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报道中的感性与理性

2021-10-12 07:05温雅馨陈爽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感性融媒体

温雅馨 陈爽

摘要:传播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新媒体,多种媒体介质载体的融合被称为融媒体,而民生新闻是反映百姓生活、揭露生活问题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受众对民生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民生新闻的报道途径越发丰富,从业人员大量涌入,在带来受众关注度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把握民生报道中的理性和感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民生新闻;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96-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智慧城市视角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可行性路径研究——以辽西地区为例”成果,项目编号:JFW202015402

一、融媒体环境下对民生新闻的理解

融媒体下的民生新闻是指通过各种媒体介质和多种传播方法,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点充分融合,利用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民生热点,反映民生情况。民生新聞关注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注重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有些学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可以称作“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百姓参与到新闻当中,充分行使媒介接近权和使用权,更加突出了民生新闻的三个特点: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媒体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报道民生新闻,通过记者采访、跟踪报道、现场直播等方式,突出体现新闻的实用性、娱乐性和情感价值,通过新兴的报道形式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1]。所以,民生新闻占有比例越大,越会加大人们对民生新闻的重视,使社会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多样,传播距离更远,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内容更加饱满丰富,受众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受众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变为接收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传播模式从固定的单向直线传播发展成循环传播。人们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获得新闻信息,还可以参与评论与网友互动。在融媒体平台上有很多社交网站和媒体,大家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接收信息或传递信息,每个人都是传播者,能够随时随地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从而形成一种互动过程,使信息多元化。现今社会的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多,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发展,多种技术在同一平台上的融合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对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慎重,不容许出差错。如今人们利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技术将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涌现出新媒体宣传的新观念:资源与内容相适应、宣传和利益相融合。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全面整合,提升报道质量,严格把关内容,认识和理解报道中的理性分析,同时重视人的感性想法,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才能使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民生新闻报道中的感性与理性

(一)传统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感性与理性

在传统媒体中,民生新闻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软新闻,要求真实、客观、公正,切实体现群众的需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娱乐,科普文化知识,真正地为百姓着想[2],让人们能感受到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出媒体对百姓的关注。因此,在传统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以平等的身份与传播对象接触,不再以采访者的姿态自居,用一颗真心解决问题,关注新闻报道后的反馈,感性地接近新闻源头并且增强对事件的感性认识,让报道内容真实丰富,更有人情味。在过去,传统媒体采集新闻资源的时候,一些新闻工作者发掘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新闻而寻找新闻,这样做很容易失去报道的灵魂,而且新闻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当代的新闻工作者要靠敏锐的新闻嗅觉找到即将成为新闻的线索,或是已经成为新闻的信息,以受众的视角思考事件,全身心地投入采访中,想民所想,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尊重民生新闻的感性层面,并不意味着停留在新闻内容的表面,也不是新闻工作者对事件抱有主观看法,而是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新闻工作者挖掘事件真相,有声有色地进行报道,更要尊重理性事实。对于一些新闻事件中的负面人物要采取感性采访的形式,多方面了解新闻事实,客观掌握当事人的情况,准确地报道新闻,深化报道内容,不拘泥于信息表面。

(二)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感性与理性

新闻报道是对大量信息的理性提炼,对事件内容的升华。新闻从业者需要用客观的心态看待得到的新闻素材,提取和总结中心问题,并用客观和富有逻辑的语言进行报道。融媒体迅速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5G时代即将全面来临,海量信息从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民生新闻的获取途径也因此变广。从庞杂凌乱的信息中提取中心内容变得更加困难,所以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理性判断能力,避免立场偏颇而造成新闻报道内容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融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传递信息的权力,越来越多的人对信息进行二次创作,网民的大量加工很容易造成新闻失实。所以,报道要尽量避免主观,避免想当然,避免所想即所得,要注重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主观的个人喜好歪曲新闻事实,避重就轻,从而改变新闻本身含义。新闻的理性不仅在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有所体现,更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能力,体现在采访、编辑、后期制作等各个方面。当今融媒体快速发展,对那些未经过筛选和处理的信息,从业者要本着“理性思考,客观求证”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受众呈现真实的事件背景。报道民生新闻要以理性为基础,深挖事件背后的内涵,一个新闻点反映的不只是单单的一个问题,必须借助这个新闻点的扩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大多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事情,一个典型会起到由点及面的效果。当然,大量的新闻素材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虚假内容,新闻工作者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理性思考,筛掉虚假信息。

三、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如何把握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一)报道内容中的感性与理性

感性和理性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两种思维方式。感性思维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第一反应,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思考判断,包括感觉、习惯、直觉等,具有敏感、片面、不系统等特点;理性思维是人们根据后天学习的知识或掌握的科学方法去思考判断[3]。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很多从业人员不是专业出身,可能对新闻事实把握不准确,容易有失偏颇,所以平衡好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很重要的。新闻工作者在最初接触新闻事件时都会本能地带入自己的情绪,但是随着调查、采访、报道的深入,必须学会运用理性思维,客观理智地报道新闻内容,尊重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的过程,才能保证新闻质量,提升新闻价值。

(二)用理性的角度看待客观事实

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应该在接触新闻的时候就与新闻采访对象建立联系,了解事情的脉络,后期对事件报道的加工就是对内容的理性提炼。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凸显事件的核心意义,对受众要有一定程度的启示、教育、警示作用[4],能够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媒体在大众中的广泛影响力,通过网络使信息得到快速广泛传播。民生新闻报道工作的展开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理解,表现出对新闻事件的足够尊重,重点对以新闻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深度挖掘。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的时候要具备新闻责任感,以理性思维为前提,增强新闻的灵活性,满足受众需求。同时,加工新闻时一定避免强加于受众个人看法,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记录者,新闻工作者应该阐述客观事实。

(三)在理性思维中加入感性思维

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在接触新闻素材时会以“共情”的态度了解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共同感受新闻过程。首先,新闻工作者的任务是传递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人际传播,是带着感情的自然交流,而不是像传统媒体一样进行单向传播。其次,新闻报道并不是一项生硬的任务,尤其是报道民生新闻,采访、编辑、写作和评论等过程都要注重受众的感受,不仅做到全面、真实、客观地传递信息,更要“思民所思,想民所想”。

(四)职业道德对思维的约束

作為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职业道德是社会责任,是忘我的敬业精神,是有原则、有底线,是不断学习专业技能并能够活学活用,是政治责任,是爱党爱人民的集中体现。新闻媒体在社会上有很重要的导向性,新闻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百姓,代表着政府,每位媒体人都应记住自己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一个好的记者。新闻工作者要以正当的方式传播信息,尊重新闻的特点,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内容,引导社会舆论。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在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并存,强化对新闻事件广度和深度的把握,贴近百姓生活,保证新闻质量,发挥新闻价值。民生新闻报道重点表现的是人文关怀,让受众感同身受,这种新闻价值体现在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需要记者用心灵、用头脑报道,把握好感性和理性的运用。既不能在感性报道的部分感情用事,也不能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思辨影响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富有人文色彩,同时也保证了融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中感性和理性的充分平衡。

参考文献:

[1] 何晓丽.报纸民生新闻感性采访与理性提炼方法[J].地市在线,2017(15):62-63.

[2] 周志远.报纸民生新闻的感性采访与理性提炼[J].今传媒,2005(6):37.

[3] 郭月昌.报纸民生新闻感性采访与理性提炼方法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3(12):117.

[4] 王平.晚报民生新闻要加大创新力度[J].新闻爱好者,2010,8(15):3.

作者简介:温雅馨(1999—),女,辽宁辽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媒介融合与管理。

陈爽(1979—),女,辽宁兴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广告理论、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感性融媒体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感性理性不拔河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