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展格局”报道看跨文化传播的认知偏差

2021-10-11 17:13程云杰
对外传播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跨文化传播

【内容提要】认知偏差是跨文化新闻传播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挑战。随着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中国新闻的对外传播需要不断拓宽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发挥中国叙事的主场优势,创新报道方式,以拓宽海外受众观察中国发展实践的视角,弥补西方媒体以惯性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带来的认知偏差。从事对外传播的国内媒体也需要对自身的认知惯性和局限保持敏感,不断拓展国际视角,提升中国叙事的感染力,让中国的发展实践和逻辑被更多海外受众所了解。此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舆论场,中国媒体应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发挥增进了解、消除偏见的作用,为加强友好合作、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繁荣鼓与呼。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认知偏差 惯性思维 中国叙事

人们在感知自身和外部人事物时常常会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而使知觉结果出现失真。这种被称为“认知偏差”的现象其实不只局限在人际交往中,它在跨文化传播中也普遍存在。研究这一现象、努力缩小海外受众的认知偏差是做好中国对外报道面对的一个挑战,它有助于减少误读、增强共鸣、帮助海外读者更充分了解中国的发展愿景和发展进程。

为观察这种认知偏差,笔者梳理了过去一年来,路透社、美联社等媒体就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播发的20余篇报道,发现这些报道对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解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表现为三个方面:以中美角逐为背景、渲染中美脱钩;忽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特点,片面突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无视中国推动现代化进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把推动科技创新打上技术争霸的标签。

事实上,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在2020年7月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①

然而,在外媒的相关报道中,看不到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态以及“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的判断,也看不到中国“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的决心。为什么外媒笔下的中国与中国对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愿景相去甚远?这与西方媒体所秉持的价值观念有关,长期存在的思维定势又使报道视角不断固化,再加上对受众偏好的迎合,对中国的负面叙事已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认知慣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布尔丁就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总是在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价值观念下塑造国家形象,即使同一个国家,在持不同价值观念的媒体的“刻刀”下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国家形象。②布尔丁还指出,对国家政策行动具有决定权的人们不是基于客观现实而是基于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做出回应;决定人们行为的其实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而并非世界的真实面貌。③换句话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常常是基于彼此对对方的主观判断,如果一方基于自以为感受到的敌意来互动,即便另一方并无敌意,敌意也会增长。由于新闻报道对大众的观点和想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跨文化传播中,新闻媒体能否在报道中做出尽可能全面准确的认知变得至关重要。事实上,在新闻实践中,媒体的认知偏差总是会不同程度地传导到社会大众与政策制定者,而后者的认知偏差也会因媒体报道而得到强化。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中国取得的成就引发某些国家的不少焦虑乃至误读,再加上国际传播中,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本来就会对受众的认知形成障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外部舆论环境就更为复杂。如何向海外受众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解读好中国的文化理念和发展实践已成为对外传播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就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对外报道来说,要做好相关解读,减少海外受众的认知偏差,重点并不在于中外文报道的语言转换,而是要深入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阐述,明其要义,特别是政策制定的背景、意图和实践路径,在了解海外媒体与受众关切的基础上,创新传播方式,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从而增强中国叙事的说服力和亲和力。就具体实践来说,有两个方面的探索值得重视。

一、拓宽自我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弥补海外受众的认知偏差

在涉华新闻国际传播中,海外媒体占据母语优势,更熟悉其本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这使得他们的报道更容易被本国受众接受。相比而言,国内外宣媒体可更多发挥讲述中国故事的主场优势。对中国新闻,特别是国家大政方针出台的来龙去脉,国内媒体的解读会更符合中国实际。在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舆论场上,这些中国视角备显珍贵,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的话语权,也使海外受众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多元丰富。

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报道为例,外媒渲染中美冲突、炒作中美“脱钩”是很容易吸引受众眼球的,但是却与这一政策的初衷不符。仔细研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表态,就会发现这一举措并不是大国博弈的产物。从更广的历史视角来看,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另一方面,面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秉承的重要原则就是坚持办好自己的事,无论是应对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抗击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都坚持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事才化险为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强调要“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换句话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繁荣,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念的要求,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准确理解中国的发展实践和重大部署,就需要了解中国的治理理念、发展逻辑和价值观念。西方媒体如果一直用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观察中国,就会落入思维定式的陷阱,加剧对中国发展的误读。

但是,在新闻消费日趋快餐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象是散播冲突、对抗、焦虑和恐惧的新闻通常很有传播力,条分缕析、深入阐述某个国家发展逻辑的报道却不一定有读者买账。因此,弥合认知偏差在坚持内容为王、拓宽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之外,还需更多考虑创新报道方式,利用好新媒体,不管是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还是挖掘可读性强、有冲击力的新闻故事,重点都在于帮助海外受众发现更多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角度。

二、跳出自我认知的局限,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认知局限普遍存在,国内媒体在对外报道中国新闻的时候也需要对自身的认知局限保持敏感,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一个突破口就是要不断增强报道的国际视角。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既注重发掘中国的独特之处,也要看到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尤其是中国新闻与海外受众的贴近之处,增强报道的共情和共鸣,处理好国际舆论场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在信息爆炸的国际舆论场,中国话题常常会搅动起很多情绪、引起一系列反应,这和一些媒体与政客把中国当作异类、假想敌,对中国发展存在误读有着密切关系。在此背景下,关于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要更加注重增强中国叙事的国际视角。以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举措来说,它并不是中国经济走向封闭的信号,而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扩大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确实有对国际环境的考量,但这背后的动力却不是对抗和冲突。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对当前国际环境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他说:“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④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是对全球经贸环境的一个总体判断,不仅中国要面对这个现实,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要面对这个现实。但放眼世界,不是所有国家都像中国这样具有超大国内市场的优势,以中国经济的体量,如果能立足实际,把自身经济发展好,它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也会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

反过来看,海外舆论炒作构建新发展格局会使中国经济走向封闭的担忧,恰恰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体现了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必要性。2020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等多个场合详细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世界意义。他说:“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⑤他认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阐释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规划和发展实践始终没有背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也没有离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先后组织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和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大型国际经贸活动,受到国际企业的青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全球最大自贸区诞生,中国还取代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目的地。这些经贸活动和成果都为中外经济加速融合提供了生动注脚,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溢出效应会日益突出。

然而,受意识形态差异、泛政治化趋势和思维定式的影响,一些西方媒体很难放下观察中国的有色眼镜。他们会继续用惯有的认知方式加剧对中国的误读,甚至用舆论暴力打压中国的发展,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冲破传统媒体的束缚,通过自媒体来分享他们对中国发展的别样观察,更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挑战与实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中国新闻的国际传播价值也会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希望了解与中国有关的故事。这对国内外宣媒体来说是激励也是鞭策。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如此与众不同,它的成长发展是如此迅猛,误解和非议在所难免。但是,越是充满挑战,就越要勇往直前,不管报道形式是激烈的辩论,还是和风细雨的娓娓道来,对外报道的初心都是在国际舆论场上成为向上向善的力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加强友好合作,增强互信,化解矛盾,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繁荣鼓与呼。

程云杰系新华社对外部经济新闻采编室主任

「注释」

①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官方账号,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72838953450500876&wfr=spider&for=pc,2020年7月21日。

②杜雁芸:《国家形象的内涵及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南京政治學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61-63 页。

③BouldingK.E: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3):P119-131.

④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新华社官方账号,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682333486366860199&wfr=spider&for=pc,2020年11月3日。

⑤《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2/c_1126527652.htm,2020年9月22日。

⑥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官方账号,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75921859079344793&wfr=spider&for=pc,2020年8月24日。

责编:吴奇志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跨文化传播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