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发展视角下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优化

2021-10-09 18:35王骏昇展恩燕张龙凤李博睿
体育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小学生

王骏昇 展恩燕 张龙凤 李博睿

摘  要:小学生动作发展对于提高专项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基于动作发展视角,分析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体育课程评价的现状与问题,借鉴动作发展理论,构建小学课程动作发展水平目标,以基本运动技能、过渡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层次选择课程内容,按照动作发展阶段组织教学内容,融入动作测试和评估完善教学评价,希望为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优化和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支持。

关键词:动作发展;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9-0035-03

教育部自1954年组织编订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增强体质”为指导思想,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限定学习内容、学习时数和评价要求,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较好地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2001年,为适应国家教育改革需求,教育部开始实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丰富了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和评价方式,给予基层学校更大的课程内容选择自主权,并于2011年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了我国的体育课程体系。尽管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是依旧没有完全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颓势。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总近视率为53.6%、肥胖率为6.4%[1],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2020年12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十四五”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立足于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人类动作发展是指人的动作变化、变化的过程以及影响变化的因素,动作发展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未来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损伤的发生[2]。因此,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要建立在小学生动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适时发展专项运动技能。本文从动作发展的视角,分析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力求对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提供参考。

一、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问题与优化

(一)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问题

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深受欧、美、日、苏等国家的影响。从学习国外到自我发展,经历了八次改革。从“体质论”到后期的“三基理论”“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保健体育”等百家争鸣,我国体育课程目标包含课程总目标、学习方面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水平目标、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等四个层次[3]。

根据目标层次,设计体育课程目标时通常考虑全面,但较为偏重理念化,真正实施起来课程的可操作性较差,课程目标过全、过大,难以全面实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专项运动技能前需要先掌握该项技能的基本动作能力,再过渡到专项运动技能当中,目标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避免因课程目标过大而导致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基本动作能力,进而出现学生学而不会的现象。

(二)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优化

动作发展研究起源于心理学领域,逐步在体育领域、运动康复领域等广泛应用。欧美国家在学龄前教育阶段已将动作发展列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以动作发展教育为载体完成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教育目标[4],美国小学体育课程指导用书中,也以动作发展为基础,达成相应的课程目标[5]。动作发展有利于预防运动损伤发生和促进专项运动技能发展,间接提高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在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了动作发展目标,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中也提到了动作学习,但都偏重于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技术达标要求,即更加偏重结果,而并没有依托动作发展理论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做出长期的规划。

Seefeldt在1980年就提出了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的模型,指出儿童早期需发展基本动作技能,儿童中期到成年期发展过渡性动作技能和专门动作技能[6]。儿童期一般指3~8岁,小学水平一阶段年龄为6~8岁,水平二阶段年龄为8~10岁,水平三阶段年龄为10~12岁。因此,可以在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基本运动技能的动作发展要求,建立小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水平目标。如在水平一阶段,明确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移动动作、稳定动作和操控动作技能,细化基本动作技能的动作学习数量和质量要求。在水平二阶段,明确过渡动作技能和专项动作技能的动作学习数量和质量要求。例如从三年级开始逐步融入专项动作技能学习,从基本运动技能的组合动作逐步过渡到专项运动技能的单个动作、串联动作学习目标,遵照人体发育规律、认知成熟规律,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动作发展进度。在水平三阶段,明确专项动作技能的动作学习数量和质量要求,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的串联技术动作、比赛技术动作的学习目标。目标以动作发展为主线层层递进,这样在小学全过程阶段,可以有效衔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动作发展目标,以动作发展序列理论为依据,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动作技能和专项动作技能。

二、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优化

(一)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与優化

1.我国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服从于体育课程总体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制定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以运动项目为载体,项目教学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如在中小学普遍开设田径课和篮球课。由于师资、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出现了教学内容单一、运动技术学习难度递进不足等问题,例如田径课通常是“一跑到底”,再加上田径课本身以跑步为主,导致田径课的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参与热情;篮球运动技术较多,但是实际的篮球课上则往往出现“运、传、投到底”的现象,教学内容的重复性较大,学生难以完全掌握篮球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基本战术,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课程目标涵盖面更广,但没有限定统一的、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选择更加多元化,各省市、各级各类学校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课程选择与开发。但是受限于经费、场地、器材、师资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体育课程内容仍存在内容衔接差、低水平重复、学生学而不会的现象[7]。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从基本身体活动(走、跑、跳、投)、体操类活动、球类活动、武术、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游泳、轮滑等方面组织不同水平阶段的教学内容,从技术难度、运动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变化,但内容变化少且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做指导。

2.动作发展视角下我国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优化

美国健康和体育教育协会制定的小学体育课程指导体系,没有按照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学习,而是自幼儿园到五年级,按照移动动作、非移动动作、手部操控动作、脚部操控动作、持器械操控动作等设计课程内容[8]。利用体育课堂的基本动作技能和过渡动作技能教学,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中更好地提升专项运动技能水平。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可以在水平一阶段,衔接幼儿粗大动作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动作发展序列理论,建立6~8岁儿童需要掌握的双腿移动、单腿移动、分腿交替移动、起跳和缓冲落地、基本步法(滑步、跨步、交叉步、衔接转换步法等)、平衡与重心转移动作、上肢操控和下肢操控的动作方法库和动作标准;在水平二阶段,在基本动作技能逐步熟练的基础上,三年级开始逐步加大过渡动作技能的比重,如组合动作、复杂专项运动技能的分解动作等,四年级开始加大专项运动技能的比重;在水平三阶段,进入到专项运动技能的快速发展阶段,可以采用“走班制教学”,根据学习兴趣和特长选择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响应教育部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二)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组织存在的问题与优化

1.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组织存在的问题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后,要分阶段安排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在2012年审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中,多为运动技术方法学习,针对动作的学习设计较少。如跑的教学内容组织,水平一阶段为原地摆臂、直线跑、30米跑、接力跑、300~500米走跑交替,水平二阶段为50米跑、300~400米耐久跑、接力跑、障碍跑,水平三阶段为50米跑、400米耐久跑、4×50米接力跑、障碍跑;教学内容为跑的距离、形式变化,不同水平阶段多为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组织也缺少变化和新意,再加上内容的重复性和运动项目本身趣味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得体育教学效果不佳。

2.动作发展视角下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组织的优化

动作发展具有质变性、序列性、累计性和方向性。如果按照动作发展理论来组织跑的教学内容,瞄准跑的动作发展方向、考虑发展序列、促成动作的累计和质变,改善原有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或许能够通过新颖的内容安排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可在水平一阶段学习墙面跑(利用墙面固定上体,练习下肢蹬、摆、交替蹬摆的动作)、助力跑(利用支持带保持躯干稳定,练习加速跑姿态下蹬摆动作)、途中跑、直线加速跑以及并步、跨步、交叉步等移动步法;在掌握跑的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在水平二阶段开始学习多方向跑,如T字、L字、Z字、W字形跑等,进一步掌握加速、减速、锐角变向、直角变向、钝角变向等动作,以及专项运动技能下的简单跑,如排球跨步垫球、篮球滑步运球等;在熟练掌握跑的动作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水平三阶段开始学习结合运动专项的移动动作,如羽毛球前后场的步伐,从而更好地发展跑的动作及其在专项运动技能中的实战运用能力。

另外,考虑到动作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个性化,在基本动作教学中,还要考虑不同性别、不同身体发育状态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同一年龄群体的学生动作发展可能存在差距,不同性别学生动作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踢的整体动作模式,男生大多在7岁时就发展到了成熟模式,而女生大多在8岁后[9]。以动作发展理论为指导,我们既需要纵向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动作发展的窗口期,也需要横向考虑同一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动作经验水平的学生的动作发展序列,观察学生基本动作发展的整体和部分动作发展序列状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动作发展视角下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优化

(一)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小学体育课程评价逐渐完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10]。近些年,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不断加大运动技能的过程性评价、差异性评价比重,但评价的重点依旧为运动技能的结果性评价。过分强调结果,会让学生忽略动作本身。例如现在很多初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合格,但是蹬伸不充分、摆臂不协调、动作技术不准确,既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也影响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优化

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不仅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和预测学生的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也能够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发展。在教育全过程中根据动作发展的理念,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例如在水平一阶段,我们可以在体质健康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功能動作筛查FMS、粗大动作测试TGMD-2等测试评价内容,这些起源于欧美的动作评估和测试方法,在我国均实现了良好的测试信度和效度[11,12]。通过以上测试方法,加强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动作质量,可以进一步促进体质健康测试和专项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

除了在每学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功能动作筛查FMS、粗大动作测试TGMD-2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评价。例如在每节新授课时,根据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评价,评价学生现阶段对本节课学习的运动技能完成程度和所掌握的一些基本动作发展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基本运动能力才能知道如何实现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如学习立定跳远课程内容时,为了实现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课程目标,先针对学生的基本动作发展进行评价,包括半蹲姿势是否标准、蹬地发力顺序是否连贯、落地屈膝是否有缓冲、躯干是否出现弯腰代偿现象,根据评价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基本动作发展能力,来开展选择和组织本节课课程内容,学生也能较快地掌握该项运动技能。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能力水平,更好地开展课程内容,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既要在每学期进行国家体质测试和全面的运动能力评价,也需要在教授新知识前进行基本的课程评价。

四、結论与展望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有效组织才能确保学习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精准的教育评价既可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也可以对学习对象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在现行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中,已经建立了完整、全面的课程目标体系,但课程内容没有明确,课程内容选择多依托运动项目、层次递进性不足,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长期规划仍可完善,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

动作发展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体育教育和运动康复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借鉴动作发展理论来完善现有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可操作性。在课程目标方面,需要完善动作发展的水平目标,衔接幼儿动作发展和小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发展;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方面,结合动作发展水平目标,依据动作发展理论,应建立具有中国学生特色的动作方法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评价方面,未来应构建我国小学生动作发展测评体系,加强对小学生动作发展阶段的普适性和个性化诊断,为教师判断学生动作发展阶段以及完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阎智力.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探讨[J].体育学刊,2020,27(06):123-131.

[2]Holfelder B, Schott N. Relationship of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Psychology Sport Exercise,2014,15(04):382-391.

[3]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吴升扣,张首文,邢新菊.动作发展视角下幼儿体育与健康领域学习目标的国际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05):75-79.

[5]雪莉·霍尔特,哈勒.美国小学体育课程指导[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8.

[6]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5-198.

[7]邵伟德,齐静,李启迪.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可行性与建构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08):58-66.

[8]张大超,杨娟.美国3版《K-12国家体育教育标准》演变对学校体育影响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7,37(10):21-31.

[9]王兴泽,黄永飞,谢东北,等.动作发展序列理论及体育教学案例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3):98-105.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11]董海军.中小学生功能性动作评价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02):226-236.

[12]李静.山东省3~10岁儿童动作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04):47-50.

[基金项目:北京社科青年项目——北京市小学生动作能力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项目编号:19YTC033。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项目编号:CIT&TCD201804092]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
我是小学生
《旅游策划实务》课程优化教学与实践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