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独特乡愁文化,建设特色语文校本课程

2021-10-14 08:07谭万李及婷
速读·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校本课程

谭万 李及婷

◆摘  要:乡愁赋有丰富的文化特征与内涵,是巨大的特色文化资源宝库,故以乡愁为起点,开发其文化资源,能够为校本课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以铜梁为例开展了挖掘独特乡愁文化,建设特色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

◆关键词:乡愁文化;校本课程;特色文化

校本课程顺应了世界教育变革理念的转变,作为重建学校的课程改革战略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愁”是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记忆,沉浸着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当下处境的忧愁和反思。乡愁被赋予了更多历史情怀的人文象征。正因为乡愁赋有如此丰富的文化特征与内涵,使其成为巨大的特色文化资源宝库,以乡愁为起点,开发其文化资源,就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我们以挖掘铜梁独特乡愁文化为例,开展了建设特色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

一、开发以“乡愁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建设校本课程首先需要开发校本教材,让课程有所依托,也让课程在时间的发展中有不断完善的可能性。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是编选现有的古今铜梁文学作品。铜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涌现了大量文化名人,文献资料丰富。借助这一先天优势,可以让师生品位地方文化,找寻文化的根!如以明代张佳胤《送张中丞肖甫还巴蜀》为代表的古诗,以明代胡尧成《波仑寺记》为代表的游记散文,以近代翁同龢《跋铜梁吴峡村先生家塾楷模》为代表的近代作品便是很好的文本库。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既可以设置阅读理解板块,更可以添加做文言点校等任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地方文化的探求中,让现有的文学作品串联起乡愁文化与文化认同的桥梁。

二是以龙文化为核心,编选具有历史发展轨迹的主题文化,立足现代,传承经典。 比如以“舞龙”为主题,作为校本课程的大单元,介绍其发展历程,侧重于其历史的厚重感,也关注当代的革新,感受其凝重古朴之风的同时了解铜梁人民的创新精神。铜梁最为鲜明的文化符号就是“龙文化”,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这就更需要写进课本,走進新时代师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了解、喜欢,塑造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特征。

二、增设实践课程,助力文化寻根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为挖掘、传递“乡愁文化”,必须植根于课堂,更要走出课堂,让学生能真正地触摸文化,在心坎种下乡愁文化。

研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做合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它也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特有的学习情境,以融入沉浸的方式学习的过程。在开设语文特色校本课程时,就可借鉴这样的授课方式。比如针对高三毕业学生可以开展“路在远方·家在心中”的研学活动,让即将奔赴异地求学的游子更深入地了解感受自己熟悉又陌生的铜梁,激活大家的乡愁文化。可以带领学生在铜梁博物馆了解铜梁的前世今生,在安居古城感受其书香文化、移民文化和抗战文化,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感受少云故里、脊梁故里的伟大精神。

实践课程以“大街小巷文化芳”为其中的一个专题。引导学生走上街头寻觅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记录发现的现象并尝试挖掘背后的乡愁文化基因。如铜梁的店铺名字多以“龙”命名,甚至街道的名称也时常带有“龙”字样,这是潜移默化进入记忆的符号,铜梁建筑物上的装饰物不管是安居古镇,还是人民公园、原乡中央公园等桥上的浮雕都是活灵活现的龙,是可以触摸得到的文化符号。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克服“习以为常”,带着“陌生化”眼光去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文化记忆,在发现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产生文化自信。

实践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回来,回到课堂后,师生应共同整理实践内容,并用文字表达出来,成熟的作品可选入校本课程。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让铜梁特色语文校本课程更具有独特性与生命力。

三、创新传承方式,强化文化内核

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生成于现实社会并内嵌于社会框架之中,其本质是对过去的当下重构,在回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中持续存在并达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3]只有适应了现代发展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连接现代与文化,也才能让乡愁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久弥香。

特色语文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在线下进行,更可以借助互联网在线上进行。老师可以录制上课视频,视频不仅要有精美的画面更要有恰当配乐,能补充传统课堂的不足。为了更好地贯彻“生本课堂”的宗旨,也可以以创新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利用qq学习群,布置任务——“寻找家乡的夏天”,要求拍摄一张图片并配上名称和文字说明,提交到作业一栏。这样的作业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深入实践用心感悟家乡记忆。作为老师在阅览作业后,可将其做成ppt并在全班进行分享。此外,鉴于学校设备的更新,每个教室都已安置智慧黑板,老师还可以利用各大视频平台进行教学。比如制作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观看高雅的和教学密切相关的短视频等。当然也可以利用企业公众号,进行有奖在线文稿征集活动,征集相关“乡愁文化”的文章,进行评选刊登朗诵,甚至可以将优秀的作品选入校本教材。

乡愁的背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在挖掘乡愁文化,建设特色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既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授课形式也要灵活多样,让学生了解家乡,了解自己,激发他们的地方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让乡愁文化教育走入课堂,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地域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构筑新时代中国精神!

参考文献

[1]胡献忠.校本课程:概念、意义与地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3]项继发.重拾乡村社会记忆[J].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

该论文由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龙乡乡愁文化的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020-21-241)”支持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校本课程
古希腊建筑风格所折射出的文化特色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