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理论建构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2021-10-12 11:36
关键词:保障体系范畴编码

赵 幸

(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新时代,我国踏入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内涵式发展之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要将“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作为“改革学校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与基础,其有效运行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水平,同时还有助于“把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推向国际,增强中国在国际高等教育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1]

一、文献回顾

健全有效的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国内外相关研究,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理论建构和维度识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案例研究、扎根理论等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为有效性研究的理论探索和发现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关于保障结果实现预期目标程度的研究。Ahmed等人指出,研究质量保障的有效性要考虑以下两点:其一是机构采取质量保障系统的动机是什么;其二是检验质量保障系统实现规定条件和规定质量目标的程度。[2]这种观点是以有效性的概念为基础,既强调机构采取质量保障系统的动机的重要性,又考虑质量保障活动实现其预期目标的程度。事实上,有效性是一个相对模糊的、颇有争议的动态性议题。在关注实践活动的结果与其预期目标达成程度的同时,还要考虑组织或制度目标的多重性,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目标奠定基础。

关于质量体系本身有效性的研究。有研究认为体系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是合理、完善的,且易于操作和评价的;Kis等人从质量目标、保障主体、保障过程、内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链接等方面分析有效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3]熊志祥等建议从目标矫正、利益平衡、环境优化,[4]条件输入、课程监控、反馈评价、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提升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5]Baker则将反映教育机构核心特征的学生学习结果作为衡量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标准。[6]上述研究从体系构成要素维度进行有效性分析,并强调了某些核心要素的重要性。

关于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体系运行既要平稳可靠,又要适应市场等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改进。陈凡从质量保障对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以及管理三个方面的贡献考察其实际效果,[7]强调了质量保障体系产生效果的能力及其目标的实现情况。Pollitt等人指出可以从操作、过程、容纳(指结构和文化方面)、意识形态四个方面考察有效的结果是否是由质量保障引起的。[8]周光礼从社会问责视角分析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认为有效性是利益相关者通过商谈与沟通取得共识,促使原有建构形成一种新建构的过程。[9]

相关研究认识到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之于院校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基本上涵盖了“教、学、管”三方面的内容。但是,关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研究多建立在应然层面的静态推演,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实证研究偏少,研究所属理论依据及逻辑基础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并且对体系运行中的资源利用率、内部功能协调以及各主体的共同建构等缺乏关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和总结,探索性地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理论模型,以期为高校不断完善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归纳方法对经验数据进行编码,并对编码数据进行反复比较与不断分析提炼核心概念与范畴,进而构建理论的质性分析法。作为一种科学而严谨的分析程序,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是理论建构,且理论建构的基础来源于经验资料。一般而言,扎根理论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三个核心过程。本研究倾向于理论建构,属于探索性研究,因此选取扎根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保证研究数据处理过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本研究还借助Nvivo11pro辅助完成相关数据的存储、编码、查询、分析等工作。

(二)数据来源

研究选取的文本资料主要来源于评估专家撰写的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以及部分学校公开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重点对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环节的内容进行质性分析。

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发展的新形态”,[10]其核心思想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11]关注的重点是学校主体、学生发展和质量保障。《审核评估报告》是评估专家在查阅资料、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的写实性报告,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等特征。报告内容紧密围绕“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和满意度”五个度标准的达成情况开展。本研究对收集到的22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报告》进行匿名化处理,对报告中专家与学校的基本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但并不删减报告原文的内容。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的建立是世界教育质量评价史上的一项重要创新。[12]自该制度确立以来,各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逐渐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阶段。《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作为高校主动回应社会教育需求、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全面客观地描述学校教学活动各方面的内容,如学校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条件投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措施,以及质量保障开展情况等相关内容。每所学校质量报告的公开程度不一,实际只采集到了32所高校最新年度的质量报告。因为最新年度的质量报告是在长时间累积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具有连续性。

三、扎根理论分析

质性研究的核心环节是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编码实质是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在与研究资料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获取概念,然后根据一定的属性和维度发展概念。本研究采用三级编码的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文本资料概念化,对文本资料逐字、逐句、逐段进行分解,逐渐发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片段,通过对其语境及其可能意义的反复思考将概念标签贴到这些资料中,确定其属性和维度。在Nvivo11 pro中建立与初始概念相对应的节点,每一个节点下面汇聚着不同的“参考点”与“资料来源”。开放式编码的节点总数共计为1581个,经过初步筛选将出现次数小于3的节点删除,共计有1328个有效节点。编码时对一些编码所指涉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比较分析,形成了146个概念主题词。然后,对146个概念主题词进行意义归类,形成了21个初级范畴,各范畴对应的初始概念及部分原始句如表1所示。

表1 开放式编码分析一览表

续表1

(二)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概念与范畴进行归纳、分类,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概念和范畴,即主范畴。其实质是对反复出现的现象进行概念性解释的过程,即根据开放式编码资料的属性和维度对其进行归类,进而构建一个新的概念。主轴式编码的概念则更具抽象性,凭借这些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与意义可以形成理论的若干个维度。根据科宾和施特劳斯提出条件/后果矩阵分析方法,借助Nvivo11pro分析工具,进一步探寻范畴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之间的类别属性。最终形成了五个主轴式编码,即“目标决策”“资源支持”“运行管理”“主体参与”“产出保障”,并将主范畴分别纳入保障目标、保障主体、保障方式、保障结果四个核心范畴,各主范畴、初级范畴及对应概念主题词见表2。

表2 主轴式编码分析一览表

(三)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资料集中在这一类属下进行研究,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初级范畴之间的联结关系。选择式编码明确地指向了理论维度,但是仅依靠对数据本身的编码难以实现“理论”建构。[13]所以,通过对既有研究结论的验证和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研究中构成范畴关系的梳理,本研究根据矩阵分析法对上述五个主范畴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各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编码过程中,体系本身的有效性和运行过程的有效性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两个显著特征,其中体系本身的有效性是运行有效性的基础。根据矩阵分析法,对上述五个主范畴进行分析,其故事线如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首先是以具有科学性和可执行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条件情境),根据学校各类资源配置(互动/行动和情感1)和规制过程建构(互动/行动和情感2),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环节等开展质量治理、评价与反馈活动(互动/行动和情感3)。在这些条件情景和互动/行动和情感的相互作用下,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主要通过在校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其所受到的社会评价表现出来(结果)。互动/行动情感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有学校层面的宏观管理,又有学院层面的自主办学,还有个体层面的不同参与。在整个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过程中,学校内部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主体都是参与者,但是他们在不同环节的参与程度不同。

(四)饱和度检验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的问题(概念)为基本依据进行抽样的,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供概念或者类属关系之间的差异性,进而提高“理论解释的弥合度”。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分别随机选取3份已经编码的《审核评估报告》和2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对其内容进行再次编码,编码过程中没有形成新的范畴。这表明本研究选取的主范畴和初级范畴比较完备,编码达到了“理论饱和”状态。

四、理论建构与阐释

根据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扎根理论分析,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初步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理论分析框架,涉及“保障目标”“保障主体”“保障方式”以及“保障结果”四个基本问题,见图1。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又协作有序的开放性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和开放性四个显著特征。所以,对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研究既要兼顾质量保障体系各子系统的有效性,又要兼顾影响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内外部各系统之间的协同性。

图1 有效性理论模型

一方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由各类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且整个系统又不断与外部系统进行能量交换,时刻保持系统自身的发展动力,所以其体系本身的有效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质量保障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保障目标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直接决定其它要素的运转方向。保障目标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学校是否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大学办学目标具有导向性,规定着教学质量保障应达到的总要求,决定着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方向。其二是目标能否有效达成。这主要是指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声誉等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目标,在实现质量保障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会有额外的提升等。所以,保障目标的有效性体现在目标制订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执行性等方面。

第二,质量保障主体有效参与。Tovar等人认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是质量保障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真正参与。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主体主要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管理者通过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发挥其管理权,其中只有部分核心主体有权对重大事务进行最终决策。教师和学生作为质量保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他们能否参与到诸如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评估等活动中,及其反馈意见被采纳的程度等都影响着质量保障活动的效果。所以,保障主体的有效性体现在高校内部各主体对质量保障活动的参与程度、主体间的权责利分配以及主体对保障制度的认同程度等方面。

第三,质量保障方式规范有效。该核心范畴由“运行管理”和“资源支持”两个主范畴提炼而来,体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工具有效性。有效的资源支持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顺利运转的重要条件支撑,它能从侧面反映大学的竞争力。尽管大学资源支持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但其目的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根据保障目标及时调整和改进与教学相关的各项投入,为教学及其质量保障活动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以确保本科教学投入的第一位。例如,直接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本科教学经费、为满足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教学基础设施、教师的本科教学投入度等。

运行管理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开展的核心环节,主要是对本科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是教育主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围绕本科教学资源及其管理规范等通过互动式交往共同建构实践活动的结构。从管理规范与互动情景两个维度分析,质量保障制度的可执行性、校、院两级质量组织机构的健全程度、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完善性等反映了运行管理环节的有效性。所以,保障方式的有效性既包括各类本科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又包括各类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可执行性等。

第四,质量保障结果影响长效。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结果,是通过本科教学质量体现出来的。而本科教学质量既是社会发展对其所需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又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14]所以,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结果是学校的本科教学及其管理活动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是其主要判断依据。可见,实现质量保障结果有效性的关键在“持续改进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15]

另一方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体系的有效性主要是指体系运行平稳可靠,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通过自我改进机制,提高体系运行的适应性。[16]运行体系的有效性有赖于组成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合作,其前提是明晰质量保障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利,核心是确立有价值的质量保障目标,关键是采取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方式,其根本在于促进质量保障结果的长效性。其中,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目标取决于保障主体的民主参与性、保障结果长效性、保障方式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等,而规范有效的质量保障方式则取决于运行管理的规范性和资源配置效率。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从系统论的视角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进行研究,是对已有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研究的延伸与拓展,能够深度还原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体系的内在机理,进一步理清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逻辑层次,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对代表性高校文本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本研究构建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体系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围绕质量保障目标主动调整资源配置、协调内部功能、发挥各主体的共同建构作用、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效果,提高体系运行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首先,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体系的有效性依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以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根据学校各类资源配置和规制过程建构,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环节等开展质量治理、评价与反馈活动,进而实现质量保障结果的长效性。其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体系的有效性涉及学校层面的宏观管理、学院层面的自主办学、基层教学组织微观管理,且三个层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中,院系是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具体承担者,其办学自主权的有效落实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有效运行的核心与关键,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政策的有效落实与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开展的质量。最后,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体系的有效性。从保障主体参与角度而言,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主体内在意识,明晰质量保障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是提高主体参与有效性的关键。

此外,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选取的文本资料数据主要是来自于研究型大学,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我国高校类型多样,不同类型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与可推广性有待在今后对其他类型院校的研究中加以检验和补充。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范畴编码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生活中的编码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Genome and healthcare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