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诊断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0-14 21:38陈华海
健康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诊断

陈华海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应用CT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例,全部接受CT影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34例患者全部完成CT扫描,丘脑血肿死亡率高于其他部位血肿,破入脑室死亡率高于未破入脑室,出血量<50 ml死亡率低于出血量50~100 ml、出血量>100,中线结构位移<1 cm死亡率低于≥1 cm中线结构位移(P<0.05)。结论:CT影像技术诊断能明确高血压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及范围,并能计算出血量,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诊断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病与年龄、遗传、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因素有关。随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日渐成为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1]。高血压危害较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易引起高血压脑出血,导致脑血管出现实质性破裂,危及患者生命。高血压脑出血需要及时准确治疗,以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本研究分析了CT影像诊断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例,其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43~74岁,平均(58.23±3.82)岁;高血压病程1~32年,平均(16.03±2.72)年;发病至就诊时间2~48 h,平均(25.03±3.11) h。纳入标准:(1)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3)神志清楚、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其他诱因导致的脑出血患者;(2)既往有精神病史患者;(3)合并创伤或全身性炎症反应患者。

1.2 诊断方法

CT扫描:检查前向患者说明检查过程,介绍注意事项,若患者紧张、恐惧,应进行适当安抚。使用我院GE16排CT,平卧CT扫描,进行平扫,确定患者出血部位,然后调整速度,进行快速扫描,同时计算患者血肿体积,使用多田法计算,并观察患者血肿部位及具体状况,进行细致分析。参数设置:层厚5 mm,层距5 mm,矩阵512×512,电压110 kV,电流200 mA,调整速度1 r/0.5 s。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血肿位置、是否破入脑室、出血量、中线结构移位患者死亡情况,比较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2×2析因设计,定性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4例患者全部完成CT扫描,丘脑血肿死亡率高于其他部位血肿,破入脑室死亡率高于未破入脑室,出血量<50 ml死亡率低于出血量50~100 ml、出血量>100,中线结构位移<1 cm死亡率低于≥1 cm中线结构位移(P<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由于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增高,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情绪波动时,会出现破裂情况,为脑实质内自发性出血,病情较为危重,恶化风险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需要进行及时有效治疗,而准确诊断是后续治疗的关键和基础。CT检查能够显示患者颅内血流情况,快速准确判断患者颅内出血部位,并对周围情况进行准确分析。目前CT影像技术不断发展,检查准确性不断提升,且具有无创和快速的优势,患者接受度更高,为后续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可保证在短时间为患者提供及时救治。因此患者生存率得以提升,也有效改善了患者预后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34例患者全部完成CT扫描,丘脑血肿死亡率高于其他部位血肿,破入脑室死亡率高于未破入脑室,出血量<50 ml死亡率低于出血量50~100 ml、出血量>100,中线结构位移<1 cm死亡率低于≥1 cm中线结构位移(P<0.05)。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诊断能明确高血压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及范围,并能计算出血量,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赵省婷,张承志.高血压性脑出血后遗有无软化灶与CT及SWI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0,31(1):61-63.

猜你喜欢
高血压脑出血诊断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小骨窗开颅和穿刺引流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疗效比较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