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甘肃马拉松事件”报道框架的研究

2021-10-12 07:05李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微博

摘要:灾难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的主要载体逐渐从纸媒转为网络媒体,其中,微博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入驻并发布新闻的主要平台。本文以澎湃新闻微博官方账号对“甘肃山地马拉松21人死亡事件”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研究澎湃新闻对此事件的新闻报道实践内容,分析研究其新闻报道框架,并以此为切口对微博入驻官方账号对相关灾难新闻报道框架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甘肃马拉松;澎湃新闻;微博;新闻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33-03

一、引言

城市承办大型赛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愈发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然而2021年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因遭遇极端天气,致21人遇难。这一事件在微博平台发布后迅速引发热议,几度冲上平台热搜榜第一。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也提供了大量灾难新闻的报道实践案例。此前,关于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供后续研究借鉴。王文涛(2020)从定量定性的方法对媒体关于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事件的报道进行了从内容分析与框架分析角度出发的研究[1];张博则以新闻框架为视域,解析了河北日报与新京报之间的报道框架差异,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而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大部分新闻框架分析研究都从纸媒出发,以大版面的长篇报道为主要研究分析样本,难以与当今新闻传播环境及时接轨。对于赛事题材灾难新闻的报道框架研究目前也极少,相关领域的空白有填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研究方法

在对“甘肃山地马拉松21人死亡事件”(以下简称“甘肃马拉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选取微博平台上的澎湃新闻官方账号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关于甘肃马拉松事件的新闻报道框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化研究。研究样本源于澎湃新闻微博官方账号页面,在页面中以“甘肃”与“马拉松”以及其同义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人工剔除同一页面内的重复投稿、无效链接等后,截至2021年7月15日,共得出符合检索条件的样本18篇,有关报道的发布时间范围为2021年5月23日07:37至2021年6月26日14:00。

本文采用框架分析对澎湃新闻关于甘肃马拉松事件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在编码过程中设置消息来源、报道议题、叙事主体、发展阶段等类目。在编码原则之中,关于消息来源方面,标明澎湃新闻原创或独家新闻则表明为原创新闻,其余则标记为外报,其中源于政府新闻部门的则标记为政府,源于其他媒体的则标记为“其他”。在叙事主体方面,考虑到一篇报道或出现多个叙事主体,则在叙事主体判定中以各主体在整篇报道的篇幅占比以及对报道的重要性等方面为指标对报道叙事主体进行人工筛选与判定。在叙事主体的类目编码上,将政府与纪委等事故调查单位在叙事主体方面归类为“事件调查方”,主办单位与赛事合作企业等事故责任单位归类为“事故责任方”,事故幸存者以及遇难者家属归类为“事故受害方”,救援指挥部以及搜救人员归类为“救援实施方”。在报道议题方面,分为“事故态势的说明”“事故产生原因的调查”“受害方的情况发布”“见义勇为行为的报道”“事故追责结果的公布”五个类目。而发展阶段方面则根据甘肃马拉松事件的事态发展逻辑为线索,将“已发现”“未找到”“已组织”等词语判定为前期,将“成立”“全程”等词语判定为中期,将“追問”“追责”“结果发布”等词判定为后期,在数据分析上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归纳整理。

三、研究结果

(一)消息来源的内卷性与权威性倾向

在报道的消息来源中,就数目而言,三方的差距较小,三方消息来源的占比都较为平均,在报道来源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占比上看,澎湃新闻原创的报道比重最大,政府新闻次之,其他新闻最少。自家媒体的生产内容与政府机关的直接新闻成为澎湃新闻此次对甘肃马拉松事件报道的绝大部分消息来源。由此体现出澎湃新闻对此事件报道的消息来源的内卷化倾向。“内卷化”一词在引入媒体内容生产研究领域指特定媒体机构出于对内容生产饱和度、对其他消息来源的审查复杂性的警惕等,更加倾向于采用本机构采集的信息,由此带来信息来源相对狭窄的可能风险。在澎湃新闻对甘肃马拉松事件的报道中,对消息来源审查复杂性的警惕不仅体现在倾向于使用本机构生产的报道内容,还在于大量转载政府机关产出的新闻以确保新闻真实性与可信性,降低在官媒账号上发布消息的风险责任。在5篇来自其他媒体的报道中,3篇为人民日报首发,2篇转载自央视新闻,都来自全国性权威主流新闻媒体。这样的新闻消息来源在真实性与权威性上能够得到保障,然而也易带来信息传播的局限。这样的框架模式是由事件本身决定,甘肃马拉松事件作为重大社会性灾难,关于它的新闻报道宁可失去常规性新闻的生动性与具象性,也应注重消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从所发布报道中直接引用的信息源来看,9篇报道引用了涉事群众如搜救人员、见义勇为群众以及事故幸存者的语言,此后依次是机关单位如中纪委、气象局、甘肃省政府,全国性新闻媒体如人民日报与央视新闻的调查结果,以及地方新闻如北京日报以及津云新媒体前线消息。由此可见,对于甘肃马拉松事件的报道,澎湃新闻的消息来源注重现场感、及时性、真实性以及权威性。

(二)叙事主体的多元化倾向

在关于甘肃马拉松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中,澎湃新闻在微博上发布的相关新闻报道的叙事主体较为多元。四方面的叙事主体在整体报道分布上较为平衡,体现了澎湃新闻在相关报道中叙事主题的多元化倾向,有利于受众全方位、多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了解事件始末。相对整体而言,以事件调查方,如中纪委、甘肃省委调查组为叙事主体,以及以事件受害方如事故幸存者、受害者家属为叙事主体的报道占比更大。就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而言,以事件调查方为叙事主体的报道显然比以事故受害方或者事故责任方为叙事主体的报道更具客观性与公平性。但在此事件的系列报道中,以事故受害方为叙事主体的报道数量高达5篇,占有效报道总数的27.78%,其中5月23日12点55分发布的以事件受害方为叙事主体,以个人朋友圈为切口缅怀遇难选手梁晶的报道获得了系列报道中最高的阅读量,达6085万;另一篇关于遇难者家属发声的报道获得了576万点击量,在系列报道阅读量中排名第三。就新闻接近性价值评价标准而言,澎湃新闻选择发布以事故受害方为叙事主体的报道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受众对事件的心理接近,以增强系列报道的传播影响力。而以事件责任方位叙事主体的新闻报道仅三篇,尽管此类新闻的确有助于报道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但就立场性与倾向性而言,在甘肃马拉松事件中,事故责任方处于与公众相对立的立场,因而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受众对此类新闻的接受度较低,且缺少信任感。以救援实施方为叙事主体的报道共4篇,两篇以前期救援指挥部与搜救人员为叙事主体,另外两篇以后期见义勇为群众为叙事主体,囿于发展阶段因素,救援实施方在事件始末中非主要角色,占比较少,在事件报道中起补充说明作用。

(三)报道议题的多角度特征与阶段化特征

就报道议题方面而言,澎湃新闻从五个议题角度对事件进行阐述,分别从“事故产生原因调查”“事故态势说明”“受害方情况发布”“见义勇为行为的报道”“事故追责结果公布”五个方面选择报道的议题,多层次全方位地对事件进行梳理,便于受众及时了解事态全貌。同时,澎湃新闻对此事件的议题选择也呈现主次分明、排布得当的特点,重点对事件的主线“事故态势”“原因调查”“调查结果公布”三个方面进行报道,报道占总报道数的66.67%,符合灾难性新闻的官方严肃色彩。同时,适度地对受害方情况与群众见义勇为行为进行报道有利于拉近受众心理距离,同时以小见大,以某个人、某类人为报道切口,体现了澎湃新闻在相关报道中的人文关怀[3]。另外,澎湃新闻在报道议题的选择上与事件发展阶段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从SPSS卡方检验计算结果来看,数据方差为40.3,P值为3.86*10-8,显示报道议题与事件阶段发展呈强关联性。随着甘肃马拉松事件的发展与发酵,所发布的报道在议题的选择上也随着事件发展逻辑产生了报道重点的转变,由前期着重于事故态势的说明到中期对事件原因的调查以及受害方情况的发布,再到后期重点发布对事故调查结果的报道,澎湃新闻对于报道议题的选择紧贴事件脉络,符合报道逻辑,具有显著阶段化特征。

(四)持续报道力度不足问题

在报道力度方面,以一天之内的报道篇数为报道力度的依据,由表1可知,甘肃马拉松事件从发生到结束共经历32天,18篇报道中,13篇报道集中于5月23日,而之后报道力度急剧下降,表明澎湃新闻在系列相关报道上,尽管在时间跨度上有着较持续性,但后续的跟踪报道力度不足,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度不足,历时性特征不够突出,呈现被动性。

四、报道策略建议

(一)多方求证,建立信源联动体系

突发性灾难往往伴随着谣言的产生,因而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上,媒体需要注重报道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为了消除受众因信息差而带来的疑虑,防止谣言散播,澎湃新闻等新闻媒体应该完善信源联动制度,进行多方面的信息传达,形成网络信源联动体系。需要注意的是,灾难新闻相对于常规新闻更重视真实性、及时性、权威性,因而对媒介的新闻素养与专业水平以及把关能力、审核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方叙事,兼具权威性与接近性

甘肃马拉松事件作为重大社会性新闻,与各方利益关联巨大,事件本身性质要求新闻媒体选择多角度的叙事主体对新闻进行报道。对于重大的社会性灾难新闻的报道,媒介在叙事主体的选择上需要兼顾权威性与接近性,前者注重消息发布的准确性与可信性,后者着重于引发受众共鸣、吸引受众关注、贴合新闻情境。多方叙事主体报道的新闻框架模式在对甘肃马拉松事件的报道上实现了全方位、全视角的信息发布,有利于事件全貌的客观传播。然而作为灾难事件,需要对受众的心理距离进行更准确的把控,兼顾心理因素。

(三)人文关怀,发扬新媒体新闻特色

2021年5月23日因甘肃马拉松事件的发生而被称为“中国跑圈最黑暗的一天”,此次事件影响面大、事故影响恶劣、人员伤亡惨重,在舆论方面引起很大的反应。因而就新闻报道角度而言,需要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以微博为代表的主流网络新闻平台相比传统纸媒的报道形式,其添加的插图照片像素更为清晰,并能够结合录音以及视频对事件进行多媒体呈现,能增强受众的现场感以及接近感,但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需要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报道上的运用。澎湃新闻在《甘肃马拉松遇难者女儿通过视频认出父亲,连夜发布五点质疑》中,使用视频作为信息的补充说明,然而在没有任何预警提示以及画面遮挡的情况下,视频直接显示一名参赛者口吐白沫四肢痉挛的濒死画面,在没有分级制度的平台传播类似视频显然会对受众心理造成一定冲击。同时,新闻媒体在采集信息的时候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在撰稿前要了解当事人的情绪状态。在2021年5月23日13点08分发布的报道《甘肃马拉松跑友讲述灾难全程,赛事为何不提供强制保暖》中,澎湃新闻仅在事故发生后不足三小时内向幸存者盘问甘肃马拉松事件灾难发生的全过程,这样的行为明显会对受采访者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过早地对当事人进行灾难的复盘引导不利于安抚其情绪[4]。因而在向新媒体时代的转变过程中,新闻的报道更需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展现新媒体新闻的时代特色。

(四)持续报道,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作为一个全国性新闻官方账号,面对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的意外事件,不仅仅需要在事件刚发生的时候进行及时的集中报道,更需要在事件发生后进行持续跟踪报道[5]。对于甘肃马拉松事件,由表1可见,澎湃新闻的绝大部分报道都集中于2021年5月23日一天,后续的报道力度较弱,无法满足受众对甘肃马拉松事件后续发展的信息需求,导致有关事件的系列新闻报道出现虎头蛇尾的缺陷,因而新闻媒体需要建立相关事件跟踪报道责任制度,体现事件的完整性。

五、结语

通过从消息来源、叙事主体、报道议题、发展阶段四方面对澎湃新闻微博号关于“甘肃山地马拉松21人死亡事件”的报道框架进行研究,建立了对相关新闻报道框架的基本认识。同时,也对同类新闻媒体账号关于类似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思路产生启发:在消息来源的采集中实现多方联动;在叙事主体的设置上体现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特色;在报道议题的选择上,应该展现全视角的报道图景与相应的人文关怀;在发展阶段方面,则需要注意持续跟踪报道以体现新闻完整性。综上所述,在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与发布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账号需要更快適应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提升业务水平和新闻素养,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文涛.“非典”事件以来我国灾难报道的变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0.

[2] 张博.新闻框架视域下张家口“11.28”爆燃事件报道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3] 罗筑娟.全媒体时代灾难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采写编,2020,04(04):43-45.

[4] 闫建华,李娜.浅谈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山西青年,2020,04(11):62-64.

[5] 赵琳.探究新媒体时代灾难新闻的报道[J].记者观察,2020,04(24):121-122.

作者简介:李瞳(2001—),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社交网络的英语互动微平台建设
基于Redis的微博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出版社微博传播分析及发展策略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