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底泥典型重金属空间分布及环境风险评价

2021-10-12 01:20张艳欣李任政刘莎莎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年9期
关键词:沿程底泥均值

张艳欣,李任政,刘莎莎

(1.上海清宁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50;3.河南朗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郑州 450000)

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黑臭河道整治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底泥疏浚在清除黑臭河道内源污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疏浚后底泥还田造成重金属污染农田时有发生,因此查明重金属污染是河道整治的重中之重。关于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目前已开展较多研究。单丽丽等[1]研究了长江下游市政、港口、矿业和工业等沉积物中Cu、Zn、Cd、Pb和Cr的污染特性;王莉君等[2]研究了南京城区黑臭底泥中Cu、Zn、Ni、Pb和Cr等污染;郝达平[3]研究了白马湖底泥中Cu、Zn、Cd和Pb等的污染特征,但多数研究关注Cu、Zn、Ni、Cd、Pb和Cr中的4~5种重金属,对毒性更大的Hg和As探究较少。本文以上海母亲河——苏州河为例,研究底泥中8种典型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环境风险,为河道环境整治和底泥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1 方法

1.1 样品采集

结合污染物沉积特征和工农业分布特征等因素,在河道弯曲处、支流汇合处等位置布设32个断面,每个断面设置2~3个采样点,共布设84个采样点。为研究垂向分布规律,各采样点取0.6~2.5 m柱状样,以0.2 m为间隔分2~13层进行连续取样,共采集402个样品。采样断面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采样断面

1.2 分析方法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Pb、Ni、Cu、Zn和Cr;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d;As和Hg的测定则利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利用OriginPro 9.1软件进行作图。

1.3 评价方法

重金属污染评价基于沉积学原理提出了多种方法,分别为地累积指数法(Igeo)、潜在生态污染指数(RI)法和污染负荷指数(IPL)法等[1]。其中,地累积指数法客观地反映重金属污染状况,侧重评价单项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反映重金属单项和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引入生物有效性,但毒性响应因子比较主观。两种方法侧重点不同,因此需要互相补充和借鉴,其评价分级如表1所示。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污染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表1 评价分级

式中:Ci为元素i的实测值,mg/kg;为现代工业化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最高背景值,mg/kg;为元素i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元素i的毒性响应因子,元素Zn、Cr、Ni、Cu、Pb、As、Cd和Hg的毒性响应因子分别为1、2、5、5、5、10、30和40;为元素i的污染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沿程分布规律

为客观反映沿程分布情况,采用断面上重金属均值绘制沿程变化图,如图2所示。图2中,8种典型重金属沿程变化较为相似,表现为22 km前出现较大幅度波动,22 km后上升,一方面是因为22 km后的河段为市区段,受工业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受现场条件限制,该河段仅采集2~4层样品,用于计算均值的样本量相对较少。

图2 沿程分布

2.2 垂向变化趋势

为研究垂向分布情况,采用不同深度重金属均值绘制垂向变化图,如图3所示。

图3中,8种典型重金属在垂向上分布较为相似。0~0.5 m内,均值较低,波动较小;0.5~2.1 m内,均值较高,且呈上升趋势;2.1~2.5 m内,均值较低,波动较大。这种现象表明,经过前三期环境综合整治,苏州河污染源得到控制,但0~0.5 m重金属累积效应明显,切断污染源后,该层与上覆水交互比较密切,稀释作用较大,致使该层浓度较低;0.5~2.1 m较0~0.5 m与上覆水的交互作用弱,而较2.1~2.5 m强,因此,该层浓度较高;2.1~2.5 m内,重金属与上覆水交互作用较弱,但累积效应亦较弱,造成该层浓度较低。

图3 垂向分布

2.3 环境风险评价

考虑区域特点,背景值采用《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上海市C层算术均值来计算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如表2所示。

表2中,As、Cr和Pb的地累积指数均小于0,为无污染;Ni分布在小于0和0~1,为无污染和无-中污染;Cu、Zn和Cd分布在小于0、0~1和1~2,分别为无污染、无-中污染和中污染,中污染区域位于市区段;Hg分布在0~1、1~2、2~3和3~4,分别为无-中污染、中污染、中-强污染和强污染,中污染和中-强污染区域分别位于10 km以后河段和市区段。Cu、Zn、Cd和Hg的中污染及其以上污染程度区域多靠近市区段,说明工农业混合区较农业区污染严重。

表2 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As、Cr、Cu、Zn、Ni和Pb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均值均小于40,为低风险;而Cd和Hg的均值分别为44.86和193.78,为中风险和很强风险。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应的生态风险程度分别为低、中、强和很强风险,多数河段为中风险;RI均值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为中风险。

为研究两种评价方法的异同,对其均值进行污染评级。结果表明,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时,Hg为中污染,Cu、Zn为无-中污染,其余重金属为无污染,污染程度为Hg>Cu>Zn>Ni>Cd>Cr>Pb>As;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时,Hg为很强风险,Cd为中风险,其余重金属为低风险,污染程度为Hg>Cd>Cu>As>Ni>Pb>Cr>Zn。两种评价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可能是地累积指数法主要考虑累积效应,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还引入了生物有效性。As、Cd和Zn排序也存在较大差异,是因为As、Cd的毒性响应因子较大、背景值较小,而Zn则相反。经比较可知,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因考虑生物有效性,更适合为人类健康生活提供科学参照,但该方法毒性响应因子较为主观,因此需要与地累积指数法对比使用。两种评价方法中Hg的环境风险均为最严重,它是苏州河最主要的污染因子。

3 结论

典型重金属在郊区段出现较大幅波动,市区段上升,垂向上表现为低-高-低的趋势。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考虑生物有效性,更适合为人类健康生活提供科学参照,但该方法毒性响应因子较为主观,因此需要与地累积指数法对比使用。Hg作为苏州河最主要的污染因子,底泥治理时应重点关注。

猜你喜欢
沿程底泥均值
不同微纳米曝气滴灌入口压力下迷宫流道沿程微气泡行为特征
典型生活垃圾炉排焚烧锅炉沿程受热面飞灰理化特性分析
基于井下长管线沿程阻力损失的计算研究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
德兴铜矿HDS底泥回用的试验研究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
关于广义Dedekind和与Kloosterman和的混合均值
胜利油田回注水沿程水质变化因素分析及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