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型碧道规划探索
——以普宁市汤坑溪为例

2021-10-11 01:59马卓荦
广东水利水电 2021年9期
关键词:乡野滨水廊道

马卓荦,郭 川,施 晔

(1.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州 510610;2.珠江委水生态工程中心, 广州 510610)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也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从“有名”做到“有实”,广东省提出建设万里碧道[1],规划到2035年共建成26 000 km碧道[2]。广州[3-6]、深圳[7]、云浮[8]等地积极开展碧道相关研究、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已开展工作的碧道大多属于都市型、城镇型碧道,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碧道建设的探索性工作还较少。

汤坑溪是练江的一级支流,位于广东省普宁市境内,碧道类型为乡野型碧道。本次在分析汤坑溪两岸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文化特色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以“养”为特色的碧道建设总体方案,为碧道工程实施提供设计依据,也为其他地区乡野型碧道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碧道内涵

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碧道总体上形成“三道一带”的空间范围,共建设“5+1”重点任务,即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任务和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一项提升任务。碧道建设的基本理念是用系统的思维治水,在水环境和水安全的治理过程中充分认识与挖掘河流水系的生态、人文及景观价值,强调安全、生态、景观和游憩功能的复合[9]。

碧道按所处河段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四种类型。结合河流水系、周边城乡建设及功能特点,各类型碧道建设任务总量和重点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乡野型碧道依托流经乡村聚落及城市郊野地区的水系建设,针对乡野地区农田、村落、山林等景观美丽多彩的特点,尽量维护保留原生景观风貌,减少人工干预,以大地景观的多样性满足各类人群的休闲需求。汤坑溪碧道属于乡野型碧道。

2 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区域情况

普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海洋性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大,主要气候特点为:春季阴雨天气较多,夏季高温湿润、水汽含量较大,常带来暴雨,秋季常有热雷雨、台风雨,冬季阴冷、雨量稀少。普宁市面积1 620.05 km2,是全国第一人口大县(市),全市户籍人口248.31万人。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13.58亿元,是全国百强县(市)。

2.2 河道情况

汤坑溪发源于普宁市下架山镇打鼓潭,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汤坑、军埠、占陇,最终汇入练江(见图1)。汤坑溪总汇水面积为67.62 km2,上游建有汤坑水库和白沙溪水库,其中白沙溪水库汇水面积为6.65 km2,汤坑水库汇水面积为34.85 km2;汤坑水库以下河段汇水面积为26.12 km2,干流河长为12.2 km,比降为1.8‰。

图1 汤坑溪水系位置示意

2.3 存在问题

近年来汤坑溪进行过整治,但与碧道建设要求相比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上游汤坑水库以供水、发电为主,较少下放生态流量。汤坑水库下游河水补给以区间内降雨径流为主,无其他来源,导致生态流量不足。

2) 汤坑溪目前已基本完成堤防达标加固工程,但是由于个别房屋难以征拆等问题,小部分河段仍未建堤防,防洪体系尚未闭合。

3) 汤坑溪沿线部分村镇有在建截污管网,但污水管网覆盖面不全,依然有污水直排入河道。

4) 汤坑溪上建有多座拦水坝,改变了原有河流形态,使得河流生境变得单一,水生态系统结构退化、功能丧失,水体自净能力变弱。

5) 汤坑溪沿岸滨水活动空间的类型和功能单一,分布不均衡,连通性和可达性较差,较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3 规划方案

根据上位规划要求,针对汤坑溪存在的问题,提出汤坑溪碧道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共5项工程内容,最终促进共建汤坑溪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其中前3项工程为基础,结合已建和在建的相关工程,补齐短板,强化监管;后2项工程以“养”为特色,是碧道建设的重点内容。

3.1 水资源保障

水资源保障任务主要是保障汤坑溪的生态需水量。根据《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 712—2014)和广东省河流生态流量相关研究[10],本次采用Tennant法[11]分析计算汤坑溪河道生态需水量。Tennant法依据观测资料建立的流量和河流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经验关系,用历史流量资料确定年内不同时段的生态需水量。汤坑溪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取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30%作为生态需水量。计算得汤坑水库坝址断面生态环境需水流量为0.39 m3/s,汤坑溪河口断面生态环境需水流量为0.64 m3/s。需制定汤坑水库调度运行规则,并建立健全汤坑溪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以保障汤坑溪生态流量下泄。

3.2 水安全提升

提升水安全是碧道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作[12]。汤坑溪目前已按照20年一遇标准基本完成堤防达标加固工程,但是由于房屋难以征拆等问题,仍存在1 140.3 m河段未建堤防。为满足碧道建设要求,需对未达标河段进行堤防达标加固,使全河段形成防洪封闭圈。针对河道一侧为房屋,另一侧为空地的未达标河段,在满足流域规划的条件下,向空地一侧适当移动河道岸线,并在房屋一侧修建堤防护岸;针对河道两岸均为房屋的未达标河段,拆除影响河道行洪房屋,新建堤防护岸,以保障碧道水安全达标。

3.3 水环境改善

汤坑溪沿线的污染源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水,部分村镇现有已建或在建截污与污水处理工程,但是覆盖面不全,仍有不少污水直排入河。按照碧道建设要求,需保证汤坑溪碧道沿线无排污口,沿线镇村整体污水收集率在90%以上。

沿线村镇纳污范围主要包括汤坑村、军埠镇、三耘村、石桥头村、四德村等,按就地处理与接入市政管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污水收集处理。在未建有污水处理站的区域内新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在已建有污水处理站的区域进行污水管网延伸及修复完善。共新建DN200~DN600截污管道总长12.5 km,分散式污水处理站7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5 m3/d。

3.4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碧道建设中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内容为,通过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廊道来构建完整的水-陆生态系统。

3.4.1生态廊道宽度设定

廊道的宽度大小与廊道生态功能的发挥的优劣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狭窄廊道发挥作用十分有限,随宽度增加,可沿廊道迁移的物种数量也随之增多,并且宽度越大,环境的异质性越强。但并不是主张无限制的宽度,因为过宽的廊道对土地的需求也会变大。根据朱强等[13]的研究,廊道宽度在30~60 m时,基本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廊道宽度在60~100 m时,具有较大的多样性和内部种,能较好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考虑到汤坑溪沿岸开发利用强度较大,土地资源有限,为了保障生态廊道的基本功能,汤坑溪生态廊道宽度宜最小为50 m,有条件的地区放宽到100 m。

3.4.2生态廊道保护

生态廊道的保护首先要划定河道保护管理范围。河道保护管理范围应结合生态廊道宽度需求划定,明确保护管理范围区块边界走向和实地拐点坐标,埋设界桩,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划定河道保护管理范围后,还需加强管理工作,禁止随意侵占水域和岸线,避免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对廊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4.3生态廊道修复

天然的河流由多种生境要素组成。河流生态廊道修复中,在不破坏已建河堤工程的前提下,通过构筑一些较为简单的生境,组合形成多种河流形态要素,可促进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保障生态廊道功能正常发挥。河流生境营造措施主要包含有河心洲、浅滩、深潭、跌水、生态巨石、生态木桩、蜿蜒的岸线、水生植物群落等几种类型。

3.5 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

通过梳理地方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立足于两岸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构建欣赏自然、体验历史、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的滨水空间。

3.5.1文化景观资源分析

普宁人杰地灵、贤达众多,历经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汤坑溪周边文化气息浓厚,分布有陈氏家祠和善德观等贤德文化建筑,以及张天师道馆、普宁军埠老水塔、善德观、大长陇葫芦祠、文里禅寺、宋大峰祖师堂等人文景点。普宁嵌瓷艺术是当地古建筑中一种地统手工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汤坑溪附近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汤坑溪周边的文化景观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是景观资源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同时由于缺乏滨水文化节点,市民对滨水空间的认同感较低。因此碧道规划应将文化、景观、温泉等资源串联并充分利用,让滨水空间“活”起来。

3.5.2景观文化规划理念

充分考虑汤坑溪在区域、流域的定位职能和新时代人民游憩休闲的多元需求,以“汤坑溪水、康养怡心”为规划理念,以水为媒介,以“养”为特色,利用河流融入沿岸纵深,串联当地的文化脉络、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突出贤德传统文化、嵌瓷艺术文化和温泉文化,创造宜居、宜游、宜商的山水湖库溪流游览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享美好的滨水空间。

3.5.3总体布局

汤坑溪景观与游憩系统以康养运动、休闲观光为核心功能,依托流经乡村聚落的水系,打造集生态观光、科普游憩、文化展示、健身运动于一体的复合型景观游览廊道。根据河流两岸的资源分布和场地特色,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依次布局四大主题游览段——湖库运动段、芳香疗养段、生态观光段、文化体验段,突出从“养身”到“养心”的体验过渡,创造步移景异的滨水游览体验(见图2)。

图2 景观与游憩系统总体布局示意

3.5.4重要节点

1) 湖库运动段

依托汤坑溪水库下游段滨水绿地、滩地、河心洲等资源,通过生态岛、滨水栈道、露营基地、滨水广场、特色骑行道等设施,整体上打造集郊野运动、康体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运动康养胜地。根据场地特点修建滨水码头、榕树广场,形成汤坑溪上游游船停靠点,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见图3)。

图3 湖库运动段重要节点平面与断面示意

2) 芳香疗养段

充分利用河流两岸村落巷陌交错、绿荫如盖的风景格局,将现状榕树广场改造成亲水休憩节点,全面提升村落水岸的人居环境。围绕温泉打造碧道上重要节点,通过建设芳香植物径、露天生态汤池、观光荷塘等,营造风景如画、疗养舒心的生态滨水景观(见图4)。

图4 芳香疗养段重要节点平面与断面示意

3) 生态观光段

充分利用汤坑溪两岸大片农田、鱼塘的自然风貌,通过滨水慢行系统衔接周边的农田埂道、乡村小径,同时合理增设木屋垂钓、拓展园地、亲子农场、缤纷花海等设施,打造以亲子生态观光体验为特色的亲水性活动节点,激发当地生态农业、文旅产品的有序发展(见图5)。

4) 文化体验段

依托水系与周边村落共生的格局肌理,以陈氏家祠、文星禅寺和宋大峰祖师堂等丰富的人文资源为特色,通过梵音花径、禅意茶室、朝夕露台、跨河滨水长桥等措施完善滨水文化休闲职能,创造可游可憩、寓教于游的滨水文化空间(见图6)。

图6 文化体验段重要节点平面与断面示意

4 乡野型碧道规划要点

不同于都市型、城镇型碧道,乡野型碧道建设强度低、人工痕迹较少,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与乡村生活的结合,展现出独居特色的乡村风貌。通过在普宁市汤坑溪碧道规划、总体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探索,总结出乡野型碧道建设有以下几方面规划要点。

4.1 尊重河流自然属性

碧道建设应尊重河流现状自然属性,保持河流的自然流向、流态,尽可能保留现有河床、河滩和滨水植被,避免大拆大建、裁弯取直,也不宜刻意地为形成大水面而壅高水位。规划的各项工程设施也应处理好与河流的关系,尽量避免硬质化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占用河床、河滩地,以保护河流生境的完整性;保证河床-滩地-河岸-岸顶之间有自然连通,便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无障碍沟通交流;供人活动的构筑物如亲水平台、栈道、步道等的高程应设置在常遇洪水位(1~2年一遇)之上,但不宜过高,既可亲近水面,又不会由于经常被洪水淹没导致维护费用升高。

4.2 补齐基础工程短板

在碧道建设中,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是基础性工程。相比较城镇地区,乡村地区生态流量保障、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等设施欠账较多,距离碧道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碧道规划中应补齐上述基础工程短板,以满足碧道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水资源保障方面,需恢复水系自然连通,实施小水电绿色改造,完善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制定并落实生态流量调度方案。在水安全提升方面,应闭合防洪工程体系,加强岸线管理,保障河道行洪空间。在水环境改善方面,应结合乡村地区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污水收集处理方式,加快推进乡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另外需提高农田面源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4.3 增加碧道野趣

乡村地区建设强度低,绿色开敞空间面积占比大,乡野型碧道宜展现出野趣特色。在碧道总体布局上,应保留现状天然林、风水林、荒草地、湿地等野生生境。绿化种植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尽可能减少硬质铺装面积。游憩设施宜以生态小径、木栈道及亲水平台、坐凳、风雨亭等对自然环境干扰小的构建筑物为主,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和休闲需求。同时将乡野型碧道打造成乡村地区重要的生态廊道,构建多样性生境元素,吸引昆虫、鱼类、蛙类、鸟类前来定居,营造出鸟啾虫鸣、生趣盎然的氛围,最终实现“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治理目标。

4.4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

广东地区的古镇、古村落拥有较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历史遗存,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乡野型碧道的建设,应依托于古村落、古建筑、古祠堂、古寺庙、古驿道、古码头等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资源,将古迹和文化融入到碧道当中,使之成为与村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打造成展示地方特色风貌的窗口,从而带动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使碧道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5 结语

本次在保障水资源、提升水安全、改善水环境的基础上,依托汤坑溪两岸丰富的山水资源、温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以“养”为特色的碧道建设总体方案,通过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来养护自然生态系统,利用宜居、宜游、宜商的滨水空间使人身心得到修养,同时培养出特色产业,最终将汤坑溪打造成振兴乡村的幸福河。普宁市汤坑溪碧道建设是广东是万里碧道规划的重要实践,也为其他地区乡野型碧道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乡野滨水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送你一个乡野
春天的乡野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乡野闲时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