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阐述爱

2021-10-09 03:02蒋里李毅刚
摄影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麋鹿国美影展

蒋里 李毅刚

满秋。杨国美摄

初夏时分,南黄海湿地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雄性荷尔蒙的气息,数千头麋鹿从四面八方聚拢起来,新一年的“鹿王争霸赛”拉开了帷幕。这种体长可达2米,重量可达300公斤的俗称“四不像”的大型鹿科动物原本广泛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沼泽地带,但到晚清时,数量减小到200余头,被集中饲养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可惜它们命运多舛,由于缺乏经费、管理不善、盗猎等原因,1900年左右几乎灭绝。在此之前,已经有数十头麋鹿被法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买走饲养。其中英国人将其繁衍成为数百头的稳定种群。1985-1986年,英国向我国提供了70余头麋鹿,2009年又在洞庭湖发现27头野生麋鹿。从1985年开始,我国陆续建立了4个麋鹿自然保护区。其中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总面积78000公顷,自然条件也很适合麋鹿繁殖。麋鹿在这片绿色湿地里繁衍生息,如今种群总数已超6000头,占到世界麋鹿种群数量的60%以上。

江苏盐城摄影家杨国美,坚持35年跟踪拍摄麋鹿,让世界看到麋鹿、了解麋鹿、爱上麋鹿,用影像拯救这种珍稀物种,为在湿地建造麋鹿自然保护区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拍摄的500多幅以麋鹿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在7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影展中获奖或展出。如今,在国内许多一线城市的机场、地铁的醒目处,时常能看到他拍摄的麋鹿及黄海湿地风光。杨国美用他的镜头,为家乡大丰全域旅游发展助力,为盐城走向更广阔世界努力,为生态保护“鼓与呼”。

美美与共。杨国美摄

野溪雄姿。杨国美摄

冬至森林。杨国美摄

丛林五月。杨国美摄

黎明静悄悄。杨国美摄

谈到拍摄麋鹿,杨国美说:“1986年初,我所在的大丰县开始筹建麋鹿自然保护区,领导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我。这是全世界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是我国本土的原生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中部地区的长江南北,但商周时期以后,由于人类活动导致麋鹿数量大幅减少,到了清朝末年在中国本土几近灭绝,直到1985、1986年才分两批回归祖国。在此之前,很多中国人没见过甚至没听说麋鹿,只知道“四不像”的传说,对这一珍稀物种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我想通过图片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麋鹿、欣赏麋鹿。另外,这也是宣传大丰、宣传麋鹿保护区的一个好途径,我想让更多的人关心与支持麋鹿的保护,让它们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不让这些美丽的生灵遭受和恐龙一样灭绝的厄运。于是,我开始拍摄麋鹿,35年未曾间断,并且有生之年还会继续拍摄下去。”

20世纪80年代时,杨国美拍摄用的是小傻瓜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用的是尼康F70胶片机,2003年开始使用尼康数码相机,2012年使用尼康D4相机、尼克尔80—400变焦镜头和500定焦头;2016年以后配用大疆精灵4小无人机,以航拍作为相机拍摄的有力补充,这样可以更全面、立体地展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旗舰物种”——麋鹿的生存环境与它们的动人故事。2019年申遗成功后,为了更好、更全面准确地向世界展示麋鹿的生存状况,除用飞行器航拍外,他有时还需要扛着器材下水,在海边浅滩和淤泥沼泽之间,去捕捉麋鹿生活中那些最灵动、最迷人的“决定性瞬间”。

去麋鹿保护区,特别是麋鹿野放区域拍摄,无论春夏秋冬,除了常規装备(食物、饮用水、备用电池、导航仪等)之外,都必须带一双高筒靴,有时甚至需要穿上渔民捕鱼用的下水裤。因为潮涨潮落,滩涂时隐时现,而且还有很多蚊虫、蚂蚁、毒蜱甚至是毒蛇,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同伴也很重要。在野外拍摄会遇上很多突发事件,可能陷入淤泥无法脱身,可能被蛇虫咬伤,都需要有同伴进行援助。但如果人数太多,又很容易惊动麋鹿群,导致无法接近它们进行拍摄。所以,杨国美一般都是两人一组同行。

困难远比想象的多。据杨国美介绍,麋鹿野放区人迹罕至地形复杂,还需要携带笨重的器材徒步,不仅耗费体力也很耗费精力,拍摄者需要随时注意脚下以免摔倒。更大的问题在于气温,冬天的海边风很大,阴冷潮湿,有时会达到零下10摄氏度。东北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气温不算很低,但这种湿冷和东北的“干冷”不同,会顺着衣服缝隙往你骨头里钻。更气人的是,虽然气温这么低,可这里十年都难逢一场雪,即使下了雪也往往因为海边风大而没法形成积雪,想拍一张雪景中的麋鹿照片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夏天比起冬天则是另一种难受。夏季气温有时候能达到39摄氏度以上,更要命的是潮湿的气候导致蚊虫蚂蚁特别多,不管天气多热你都得穿长衣长裤,领口袖口扎得紧紧的,还要穿上高筒靴和下水裤才安全,别提有多难受了。

神秘技影。杨国美摄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要想拍出好片就得辛苦起早,要赶在日出之前到达拍摄地点。海边的天气变化无常,天气预报经常不准,麋鹿群的活动范围又很大,飘忽不定,芳踪难寻,需要预留寻找它们的时间。所以杨国美和同伴一般是凌晨3点半就要出发,4点半以前到达,沿着海堤南北寻找。要看运气,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到鹿群,而正好当天又有太阳、有雾或有绚丽的云层,“天时地利人和”凑齐了,就能拍到一张不错的大片。谁也没办法保证自己的运气一直都好,事实上更多的时候会扑个空,一无所获。所幸“勤能补拙”,坚持多去几次自然就会有收获。所以一年四季,无论寒暑,杨国美都在拍麋鹿的路上。1986年,拍摄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当时的保护区内沟河纵横,无路可走,芦苇、狼尾草又多又密,比人还高,而鹿的数量又非常少,偶尔碰到一次真的是“如获至宝”,轻易不肯放过,一直跟着它们拍,在跟踪拍摄的过程中难免会被一沟一河挡住,这时哪怕是寒风刺骨也得下水,冻得瑟瑟发抖脸色发青也在所不惜。

拓展之美。杨国美摄

在夏天,最大的“敌人”不是高温和闷热,而是无处不在的虫子。最可怕的是一种叫毒蜱的小虫,特别小,肉眼几乎看不见(就是个小黑点),而相比体型来说它的“杀伤力”却很惊人,实际上很难防护周全,但凡有一点点空隙它就能往你衣服里钻,然后一通狂咬。杨国美有一次为了跟踪、蹲守鹿群,忘了检查领口、袖口、裤腿与高筒靴的结合部,晚上回到宿舍,疲惫和紧张褪去以后才忽然感到自己全身奇痒无比,脱掉衣服一检查才发现全身都是被毒蜱叮咬出来的小疙瘩,又红又肿又疼又痒。更倒霉的是,脱衣服时没注意,有的毒蜱掉到地上以后又慢慢爬进了被子里……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应对毒蜱叮咬的特效药,杨国美每天都痒得难以入睡,痛苦不已,一个月以后症状才慢慢缓解。这段终身难忘的经历给杨国美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从此他在拍摄时会格外注意对虫子叮咬的防护。

谈到最喜欢的作品,杨国美说:“如果从我个人喜好的角度上看,只要是麋鹿的照片我都很喜欢,但如果要综合考虑大众口味和宣传效果,我更喜欢拍摄一些既能反应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麋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如《世遗湿地》《海途仙境》《拓展之美》),又能体现雄鹿、雌鹿、小鹿的个性和它们相互之前的情感交流(如《欢腾》《野溪雄姿》《丛林五月》),同时构图用光合理,总体风格偏“唯美”的作品(如《吉祥神兽》《满秋》《林中林》)。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得到认可,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参加国际比赛也能受到欢迎,宣传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2016年,杨国美在古稀之年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这是他30年如一日坚持拍摄麋鹿的回报。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如果说影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杨国美对麋鹿的关爱,可谓浓墨重彩、掷地有声!”

(责任编辑:李毅刚)

杨国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會会员、江苏盐城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大丰区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拍摄的多幅麋鹿和湿地人文风光作品曾在全国性影展和英、美、法、德、阿联酋、奥地利等多国国际影展中获奖。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及上海、香港、伦敦等地举办过麋鹿专题影展。出版过4本麋鹿摄影集,被称为“中国麋鹿摄影第一人”。2016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猜你喜欢
麋鹿国美影展
5000亿元“小目标”国美能否实现?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简单车:争做汽车界的“国美”
2016年各类国际影展金奖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