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美感

2021-10-11 11:12刘锐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8期

刘锐娟

【摘 要】通过品味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美的文字,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指导学生凭借教材,感受自然景物的美,认识人物心灵的美,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本文通过比较法、想象法、吟诵法、替换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以培养学生的美感。

【关键词】品味文字 培养美感 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大量风景如画的自然景物,塑造了大量品德高尚的人物,字里行间饱含作者深厚的感情。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应“陶冶爱美的情趣”的要求。陶冶爱美的情趣,就是要指导学生凭借教材,感受自然景物的美,认识人物心灵的美,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从而促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这样才能品出作者语言的“真滋味”来。那么,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去品味语言文字,以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比较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有比较才有鉴别。如在教学《燕子》第二段课文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去枝叶,抓主干,把这一段的前三句归纳为“三月,下过几阵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然后,让学生拿这段和课文里的描写相对照,学生很容易感到归纳的话不具体、干巴巴、没味道,还是课文写得美。接下去让学生逐句进行比较,文中第一句用上“蒙蒙的”,把春雨如烟如雾、滋润万物的特点写出来了;第二句“微风吹拂着千万条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运用拟人的方法,把柔柳写活了;第三句恰当地运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和打比方的写法,写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繁多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学生用心体会那些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从中感到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确很美。

二、想象法

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在教材关键处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联想,使学生既能主动理解、接受教材中的知识,又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与美感。如笔者在教学《草原》第一段时,先指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观察挂图。接着,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图,想象画面的情景,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草原宽广美丽的景象。之后,笔者问学生:“如果你初次来到如此宽广美丽的草原,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从中体会到“在这种境界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回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样,学生和作者的心贴近了,加深了对美的语言的理解,对草原的热爱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三、吟诵法

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最经常、最重要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反复吟诵,不断培养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如果学生读出了作者之所爱、所恨、所喜、所忧,那么就不仅仅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而且真正品出了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在语言文字上得到训练,在思想上受到熏陶。

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裕的读书时间,笔者采用了“三读法”。初读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要求读正确、讀通顺、读流利;再读课文时,则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边导边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文中语言文字的妙用之处;三读时,让学生进行欣赏性的朗读,接受文中美的教育和熏陶,把课文读熟、读好、读出感情和滋味来,并在此基础上把它背诵下来。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笔者以读为本,从中品味语言,培养美感。在指导读“漓江水的特点”这段时,采用了“三读法”。一读:小声读,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二读:要求边看图边读课文圈点批画,用“△”画出概括漓江水特点的词,用“————”画出具体描写水的特点的句子。提问:(1) 作者为什么在“静、清、绿”前都加上一“真”字,而后面都带上一个“啊”字呢?为了让学生理解,笔者让学生对比着读:“漓江的水静。——漓江的水真静啊!”通过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到“真”写出了程度,“啊”抒发了喜悦、赞美之情。(2)如果作者只写三个叙述句介绍漓江水的特点,没有后面的具体描写,可以吗?学生通过对比读,再一次体会到写法的不同效果。三读: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图景,反复朗读成诵。通过“三读”,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优美明快的语言,使语言文字的训练逐步升华,把“读”落到实处。

四、替换法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也可采用替换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如《爬山虎》一文中,作者写道:“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笔者让学生把“拂”换成“吹”和“刮”,把“漾”换成“荡”,学生通过比较推敲,认为还是原文写得妙。“拂”是指风轻轻地掠过,“吹”是指风的力度较大,“刮”的力度更是大。一个“漾”字,将绿叶当作绿水描绘,那风吹叶动的情态,犹如一泓湖水轻轻漾起绿色的波纹,仿佛有无数个生命在飘动,这正是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若将“漾”换成“荡”,叶子就显得没有那么美了,而且与“一阵风拂过”也不相吻合。

总之,语言文字的美,要让学生品味。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然后品析语言,在语言品析中进一步了解内容,体会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