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教育

2021-10-13 17:15潘月玲
考试周刊 2021年71期
关键词:文化渗透初中历史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潘月玲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深刻性有待进一步挖掘。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尽可能地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中,强化历史教学立德树人、鉴往知来的理念与功能,转化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路径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历史教学;文化渗透

一、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创造、融合、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礼仪制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总体来看,中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各有其特点、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但是经过历史积淀,各民族相互包容,形成了普遍认同,直至今日有了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在黨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问一句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传统文化是好的、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是可以传承于下一代人的?相反,哪些文化就是糟粕,就是无用的、甚至是害人的?文化有着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往往优点和缺点是杂糅的。近代以来,特别是受战争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伴随着强烈民族情结的传统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即使今天,它仍然在许多方面支配着我们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表现

中华文化延绵不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黄帝肇始,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创造。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异常纷呈、百家争鸣,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甚至还有在街头巷尾讲故事的“小说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再进一步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是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农业治水冶金等所需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对于文化渗透的理解

前段我们从宏观的、概念的,甚至是笼统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有文化作为基础和保证。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舞台中的分量只会越来越重。因此,关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将是我们衡量传统文化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我们今天的时代,是深化改革、不断开放的时代。所以,在认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与时代之精神背道而驰。正如著名文化学者李宗桂所言,“阐旧邦以辅新命”,这个“旧邦”里的传统文化,应当是能阐发出时代性或是现代性的,能够辅助中华民族实现其“新命”的,是实现以现代化为追求的伟大复兴使命的优秀成分。

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文件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后文将对此展开讨论。

二、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

了解、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但从根本上而言,还是要读史、学史。特别是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牢记“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这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整体而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保持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功能,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育人”“化人”“立人”,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担当与使命。青少年成长需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来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学会运用这些理念和规范来评判是非曲直,让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正确引导其价值取向,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文化和教育具有高度重合性,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也有文化学者诟病在应试教育制度之下所进行的“系统”的、“规范化”的文化传承,极易产生封闭性和单一性的弊端。他们认为,传承方式过于封闭,缺乏与社会的多方面交流。但我们也应看到,在互联网时代,一根网线就能与世界相连,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载体成为更受欢迎的形式。而当代青少年富有活力、想象力和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们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更新颖更活泼,用学生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学生于无形。

首先,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在实际教学中相对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工作的重视度。没有思想认识的深度,就难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价值观的生成与确立、公民权利的维护与发展,都必须借助历史认识以及由历史认识所提升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技能来完成。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贯彻、执行的教育理念。其次,“历史教育的基本立场,不在过去,而在现实。”人们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形成一种历史认识,即以史为鉴。在教学中,学生要能够自己去探究、评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曲折与前进,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合格公民应有的思辨、反思的见识,拥有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的意识,从而树立起主人翁意识。

猜你喜欢
文化渗透初中历史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美媒:北京警惕西方进行“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