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陶刻作品“泠泠松下音”的创作及评析

2021-10-12 03:36鸿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松下

康 鸿

经典的人文背后是种种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特定的时间发生特定的事件,从而传唱千年。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国家漫长的历史当中可谓屡见不鲜,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有些衍变成神话传说,有些则成为历史典故,还有更多的则成为了中华艺术创作的宝库和源泉。在广大的民间艺术塑造中,这些值得人们所铭记的故事,通过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断在时代中回响。紫砂陶刻伴随着紫砂陶艺的诞生,同样遵循这一中国文化的传统,以陶刻自身的工艺特点,不断地演绎着那些早已成为经典的文化主题,让中国文化的光芒伴随着紫砂工艺品的传播而流传得更广、更久。

从表面上看,紫砂陶刻的价值在于创造者精湛的刻工,这是历史遗留的下来的一种惯常印象。其缘由就要从紫砂陶刻的发展历史说起,在明清两代,从事紫砂采掘、制作等工作的大多被称之为“匠人”,其与社会中的石匠、木匠、瓦匠并无区别,有文化的人是不屑于从事这种职业的。当紫砂被文人所青睐,产生出文化上的价值时,在紫砂器上刻画也并非是传统的紫砂匠人能够主导的,而是需要以当时文人的需求作为导向来进行制作,这就造成了很多陶刻作品的制作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品往往流于表面,当然这也形成了一种陶刻表达上的纯粹,正因为不会深入理解,仅仅将表面的功夫钻研至深,亦足以称之为艺术,陶刻技艺的传承由此一代一代发扬光大。陶刻作品“泠泠松下音”创作所应用的技法,基本沿袭了传统紫砂陶刻的刻画方法,从技艺上来看,是与传统紫砂一脉相承的。

当代紫砂陶刻与过去所不同的是,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层次也都相应提升,从事紫砂艺术创作的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匠人,实际上在紫砂文化扩张到一定程度,那些精于篆刻的文人亦不同程度地参与进来,紫砂陶刻亦成为了门槛相对更高的艺术形式,因为其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刻功,还需要具备承载其作品内涵、主题的文化素养。作品“泠泠松下音”其所刻画的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境界,从单纯的人物、景物刻画,如何衍生出背后的精神意境才是当下陶刻艺术构筑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在这件作品中,其简明的刻画,将画面所要传达的清脆悠扬、恬淡宜人的心境塑造了出来,从精神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作品“泠泠松下音”的主题在于清雅之音的表达,用陶刻简洁清爽的线条,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这种单纯由线条勾勒出的人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诞生了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后世不断发展就衍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工笔画,这件作品就是借鉴了工笔画中利用线条表现物相的形体结构,同时还塑造出了质感,这在传统绘画中就被称为“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线条刻画的流畅性是整个陶刻画面的关键,跟画笔不同,刻刀在刻画长线条时有着先天的劣势,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很少会以此来塑造单纯的长线条,而是利用刀刃灵活的特性,塑造出一种画面的空间感,线疏则虚,线密则实,虚实之间的转换在于前后远近勾勒的纹理变化、明暗变化。

在刻画物相和人物时,表现出质感与空间感非常重要,单纯的平面构图要契合弯曲的壶面,在画面主次的布局时需要注意,要将刻画的主要部分集中在茶壶壶面的中轴线附近,画面上所有线条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整体的画面感,线与线之间形成多样的夹角空白,这些空白大小不一,长短不同,就构成了真实的情景轮廓,有着特定的节奏和韵律。这样的画面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是积攒了世代传承的文化元素经实践以后得出的艺术果实,代表了中华艺术鲜明的特点和优良的传统。

在文化主题的构筑上,这件作品所要传达的是无形的声音,“琴”是这种情感塑造的源头,但不是这种无形之音生成的主要原因。人物的姿态、神情以及与之相连的周围的环境,才是传递出“泠泠之音”的主体,松的刻画则作为主题背景,将人物及情景环绕其中,整体刻画出的是一种聆听美妙乐章的意境,看到即听到,听到即想到,文化主题背后形成的联想才是这件作品塑造的核心要素。

结语:结合传统文化,挖掘更生动的创作主题,描绘更多的美好意境,这便是当代陶刻的探索方向,陶刻是传统书画艺术的延伸,在紫砂器上有着相当独特的艺术语言,以陶刻的形式来塑造古风古韵,利用紫砂天然的质感,营造出古朴雅致的文化意境,讲好一个个优质的中国文化故事,这便是当代陶刻艺术创作的使命。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松下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松下电视走下神坛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M4/3多面手新选择 松下GX9(搭配12-32mm镜头)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