户生态生产行为之间存在“U”形关系。③以农户认知为研究重点。余威震等[10]、黄晓慧等[11]研究发现,农户认知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④以农户个体特征为研究重点。现有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健康、受教育程度、是否兼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12]。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态生产行为是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耕作行为,农户在采纳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动机之外,还会有一定的社会动机,且经济动机总是会受到所处社会网络的影响[13],因此,社会网络在农户生态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网络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学习、信任、互动与互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体系[14],从功能维度可将社会网络划分为社会学习、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与社会互惠。耿宇宁等[15]研究发现,社会学习直接促进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姜维军等[16]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意愿。杨志海[17]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学习机制能有效促进农户之间的技术交流,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有积极影响。程琳琳等[18]研究发现,社会互惠有助于社会网络嵌入,从而对农户绿色耕作技术采纳有促进作用。

已有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但至少在以下2个方面还有待完善之处。第一,尽管部分学者已从社会网络不同维度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但大多数研究未将多个维度放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内,以更好地表征农户的社会网络特征。第二,大多数研究在对生态生产行为进行度量时,多采取计算综合值或单一指标度量的形式,未考虑到社会网络对不同类型生态生产行为可能会存在不同影响。鉴于此,基于已有研究,本研究运用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从社会学习、社会信任、社会互动、社会互惠的视角,以采纳稻虾共养模式的农户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户不同类型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

1 理论分析

在农村的社会环境中,乡土关系相对复杂,社会网络对农户的生产与生活影响突出。由于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农户对生态生产相关信息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网络内部的互动。在长期的互动与互惠过程中,农户之间会形成相互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表现为农户愿意接受其他农户所传递的信息,并模仿其他农户的行为。整体上,社会网络可能会正向影响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

本研究选取是否减量施用农药化肥、是否增量施用生物农药与有机肥这2类代表性的生态生产行为来进行研究。根据前文所述,社会网络包括社会学习、社会信任、社会互动和社会互惠4个维度。社会学习是指个体在群体内以相互观察、交流为基础的个人学习,使相关信息在群体成员所处的环境内流动、共享,个体在重复性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相关信息,并改变自己的认知与行为[19,20]。在农村,由于认知的局限,农户对事物的判断依赖于过去的生产经验,这种判断通常会产生偏差,因此会降低农户减少施用农药与化肥的程度[21]。而对生物农药与有机肥的不了解会降低农户施用的程度,社会学习有助于促进群体中个体对有关信息的获取,从而形成、演化出新观点[22]。因此,当农户在群体内观察与学习到相关知识后,会对生物农药、有机肥更加了解,从而增施生物农药与有机肥,减施农药化肥。

社会信任是指个体间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农户个体自身的行为[23]。一方面,对家人、亲戚、周围人等信任越高[24],农户的开放程度越高,在群体中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更有利于信息交流与传递,使农户获得关于施肥与施药更加详实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对减量施用农药化肥、增量施用生物农药与有机肥必要性的了解;另一方面,当有部分农户继续施用农药化肥时,有可能会导致周围农户也继续施用,当有部分农户不增量施用生物农药与有机肥时,周围农户有可能也不会增量施用。

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受其他决策主体影响的动态过程[25]。农户在社会互动中,首先通过与其他农户的交流与讨论,获得更多有关生态生产的信息;其次,农户通常以从他人那里获取的信息作为自身决策的依据,并且迫于从众压力,期待与其他农户有相一致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当有关减量行为与增量行为在社会网络内部的信息传播不多时,社会互动的促进作用可能会失效,无法影响农户的行为。

社会互惠是指在生活或工作中接受或给予他人的帮助[26]。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农户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兼顾其他农户的利益,从而实现自身利益、他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共同改进[27]。因此,农户在生态生产行为决策过程中,通过互惠方式利用他人带来的经验与知识的同时,也给其他农户带来有用信息,从而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快速传播,有利于减量行为与增量行为在农户间扩散。

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9年7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农村地区展开的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农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因此,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具有代表意义。为了较为全面地获取调研地区的农村农业信息,此次调研的整体抽样方案采用了三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设计。第一阶段:采取随机抽样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抽取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作为调研区域。第二阶段:在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后,选取湖北省潜江市、赤壁市和浠水县,安徽省长丰县、霍邱县和全椒县,湖南省安乡县、南县和临湘市共9个地区为样本区域。第三阶段:在每个区域选取3个镇,对3省27镇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围绕农户对生态生产技术的感知、采纳意愿、农户生产经营情况、家庭特征、村庄特征等问题展开,采用实地入户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进行。依据研究需要,剔除主要内容缺失、信息失实、前后矛盾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695份,其中安徽省243份、湖北省241份、湖南省211份。

2.2 变量说明

2.2.1 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被解释变量为农户生态生产行为。选取“您家近年来每公顷农药施用量在减少”“您家近年来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在减少”度量减量行为,选取“您家近年来每公顷生物农药施用量在增加”“您家近年来每公顷有机肥绿肥等施用量在增加”度量增量行为,并按照“1=非常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一般;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对上述所选取指标进行测量。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减量行为的均值为3.420,增量行为的均值为2.925,由此可知,农户无论是增量行为还是减量行为的采纳程度均比较低。

2.2.2 解释变量 本研究解释变量为社会网络,从社会学习、社会信任、社会互动、社会互惠4个维度对社会网络进行测度。参照已有研究,选取“遇到技术难题时能从周围农户获取有效帮助?”“与村里农户互动交流降低了技术应用风险?”作为度量农户社会学习的指标[16];选取“您对周围农户的信任度?”“您对合作社的信任度?”“您对农资企业的信任度?”“您对农资店的信任度?”作为度量农户社会信任的指标;选取“您家去年与亲戚的聚会次数多吗?”“您家去年与朋友同事的聚会次数多吗?”“您与村里的农户交流很频繁吗?”作为度量农户社会互动的指标;选取“与村里农户交流讨论农资产品价格信息?”“与村里农户组团或拼车出售小龙虾?”作为度量农户社会互惠的指标,如表1所示。参照已有研究,运用SPSS25.0对上述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样本KMO检验值为0.673,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为1 268.347(sig=0.000),说明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 变量名称、定义与赋值

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4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146%。公因子1(F1)在社会学习2个指标上的载荷最大,方差贡献率为24.474%;公因子2(F2)在社会互动上的方差贡献率为14.085%;公因子3(F3)在社会信任上的载荷最大,方差贡献率为12.384%;公因子4(F4)在社会互惠上的方差贡献率为10.204%。最终获得社会网络指标SN=(F1*24.474%+F2*14.085%+F3*12.384%+F4*10.204%)/61.146%。

2.2.3 控制变量 参照已有研究[15.17],本研究选取生态认知、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与村庄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其中,生态认知层面选取“您认为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您认为相对于农药化肥,施用有机肥与生物农药更能保证农产品绿色生产?”进行度量;个体特征层面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兼业、是否返乡务工人员;家庭特征层面包括耕地块数、耕地面积;村庄特征层面包括村庄农资店数量、村庄道路。由描述性统计(表2)可知,生态认知的2个题项均值为3.96,表明农户具有一定的生态认知;受访农户平均年龄为53岁,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其中大约30%的农户有兼业,30%的农户为返乡务工人员;耕地总面积约7.11 hm2,家庭耕地总块数约3.46块;村委会距乡镇农贸市场的平均距离为5.70 km,距离较近,每个村庄平均拥有的农资店数量约2个,说明村庄的基础条件较好。

2.3 模型构建

本研究中,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度量,是一个典型的有序变量,因此,选取有序Logistic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表2 描述性统计

式(1)中,Xi为农户生态生产的第i个影响因素;β0为回归常数项;β1,β2,…,βn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3 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分析社会网络综合指标对不同类型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其次,分析社会网络不同维度对不同类型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

3.1 社会网络的影响

表3表明,整体上社会网络对农户的减量行为与增量行为都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表4表明,从各维度看,社会网络4个维度对不同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并不相同,社会学习与社会互惠对增量行为与减量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互动对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社会信任对减量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增量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表3 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

表4 社会网络各维度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

1)社会学习。由表4可知,社会学习无论是对增量行为还是减量行为均具有正向影响,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农户相互学习的程度增强,社会学习会提高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可能对农户而言,信息、技术与知识的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于与周围农户、亲戚朋友、村干部等的交流以及农技人员的推广等。农户通过向其他农户学习、村干部与农技人员的传授,对合理施肥施药了解会深入,从而加强农户对自身可以掌握合理施肥施药的信心,进而减少施用农药化肥,增加施用生物农药与有机肥。

2)社会互动。由表4可知,社会互动对增量行为与减量行为的影响均不显著。可能是农户对这2类行为的采纳程度不高,在与其他农户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涉及相关的信息较少,因此,通过社会互动所获得的信息较少,社会互动对农户的这2类生态生产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3)社会信任。由表4可知,社会信任对减量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增量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在本研究所调研的区域内,减量行为与增量行为的采纳度均不高,因此,当农户感知其他农户没有减量施用农药与化肥时,也不会减量施用农药与化肥。由于网络内部成员对生物农药有机肥的增量施用程度不高,农户能感知到的其他农户增量施用的影响较小,因此,社会信任对增量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4)社会互惠。由表4可知,社会互惠对增量行为与减量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可能是农户在生产的过程中,利用其他农户积累的关于施药施肥的经验与知识,同时,自身经验的积累也给其他农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形成社会网络内部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在网络成员内部的互惠过程中,降低了农户走弯路的风险,因此,这种社会互惠关系有利于提升、扩散与推广这2种生态生产行为。

3.2 控制变量的影响

在关注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影响的同时,本研究也关注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与生态认知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

1)个体特征方面,兼业会促进减量行为,返乡务工会促进增量行为。

2)村庄特征方面,农资店的数量显著负向影响减量行为,村委会距乡镇农贸市场的距离显著负向影响增量行为。可能是村庄中农资店数量越多,农户购买农资产品更加便利,施肥与施药的频率会更高,从而负向影响化肥与农药的减量施用。村委会距乡镇农贸市场的距离越远,村庄的基础设施越差,农户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购买生物农药与有机肥都更加不便利,因此会对增量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3)生态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减量行为,对生物农药与有机肥的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增量行为。当农户认为过量施肥有害以及施用有机肥与生物农药更能保证农产品的绿色安全时,会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增加生物农药与有机肥的施用。

3.3 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选取的模型会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本研究选用OLS模型对社会网络各维度与生态生产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如表5所示。表5的回归结果与表4基本一致,说明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影响的前述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4 小结与启示

4.1 小结

本研究基于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农村地区的调研数据,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社会网络中社会学习、社会信任、社会互动、社会互惠4个维度对农户不同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农户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行为采纳程度均不高;②整体上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③社会网络的不同维度对不同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不同,其中,社会学习与社会互惠对增量行为与减量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互动对不同类型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社会信任对减量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增量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表5 稳健性检验

4.2 启示

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在减少强制推广的前提下,以技术培训的形式加强普及生态生产农业;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为抓手,树立生态生产示范典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利用社会网络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农户对农业生态生产的认知,使农户真正认识到农业生态生产对农村环境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从根本上增强农户对生态生产行为的采纳意愿与积极性,从而减少农业污染,实现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农业的长期发展。

2)政府在制定有关农民、农村的政策时,要考虑构建有助于农民高学习、高信任、高互动、高互惠程度的农村社区环境。首先,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集体学习、技术培训等方式,以不同的活动形式吸引农户,提高农户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立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农技推广单位、农户与村干部之间的常态技术交流机制,培育高学习、高信任程度的农村社区环境,不断提升农户的学习与信任水平。其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农户提供更多互动的机会,与此同时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农村的社会凝聚力,维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断提高互动与互惠程度,从而强化社会网络对提高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正向作用。

猜你喜欢
生物农药增量有机肥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猪粪变有机肥一年卖了3个亿
保障粮食安全 有机肥行业如何先行?
2025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规模将达到95亿美金
传统or新型 有机肥发展迎来春天
生物有机肥与现代农业
基于均衡增量近邻查询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
上海国际生物农药与微生物肥料发酵技术展览会
2015中国植保市场生物农药畅销品牌产品
德州仪器(TI)发布了一对32位增量-累加模数转换器(ADC):ADS1262和ADS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