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景观改造EPC项目实践探讨

2021-10-12 03:12祝卫东周建林
山西建筑 2021年20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龚 琛,孙 正,祝卫东,周建林

(1.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1; 2.武汉长江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

1 概述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阶段,是党中央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政府管理者、社会民众以及研究人员等关注的热点[1-3]。美丽乡村的内涵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4],实现途径则是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自“美丽乡村”这一理念提出以来,国内各地开展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发展模式。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湖北省也陆续出台《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美丽乡村建设五年推进规划(2019—2023年)》等文件,确定首批261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提出2020年年底建成2 000个美丽乡村目标[5]。黄冈市对接国家和地方政策,以“留住乡愁为本、生态示范为先、凸显红色内涵、农旅相得益彰”为规划原则[6],力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湖北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在此背景下,龙珠村作为英山县建设“全域旅游、美丽乡村贯穿”的重要组成部分[7],广泛参考周边经验,积极整合地域资源,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基于生态环境与产业布局,高效地推进美丽乡村景观环境改造项目。本文以龙珠村景观环境改造EPC项目为例,针对该村景观风貌生硬、乡土元素流失、人居环境不佳等现状,以“灵性龙珠、食养慢村”为设计目标,通过“赋功能、塑形象、寻乡愁、建示范、扣细节”的设计理念,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的EPC模式,对村口景观及村内环境进行了综合改造提升,并总结了EPC模式在该项目中表现出的优势,以期为类似乡村景观改造设计及施工项目提供参考与借鉴。

2 项目概况

龙珠村是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金家铺镇下辖村,位于英山县西河中游金家铺镇北部,村域总面积2.52 km2,现辖8个村湾,总人口1 156人。现状鄂皖省道S201公路贯穿全境,距武英高速入口18 km,距武汉市区2 h车程,村主干道已全部硬化,通往各湾组支路也在逐步完善。

龙珠村地处大别山南麓,西河穿境而过,依山傍水,环境秀丽;作为鄂豫皖革命老区,是红27军诞生地,还拥有英山八景之一“二龙戏珠”、文化悠久的飞鸾寺、原始次生林等景点,人文与自然资源丰富。然而由于产业结构传统单一,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借助新农村建设有利契机,龙珠村积极发展特色农旅产业,产业经济和公共事业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种植、养殖、林木、观光四大产业,拥有虎杖、有机茶、黄花菜等多个特色品牌,已逐步成长为英山县基层示范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村庄景观与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因此,需要对龙珠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景观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8-10]。

3 龙珠村景观改造的现状特征与实现途径

3.1 现状分析

龙珠村现阶段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主次干道约10 km水泥路已投入使用,多数区域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村庄内部环境整体条件良好,自然环境优美。虽然村庄基础建设、硬件设施的“外在美”条件基本完善,但仍需要在空间美学、特色文化等“内在美”方面进行提升:

第一,村落入口处景观效果辨识度较低,特色不够鲜明,影响对外宣传形象。

第二,村落入口至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段道路两侧绿化特色体现不足,景观风貌较差;村内部分废弃建筑风貌显得杂乱而不统一,影响整体景观;部分村内道路还需优化拓宽,未设计人车分流,路灯灯光效果需提升。

第三,公共景观游憩空间不足,村民缺少集会活动的公共场所,游客缺少观光休闲的互动场地,展现村庄乡愁文化与历史传承的重要元素缺失。

3.2 改造思路

发掘与重塑龙珠村地域空间特征与特色乡土文化,以“灵性龙珠、食养慢村”为设计目标,以“赋功能、塑形象、寻乡愁、建示范、扣细节”为设计理念,构建“一轴连三片”的景观布局(见图1)。

一轴:串联“三片”的空间景观轴,以龙珠村主入口为起点,以党群服务中心为终点,用各场景点组成的一条景观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

三片:划分入口接待区、田园风貌区、乡村客厅区三个功能片区,各区设置主题场景点,讲述不同的乡村故事。

连接道路:两条外部道路满足村内对外交通,内部道路划分为人行步道和车行道,沿水渠两侧对称布置,与外部道路连成交通环线,并串联村内居住区、游憩空间。通过点、线、面结合的形式,对入村道路两侧沿岸及龙珠村功能区域的景观提升,展示龙珠村的乡土人情与精神风貌,营造优美宜人、富有灵性、协调统一的美丽乡村体系。

3.3 实现途径

根据上述设计理念与整体布局,按照入口接待区、田园风貌区、乡村客厅区三个重点划分区域进行景观环境提升改造。

3.3.1 入口接待区

该区设计结合现状田园风光及乡道北侧的优美水系,创造生动特色的休闲环境,建立反映乡村精神面貌的窗口。在原有入村道路沿线增设牌坊、特色灯具、景墙等,增强龙珠村标志性与特色性(见图2)。

村口“双龙戏珠”牌坊。牌坊两侧主体结构采用龙的简约造型,龙珠悬置中央,特色灯具分立两侧。牌坊设计既与龙珠村特色文化英山八景之一“二龙戏珠”相呼应,又点明龙珠村主题,突出地域特色。沿线布置特色景观灯具,则营造出序列感较强的景观视廊。

村口左右侧景墙式铭牌。原入村路口左侧缺乏特色标识,故设置景墙式铭牌。材料就地取材,用干垒的斜墙嵌入英山当地枕木,景墙下的灰色石砾配合草皮的种植,营造干净整洁的入口环境。入村右侧现状有龙珠景石及候车亭,但景石较为孤立,绿化覆盖率不高,组团性不强,景观效果较差。故将原有龙珠置石嵌入景墙式铭牌内,配植开花、常绿、落叶和塔型的景观树,形成高低错落、季相丰富的组团景观。并将原有候车亭向外侧平移,留出足够的空间设置景墙式铭牌,与左侧景观铭牌形成对景,提升村庄入口辨识度与仪式感,使空间更具有开放性。

3.3.2 田园风貌区

该区位于村路中段,设计结合水渠两侧生态植被与路旁田园,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景观通廊,沿水渠两侧布置乔灌草结合的生态风景林带,并沿路布置忘忧草、稻花香等休闲观景平台,为村民及游人提供休闲观光、游憩活动场所。

忘忧草休闲廊架。黄花菜又名忘忧草,为龙珠村盛产作物,故此在黄花菜田附近设置一处忘忧草休闲廊架。该处利用当地竹子修建廊架,并设置干垒景墙和瞭望台,提升景观趣味;补植凌霄、藤本月季等藤本植物,提升景观效果;沿路布置休闲座椅和健康步道,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平台;利用透景观赏田园风貌,可作为乡村旅游的景观节点(见图3)。

稻花香瞭望台。本区域紧邻稻田景观,丰收时节,风吹稻浪,赏心悦目,故此设置一处稻花香瞭望台,打造错落有致的景墙和挑空瞭望台。游客及村民可在此停顿休憩,眺望观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气象(见图4)。

3.3.3 乡村客厅区

该区为村民活动中心区域,现状道路环境绿化覆盖率较低,且乡土元素缺失。设计通过补植植物、梳理下层植被,保证视觉通透,增加植物季相变化,提升道路两侧的景观形象;利用村内现有砖瓦石等乡土材料砌筑镂空院墙,形成围合空间,将各户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分割,重塑地方文化景观(见图5);院墙内空地摆放当地闲置废弃的农耕工具及生活旧件,例如风车、石磨、石臼、陶罐、竹椅等民俗文化元素,展现先辈农耕劳作的艰辛与田园生活的情趣,唤起民众对往昔岁月的记忆、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民俗文化的珍惜。此外,还对现有文化活动广场和篮球场进行了景观改造。为提升景观效果,协调广场与周边环境关系,将原有围墙进行局部拆除,增设竹床造型观景廊架、台阶看台,为村民集体文体活动提供观景平台,并补植植物组团,优化节点景观效果(如图6所示)。

4 EPC模式在龙珠村景观改造中的优势分析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年来工程管理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热门课题,也是未来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因其在规划、设计、施工等各环节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方向的探索也逐渐见诸报端[11-13]。龙珠村景观环境改造EPC项目由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项目实施主体,项目组自2019年9月进场以来,发挥设计主导作用,实施全流程控制,严格管控成本,驻场实时沟通,于2019年11月安全保质按期完工。总结EPC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优化配置资源

在EPC模式下,总承包单位直接负责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管理权限更大、业务面更广,总承包单位可以有效组织各环节相关人员、材料、设备等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使之产生合力。此外,EPC模式有利于总承包单位实现设计、采购与施工的统筹安排,整体上考虑设计的合理性、采购的经济性、施工的可行性,促进设计与采购、施工紧密结合,确保分项设计图纸完成后可以立即启动施工,并在管理上快速跟进。对于目前乡村地区环境整治项目存在规模小但内容多、周期长但成效弱、施工易但管理难等问题,EPC模式具有针对性优势。

4.2 严格管控成本

在EPC模式下,从设计阶段到采购阶段、施工阶段和养护阶段均提前在方案框架内进行了成本造价与控制,采购与施工人员能够介入设计阶段,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措施具体化。设计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听取采购方与施工方合理建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设计调整,充分发挥EPC模式内部灵活协调的优势,从而减少设计变更、降低建设成本。以廊架与景墙景观设计为例,由原来的“设计什么、买什么”优化为“有什么、设计什么”,巧用当地的竹木、砖瓦、石板等乡土材料以及废弃闲置的农耕用具,变废为宝的同时也显著减少了材料采购费用。

4.3 及时有效沟通

由于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规划阶段的方案可能最终落实较为困难,施工阶段则容易出现多种不可控风险因素。在EPC模式下,总承包方在规划编制之初即派遣规划与设计人员驻场与业主方沟通,调查龙珠村现场的建设现状、地下管线分布和整体空间节奏,识别和分析风险源,编制可行性规划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生矛盾冲突或临时状况,规划师与设计师现场及时沟通处理,并由专业齐全的远程支持团队协作,形成处理方案与会议纪要,持续跟踪直到影响施工进度的不确定因素隐患得到清除;同时,每周召开工程协调例会,与业主、政府部门及村民代表保持良好沟通和协调。

5 结语

项目完工后,龙珠村景观面貌大为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项目成果得到业主及监理一致认可和好评。同时,吸引了周边市县乡镇的大批次游客前来观摩考察,起到了扩大村庄知名度与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的作用,为该村建设英山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创造了条件。

总结龙珠村景观改造EPC项目经验,一是在理解龙珠村的自然环境与建筑风格、村民的生活方式与民俗传统的基础上,对村庄景观环境进行设计提升,营造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从而实现景观价值的重塑与再生;二是系统布局,重点突出,对主要路口、关键部位、重点片区进行亮点设计,赋予故事场景与本土元素,从而提升村落的辨识度与知名度;三是采用EPC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能够优化配置资源,严格管控成本,及时有效沟通,从而保证项目安全保质按期落地。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