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残障学生开启他的朋友圈

2021-10-14 09:46杜卫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脑瘫报告

杜卫华

【摘要】残障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某个方面受到损伤,他们较普通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当表现。本案例属于一般性心理问题——社交心理障碍的个案干预研究。本文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尊重、共情、积极关注、呼吸放松法、脱敏法、改善家庭成员不当的交流模式等心理层面的干预策略,也采用营造同伴互动的班级氛围,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等教育层面的干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共同作用,该生的社交障碍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社交障碍  个案研究  脑瘫  报告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04-02

一、引言

积极关注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并给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有效矫正策略,帮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是每一个班主任老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所在。本人曾在2015—2018年間,担任学校职高部文员专业班的班主任工作,班级共有学生10名,全部都是由脑性瘫痪引发的残障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生活自理、人际沟通、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均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其中,班级内有一名脑瘫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为此,我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层面,给这位学生及时的引导和行为干预,帮助学生从社交障碍中走出来。

二、个案研究过程

(一)基本资料

杨××(本文简称“杨生”),男,16岁,小时患脑性瘫痪(共济失调型脑瘫),身材瘦小。他能在室内独立行走,但平衡性较差,容易摔跤。他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他伴有轻度智力障碍,他曾在我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升入职业高中部就读办公室文员专业。他的父亲在电子公司任职,母亲在建设银行工作,家有一个小弟,就读幼儿园。

(二)背景资料

杨生在我校接受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但因为他伴有轻度智力障碍,他被安排在每个年级的二班(二班学生主要接受培智课程教学,而一班学生接收普校课程教学),他的文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相对偏低。杨生的父母对他要求极其严格,不许用手机,不许申请QQ、微信等交际账号。他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开始程序化的生活内容:吃晚饭、做作业、洗澡、睡觉。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父母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小儿子身上。杨生从902班毕业后是唯一进入职高文员专业的学生,他对新的同学、老师、班级环境、学习要求等都很陌生,使得他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杨生的性格相对文静、内向,带有一点点小固执,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常,他喜欢整洁、有序的环境,经常把自己的书桌收拾和摆放得很整洁。他平时也喜欢练字和听歌。

(三)主要问题及诊断

杨生离开自己熟悉已久的班级和同学,进入职业高中班学习,他并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而是在开学后的约两个月时间内,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而且在逐步加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不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即使是班主任老师,他都是被动交谈,他主要采用视而不见或目光回避、转身回避的方式。2.在被动交谈时,他没有目光接触,表现出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退缩、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甚至有厌烦情绪,想急于结束交谈。3.课间常常一个人独处,孤僻、缄默,对于老师的提醒和引导表现出紧张和不耐烦,已经成为同学眼中的“孤僻王”。

以上的问题表现与“社交心理障碍”的临床症状相吻合,所以初步判断杨生具有社交心理障碍,其性质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四)问题分析

1.陌生的社交环境:刚刚组成的职业高中文员班, 4名学生来自普校,5名学生来自我校901班,唯独杨生是来自我校902班,所以对他来说,没有一个较为熟悉的同学,增加了他的社交焦虑感。

2.较为繁重的学习压力:由于他来自二班系列,与其他9位同学相比,没有接受过人教版教材内容的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目前职高的各科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让他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

3.内向的个性特点:杨生的性格特征较为文静和平和,这种性格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他能适应得很好,但是一旦环境有大的改变,就会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紧张、退缩、回避等行为。

4.沉闷的家庭生活方式:经过家访和多次电话、微信与其家长沟通,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方式相对封闭,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不许看电视,不许上网,不许有QQ号,不许有手机。每天放学回家就是单调而程序化的生活:吃饭、做作业、洗澡、睡觉。家长切断了孩子与外界信息的联系。此外,家庭成员缺乏交流,这样的家庭环境成为了杨生社交障碍的一张温床。

(五)干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干预活动做好铺垫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对问题学生实施干预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主动找杨生交谈,把单调的说教变为“主动出击”找他交流。在交谈过程中,首先给予杨生极大的尊重和共情。表达尊重最好的方式就是“情在前,事在后”,即先理解杨生的情绪表现和内心感受,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及他的不合群,他的孤僻……共情能使得学生感到自己是被理解、接纳的,有助于促成他深入、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尊重和共情可以直接起到缓解杨生紧张情绪,起到明显的助人效果。

除了尊重和共情,我还给予了他积极关注。就是对他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给予关注,希望使他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力量。例如杨生的字写得很端正很漂亮,对此我多次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杨生爱整洁和干净,总是把自己的书桌整理得井然有序,我提拔他为班级“整洁标兵”。

通过给予杨生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我明显感觉到在我主动找他时,他的情绪和行为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即他很配合我的交谈,还主动和我谈及他在家里的活动以及他感觉学习跟不上,内心很着急等信息。对此,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基本已经建立,可以开展接下来的一系列帮助他克服社交障碍的干预活动了。

2.放松疗法,帮助杨生缓解紧张情绪

由于杨生在与他人被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不由自主地紧张、害怕、退缩、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甚至有厌烦情绪,想急于结束交谈等情况,我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专门对他进行了放松训练的指导。我主要引导他掌握“呼吸放松法—鼻腔呼吸”,这是放松训练中较为简单的一种。配合放松法,我还利用班会和心理健康课,采用脱敏法,帮助杨生减缓社交焦虑。具体做法:多给他站在讲台前发言的机会,多当全班同学的面给予他表扬、肯定和赞美。杨生对放松训练从一开始就能接受,在3~4次以后就完全掌握了,但他只是单独在我面前会完成得很好,在班级内、校园内与他人交往中并没有真正用起来,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更需要其他干预活动的配合。

3.与家长有效沟通,家校合力帮助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学生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所以我先从家庭教养入手,帮助父母分析原因,并要求其配合:要想培养孩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家庭必须提供给孩子现实的生活内容,不要因为担心电视、网络、手机给孩子的负面影响而剥夺孩子使用的权利,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盲目剥夺,这样会造成孩子信息的长期匮乏,没有与人交谈的素材。此外,父母要主动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意愿和需求。要带动孩子而不是压制孩子。对于以上建议,家长选择性地表示赞同,并尝试着改变。

4.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减轻学业压力

我积极与科任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提出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更要正确面对个体差异,制定适合他的个别化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多纵向比较,少横向比较,哪怕杨生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孩子减少学业压力,建立自信。对此,其他老师都能积极配合和执行。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杨同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5.营造同伴互动班级氛围,变被动交流为主动

提议和鼓励班上同学多与杨生交流,开始阶段同学们做的不是很好,他们纷纷反应杨生不与他们说话。后来我就开展一个小活动:其他9个同学必须在一周内主动找杨生聊天2次,内容不限,每次时长不少于3分钟,持续3个星期,并做好记录,按要求完成任务者有奖。三个星期后,改变规则,杨生必须在一周内主动找班上每位同学交谈2次,每次时常不少于3分钟,持续3周,做好记录。经过活动总结,孩子们虽然没有100%完成任务,但也达到80%左右的完成度。在这样看似被动的社交沟通训练中,逐步培养了孩子主动交往的能力。

(六)干预结果

采用上述多项干预策略,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他比以前开朗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也能与他人进行短时间的谈话。他的精神状态放松了很多,杨生的社交障碍问题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具体表现如下。

1.提高了交往的主动性

在教室里,在校门口,在学校走道里,在上下电梯时,虽然杨生见到科任老师不像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问好,但是他会给老师报以微笑,老师与他主动交流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语无伦次、想回避,而是会用简洁的语言例如“是,你好,我去电脑室,再见等”给老师以回应,神情也较为平和自然。

2.营造了家庭交流的氛围

家長观念和行为有所改变,居家生活中,也会主动引导杨生分享学校和班级发生的事情,家长愿意找孩子熟悉的话题主动引导孩子交谈,并能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应答,既增进了亲子关系,活跃了家庭氛围,还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交往的胆量和自信。家长也同意孩子在放学后等候家长的时间段使用班级电脑或学校一楼电脑。

3.满足了孩子的意愿

由于能使用电脑了,他喜欢听歌的兴趣也快速发展起来了。他与同学交谈的频率大大提高,能与班内大部分同学交流,他的朋友圈在逐步开启,他最喜欢与班长李××聊天,常常向李××请教一些音乐和电影的下载、播放等问题。

4.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热情

由于家庭氛围的改变,班级内同伴之间的和谐活动,需求的满足等使得他的精神面貌较之前有了大的改变。在班级筹划和彩排文艺节目时他竟然能主动给出意见和建议,真让人刮目相看,在班上开展“寻找年度变化最大的同学”这一活动时,同学们竟然异口同声喊出杨生的名字。

三、讨论及建议

本案例从心理学的范畴来讲,属于一般性心理问题。一般性心理问题在特殊学生身上出现的概率较大。因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在某个层面受到损伤,容易引发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而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发生很大改变。因此,在解决特殊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时,不能只单方面把它放置在心理咨询的层面去解决,而是应该从综合性的生态系统去做全面分析和综合性策略干预。本案例中的杨生的社交障碍问题主要是因为新班级的不适应,家庭氛围的沉闷不沟通,学业的压力,同学的陌生,还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干预策略也必须是综合性的,要有心理层面的策略,也要有教育层面的方法,还要有家庭的积极配合,要形成一股合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董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用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彭跃红,王浩宇.放飞心灵——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徐光兴.学校心理咨询优秀案例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王晓春,华莉.个案诊疗:问题学生教育的新思路[J].江苏教育,2018(71):44-47.

[5]成少娉.一切会好起来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4):245-246.

[6]赵美娟.走出孤独 寻找快乐——问题学生转化个案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71+124.

[7]洪春英.问题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J].成才之路,2017(06):10.

[8]程锦玉.小学“问题学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脑瘫报告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