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研究

2021-10-14 21:37万文君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英语教学

【摘要】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顺应时代的需要和发展,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英语课程融合实践的前期研究,旨在为实施方案的指定提供可靠的研究基础。研究组针对研究问题,对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旅游管理三个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其中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学习者动机及课程这两个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相关性,且正相关。从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英语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  英语教师  学习者动机及课程  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To meet the deman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 cultiv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great need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ir future career. The thesis aims to set a solid found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The researchers conduct a quantitative study. By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reached:1. English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CC; 2. Two factors: English teachers ICC and motivation and curriculum have correlation with ICC. Therefore,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teachers; motivation and curriculum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入高校外语课程的实践研究”(编号:2020WYKT09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094-03

一、引言

跨文化能力研究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Edward Hall于20世纪五十年代在《沉默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这个词,标志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诞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的推进而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并逐渐拓展到交际学、传播学、语言学等众多领域。有学者就国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中发现国内近20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文化差异与交际策略四个方面,其中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研究近年来更加倾向于文化层面,这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以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方针及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束定芳(2013)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一文中指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外语界应站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的高度,从积极角度对有关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探讨和实验探索,适时推动大学英语回归到理性、科学的轨道上来,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中国走向世界服务。众多学者从国家意识、文化意识、文化自信等视角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就高职院校而言,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中涉外事务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交流者双方的互信程度,从而收获良好的交际效果。而在外语教学中制定切实可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需基于对研究对象及外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之上,此研究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英语课程融合的前期研究,旨在为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研究基础。

二、理论依据

基于陈国明(Chen)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框架(Chen,2009),跨文化交際能力体现在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感度及跨文化效力三个维度。其中,跨文化理解力(Intercultural Awareness)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认知层面,跨文化敏感度(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态度层面,跨文化效力(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就是跨文化沟通的技巧。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对双向文化的认知及文化价值的取向,沟通行为受制于价值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学习者动机及课程、媒体及网络、环境这些因素可能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影响。(Paige,2003)因此,英语教学中“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质上是等同的,文化的学习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问题及目的

本研究以此为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及师生访谈,定量、定性研究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级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旅游管理三个专业中,英语教学中四种因素(教师、学习者动机及课程、媒体及网络、环境)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拟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认为四种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2.哪些因素可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影响。3.教师及学生如何看待这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调查、访谈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英语教学实践中可行的策略。

四、研究对象及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旅游管理三个专业一年级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8份,回收158份,有效问卷为1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2.研究工具

(1)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调查量表

选用陈国明(Chen)(1999)编制的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调查量表(SIFIT)作为工具,该量表分为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学习者动机及课程对文化学习的影响、多媒体及网络对文化学习的影响、环境对文化学习的影响四个维度。量表共计24个题项,四个维度分别对应的题项数见表1。

通过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Santos & Reynaldo,1999),其结果显示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58,具有较高的信度。调查采用5-Likert五分量表模式,按調查者所选数字计为该题所得分数,正向计分,数字越大表明受调查者在该项目上的得分越高。

(2)师生访谈

为了了解教师及学生对英语教学中相关因素影响的真实想法,为研究结论提供更真实完整的资料,研究者随机抽取了5名教师及20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问题框架如表2。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认为四种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

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结果见表3。根据四个因素分别对应的题项数,换算成5分制,表中四项所对应的平均值分别为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4.03,学习者动机及课程:3.60,多媒体及网络:4.17,环境:2.94。除环境一项在3分以下,其余三项处于3.60~4.17的较高水平,说明学生对于本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有较高肯定,认为多媒体及网络对文化学习的影响极大,同时认为自身学习动机及学校开设的课程对文化学习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而认为目前学校内外所提供的环境因素对文化学习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具体表现为,题项1:我的英语专业课教室内部的布置环境与其他教室不一样。题项2:我在校园内,有机会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题项3:我的校园环境经常能使我意识到不同文化的存在等题项的回答,学生对环境的认同度还远远不够。

2.哪些因素可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影响

研究组在问卷调查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相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将此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与研究对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定义检验水准为0.05,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的数据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的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相关系数为0.457,因此可认为二者存在正相关,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调查量表(SITIF)得分越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相关系数为0.529,因此可认为二者存在正相关,即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分越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分越高;学习者动机及课程对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相关系数为0.470,因此可认为二者存在正相关,即学习者动机及课程对文化学习分越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分越高。因此,英语教学的四个因素中,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学习者动机及课程这两个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相关性,且正相关,这两个因素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3.教师及学生如何看待这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调查、访谈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英语教学实践中可行的策略

在对随机抽取的教师、学生访谈中,研究组提出了五个问题,与问卷调查中的影响因素相对应。访谈问题1:师生对该问题的回答有所出入。受访老师认为学校开设了足够的文化学习的课程,而学生认为文化类课程并不充足。对校内外接触文化的条件,师生回答是一致的,都认为有利条件不多,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机会有限。访谈问题2 & 4: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有学习文化的兴趣,但目前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是作为“知识”传授的,且缺乏中西文化的比较,缺乏双向文化的教学和引导。访谈问题3 & 5:学生普遍对我校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能力给予肯定,老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分享,师生表述较为一致,大意为我的英语老师(我)能够经常结合课程及相应话题讲授中西文化;英语老师(我)在课堂上会根据语言知识分析其与文化的关系;英语老师(我)经常将照片、新出版的文章等材料引入课堂中教授文化。对于教学中对文化部分的测试,师生表示目前的测试主要还是以文化知识考查为重点,而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

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英语课程融合的策略

1.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创新课程规划

有针对性地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由调查及访谈结果可知,学习者动机及课程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正面相关作用。学校应积极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动机的外部条件,以课程为载体,搭建互动式课堂,将跨文化交际融入到英语课程中。以知识+技能作为融合性课程目标,即获得交际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中西双向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意识及交际技能。

2.发挥教师支架作用,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搭好“脚手架”,为学生提供自主构建的有利条件,充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探索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模式,改变知识性传授的传统思维模式,将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评价的全过程。

3.以双向文化作为目标达成的保障

“文化失语”及“理解障碍”在当今大学生中并不在少数。主要原因在于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味强调目的语的输入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认同。只有在认同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文化自信,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灵活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策略进行准确合理的文化输出。将“课程思政”贯穿到英语的各类课程中,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英语课程作为双向文化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刘涵.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2]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甘小亚,黄莹雪,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动态可视化分析(1996-2006)[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61-67

[4]邓晓宇,黄诗乔.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0(8):93-98

作者简介:

万文君(1983年-),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英语教学
论小学英语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出国进修的有效性调查与研究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教师知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材自主能力调查研究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