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阈下时尚可持续发展策略探微

2021-10-09 10:42朱玉娟康洁平
美与时代·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可持续发展

朱玉娟 康洁平

摘  要:时尚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推进,但稍显胶着。可持续时尚构想是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将时尚置于历史语境之中。本文欲汲生态美学之思想,将时尚所处现状对应理论加以分析,从设计、材料、生产三方面进行可行性策略探究。从可行策略出发,倡导人们在时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美的平衡点,以时尚为连结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为完美平衡式。

关键词:生态美学;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探微

基金项目:北京服装学院202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2021-084)。

一、策略源起:生态美学之起点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是新世纪的大势所趋。因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让人们重新思索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概念是由德国科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初次提出。1922年,美国地理学家哈兰·伯劳斯将生态学与人类的生存联系在一起,创立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四十年后,《寂静的春天》一书的问世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终于对生态环境有了聚焦关注的“旗杆”,这部著作让大众直观地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因西方较早进入工业文明而比中国更早引出对生态、环境、环境美学以及生态美学的关注。生态美学诞生的时代背景正是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其思想主题一直是对于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及其哲学基础的反思和批判[1],让人类从生态审美的角度去构建生命的意义。

我国生态美学研究学者曾繁仁在《关于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中提出:生态美学狭义是指建立人与自然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广义指的是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并且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生态审美观。所以严格来说,生态美学并不是美学学科一个新的分支,而是美学学科在当代新的发展、新的延伸、新的丰富和新的立场。中国学者关于生态美学的最初印象是1992年由俄罗斯学者曼科夫斯卡亚所写的《国外生态美学》。至1994年,我国学者李欣复《论生态美学》是我国可鉴最早发端生态美学概念的循迹。中国的生态美学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列入国策和国家发展战略。对于中国来说,生态美学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生态美学在建立的最初与西方生态美学的体系可谓异卵双生,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是自成一派的“Chinese Style”。

准确来说,西方早期提出的观念其实是“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从美学的自然生态维度来说都属于自然生态审美的范围,是对“美学是艺术哲学”传统观念的突破[2]。从这个角度看,两类是团结的“盟友”,没有必要在两者之间划清界限。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将两者区别清楚。时下,西方所注重的环境美学更多注重的是实践性,以“景观美学”与“宜居环境”为核心,颇具“仅限科班”的意味,是我国在发展生态美学时的重要参照与资源。

至于两者的区别,曾繁仁教授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2009)中侃侃而出,由横及纵,由里及表,将“生态”与“环境”“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从产生的年代与区域、字意学含义、美学内涵和文化特征四个方面比较不同。所以至此而论,生态美学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环境美学实则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在生态美学中起着补充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共同促进美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自然论调下的生态美学注定生机勃勃。

二、策略加持:生态美学之壮年

西方生态美学史上较早以“生态美学”为题的论著是由美国学者米克于1972年发表的《走向生态美学》。米克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3]。准确来说,他的生态美学概念是关于“艺术”的理论,探究的是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我国生态美学“初出茅庐”之时,因其开源与国外环境美学甚近,所以偶被误解与批评。李泽厚先生就曾评说,国内生态美学大多是对国外流行的模仿,缺少原创性格,属于“无人美学”,不具实践美学的特性。但国内生态美学学术圈以不屈实践的精神,不断探索,26年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也证明了我国生态美学的独特性与自主性,并因其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具有可观的可操作性。

总体来说,中国生态美学发展与国外的交流还是不足。现阶段,西方对于生态方面的哲学研究从美学角度来看主要有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和景观学科三个方面,三者在关于人类如何从美的角度干涉与自然交织的环节中分别起到了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相似的作用。学界关于生态美学呼声因地域与文化等诸多不同因素形成了炙热的理论争辩。而正是诸多不同理论成就了生态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广博覆盖面,且发展趋势愈渐壮大。国内影响力颇大的两位学者曾繁仁与程占相,共同引领着中国生态美学发展思想的大趋势。

(一)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

曾繁仁教授所提倡的“生生”美学思想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生生美学的根源产生于《周易》中的“生生之谓易”“生命的创生”。美学是一种生存方式与艺术方式,“生生”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又是活在当下的,所以,“生生”美学是一种“活着”的美学形态,而不仅仅是古典的形态[4]。“生生”美学通过跨文化研究方法相对客观地指出中国生态美学与国外生态美学或者说环境美学存在差异的显著缘由。“生生”美学包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核心之一:天人合一。并且,對于中国来说,生态文化是一种原生性的文化。自然是文化根基,生态美学的发展也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在我国古代审美与艺术的特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生生”美学的关键词“生生”,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之东方生命论本质,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之真谛,包含极为深刻的哲理与智慧,标志着中华文化传统所达到的艺术与智慧水平,完全可以造福于当代,福及与人类[5]。“生生”美学的提出可谓为中国生态美学的中国特色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对那些在生态美学发展初期质疑批评其“只是模仿国外环境美学”的强有力的回应。

(二)程相占生态美学思想

中国生态美学建构的指导方针是生态文明,生态美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程相占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生态美学的创新型建设,从生态人文主义思想的角度探讨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审美互动。美学是一种理论形态,而审美是一种生存方式,美学就是这种审美的生存方式的理论呈现。生态美学的理论发展方向和深化途径借助生态学及其原理更加明确地界定了生态人文主义的涵义与性质,进一步探讨它与生态美学建构的内在关系,从而尝试着将生态美学建构为关怀全人类命运、关怀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关怀美学,也就是强调“生态人文精神”与“生态人们关怀”的美学[6]。生态美学所蕴含的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包含人类与周围存在的一切,所以生态美学的后期发展一定不是往“无人美学”的方向。准确来说,生态美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成长方式。生态美学高度关注“生态人”的健康生存,着重于生态人文主义美学,“审美活动”变成“审美互动”更合适。

三、策略初醒:时尚可持续之生态道路

自全球时尚产业跃升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其关注点再也不是简单考虑能否流行、能否具有吸引力等单向性因素,围绕时尚的环境、种族、社会、经济等问题也变得更加重要。时尚是艺术与美的具象,并且与大众紧密相连。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复杂的经济情况导致时尚产业产生了种种不同的生产与消费现状。众所周知,时尚产业如今更是稳居世界污染行业第二的“铁王座”。依照现行世界发展趋势,时尚产业的生态改革刻不容缓。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愈来愈多的学者、设计师、时尚领军人物得以重新审视时尚的内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尚业界空前默契称庚子年为“时尚界环保元年”,并为之探索创新,欲寻求有效、持久的生态时尚之路。

作为一类多维学科,生态美学在生态学、美学、艺术、人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内涵。时尚向来与人文、艺术、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宿命关系。生态美学兼具实践性与美学特征,在时尚界重新考虑人与自然关系,并不再只是将“可持续”虚晃作为营销手段的关键之时,给予时尚可持续发展所需养分,供其尽快达到预期效果。时尚本身虽有着转瞬即逝的“花心”性质,其实只是瞬息万变的花样外形包裹着一些核心要点,一轮一轮地装点着不一样的世界。因为一切积极、美好的思想一定会被保留下来,得以流传。所以,关于时尚的生态美学观其实可以体现在时尚产生的任意步骤。并且,根据国家文化的不同,不同区域对时尚的生态态度也不尽相同,但说到底,都是为了体现人们对创造更好的地球环境的美好愿景。

从当下时局看来,时尚产业的生态声音从设计、原料、生产三个方面均有涉及。

(一)时尚生态设计

设计本身源于对生活的思考。艺术设计是一种人主动按照自身需求改善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7]。造物活动背后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设计者的理念,例如,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贺阳教授致力于研究与创新中国民族服饰,她从苗族服饰造型中汲取灵感,创造“一方布”系列服饰。其服装造型与设计追求人体自然形态的表现,并且穿着舒适。在现今时尚圈内,设计师在造型方面的追求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点:符合生态理念。设计师并不刻意追求将服饰打造成“行走的”雕塑或建筑物,而是按其材料肌理与走势体现“人衣一体”之感,像是抛弃“新风貌”之后的服饰特点,回归古代中国、希腊的风格。如我国设计师品牌“例外”,便是表现崇尚自然、本源、自由、纯净的观念。极简主义现今亦是大热,“例如”在服装设计中提倡遵循“Less is more”的设计美学原则,以简洁设计为出彩点,并无过多的坠饰,力求在设计理念、产品生产和纺织材料的使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简单材料的优势。极简意味着无限可能,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可以有更多的自我诠释、体现个人风格。一如日本服饰品牌“优衣库”的销售理念。对于服饰的色彩与纹样,为贴合理念,此类服饰亦多选择白、咖啡色、褐色等表达自然的颜色;纹样设计更能体现原始风貌,使用一系列天然文风的民族纹样直取或是创新,多体现民族独有的风情。2020年,作为全球第一个恢复线下运营的上海时装周,以“永续T台”为关键词,秀场风貌更是向业界与大众传达了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心与决心。

(二)生态原材料

“绿色设计”风潮让设计师对于选择制作服饰的材料有更多的思考。设计师们正在逐渐放弃合成型材料,选择重新使用绵、麻、丝、毛等天然材料。生态美学的核心是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所以选择这些环境友好型的天然有机物正是印证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的决心。生态美学除了关注并使用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外,更注重材料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一类消耗品,服装的穿着周期是有限的,特别是时尚周期变换的速度之快,它们终究需要回归生态。在快时尚风靡的现代社会,服装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是生态美学观下服装材料环保美观的关键。因此,当代服装用料的创新亟需一些易降解、可回收、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材料。2020年金秋,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在其8个分区的展馆里,循环再生纤维、无水染色、可降解等服装面料成为供应商与需求方相契合的关键词。与此同时,旧物改造、Vitange等环保主义思想同样是支撑服饰生态发展的一大助力。

(三)绿色化生产

生态美学中包含的人文主义在时尚产业可体现在生产环节。快时尚势头下的经济与人工其实一直为人诟病。从贸易强度层面来看,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活动是发展中国家的时尚产业,这其中雇佣了超过5700万的工人,而且80%是女性。《时尚中的可持续性与社会变化》一书的作者通过大量调查,试图改变第三国家工厂内使用童工和工人工资不公平分配的情况。与此同时,作者时刻关注生产工厂对生产废料的处理。当事国与当事公司无论在发展国家经济或是增大公司规模的角度,利益方面必须达成一致。一些国际性服装组织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制定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环保品牌为了证明自己的品牌理念,更是实行从原料到生产到运输出售的全透明模式。国内独立设计师品牌“Klee Klee”在上海门店入口有计划地设计一角作为产品生态环保理念的输出,服饰与店内装饰完美做到生态美学的感受。见微知著,时尚产业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光鲜亮丽的外形,更要有人文贴近的精神层面。

四、结语

生态美学的路途是漫长的,而拥有生态美学理念加冕的时尚业将直击未来发展的人们的内心,人类如果开始思索从本源挽救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前途定是光明一片。在现阶段,虽然依旧有为了追逐利益而不顾其他的行为,未从思想层面明白生态对人类世界的重要性,终有一天自然会给人类有力的回击。时尚产业的生态之路需要更精准、创新、可行的思想迸发。纵观设计、材料、生产三个策略方面,多年以来,时尚产业以孜孜不倦的态度求新求实,确实有肩担绿色地球的责任感。从整个时尚发展史来看,每一次时尚的变革其实不是异想天开乃至无序而行,时尚工作者一直以来都以自己独特的力量与世界对话,走在历史发展的最前端。时尚是精神与视觉美的双重享受,在与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结合改变的过程中权衡利弊,多有意想不到的奇妙结果。

参考文献:

[1]程相占.西方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20(3):114-120,191-192.

[2]曾繁仁.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8(9):61-63.

[3]程占相.論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J].学术研究,2013(1):122-131.

[4]曾繁仁.跨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中国“生生”美学[J].东岳论丛,2020(1):98-108,191-192.

[5]程相占.构建生态人文主义新型美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49-152.

[6]宋晴.试析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J].四川戏剧,2018(10):63-65.

[7]柯娜,兰岚.为什么时尚很重要[J].艺术设计研究,2017(2):10-14.

作者简介:朱玉娟,北京服装学院语言文化学院19级研究生。

通讯作者:康洁平,北京服装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可持续发展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