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是语文备课的重中之重

2021-10-14 09:07崔桂花
速读·中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备课语文

崔桂花

◆摘  要:教材研读就是要精细地读、详尽地读,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想上好一堂优质课,首先就必须要把课备好,而备课的前提就是要好好研读教材,要弄懂文本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要认真和文本对话,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真知灼见。总之,就是要读出文本价值。笔者就“怎样才能读出文本价值呢?”来谈谈a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教材研读;语文;备课;重中之重

语文是一门极具使命感的学科,这门课程中所蕴含的内在的、外在的内容都使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深深地思考,将教材研读作为走进课堂之前的必修之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语文工作者和教师致力于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因子里面,教材研读是重中之重,更是极为必要的。

一、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解读教材,或者说阅读文本,我想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来回——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就是走进去,再走出来。所谓走进去,也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所谓走出来,就是说要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 走进去,出不来,这是死读书;走不进,在文本外转悠,那是瞎读书;走进去是理解,走出来是发展。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代意义,不是对文本原始本意的否定,而恰恰是与时俱进的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在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之际,当我们的个性解读和文本的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总习惯于以个人的个性解读来取代文本的原始价值,其实质就是我们习惯的单极思维定势在作怪。忽视文本价值的解读与感悟,我们的文化与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忽视文本的时代意义,我们的文化与智慧就迷失了发展的方向。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因此我认为研读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目的、有顺序、有趣味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教材研读不能本末倒置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记得我刚踏入教育事业时就犯了大忌:那时我拿起书就把文章囫囵吞枣的过一遍,然后就急着查看各种教参资料。更愚蠢的是:首先拿着自己手上的教参看了感觉还不够,看了也还是不会上。然后就去网上下载很多教案来看,把别人的精华都吸收过来。最后再整理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在上课时毛病就一连串了,因为我总想把这些东西灌输给学生,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由于自己都没有认真和文本对话,没有形成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做到呢?简直太可笑了。因此这样上出来的课是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味道可言。从那以后我明白了:教材研读不能本末倒置——先看教参再看文本,随意接受他人或现成的解读结论。无论教参阐述得多么翔实透彻,分析得细致深入,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要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新鲜的阅读感受。

记得这学期在上六年级的《中华少年》这篇现代诗歌的时候,下午我在备课,一开始我把诗歌读了两三遍,然后我就去看教参。结果我把自己手上的所有教参都看完了,可自己还是不会上,顿时我就心情低落。一直到下晚自习后,我还在想:备成这样,明天该怎么给学生上呢?于是,不得已我又把語文书拿起来准备继续备。这时我灵感一现:为什么不去下载有声课本来听呢?课文不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吗?灵感一来我就马上去电脑室下载。下载好有声课本回到宿舍,我就开始听朗读,听完一遍后觉得有点感觉了,于是我又继续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听了大概十来遍,课文的内容和要表达的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我就体会的很到位了。顿时感觉豁然开朗,因为我知道怎么去上好这堂课啦!这时我再去看教参,认真做笔记,认真备课。等第二天的时候,我就胸有成竹的去上课了。上完以后,效果真不错。下课后看见孩子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就知道这堂课上成功了,自己心里也美滋滋的。我觉得一堂课上好了,那可真是一种享受啊!自己开心,学生也开心。

三、教材研读要认真与文本对话,读出文本的价值

还有一次在上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时,也感觉不太好上。所以我就反复地听有声课本,跟着反复地读,重复无数次之后,我体会到了这篇课文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作为国家领袖的伟大胸襟。细读文本,最让我唏嘘不已、酸痛人心的却是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父亲情怀。文本中着眼于细节的入神刻画,将一位老年丧子的父亲的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又不失伟人风范。因此,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感悟文本时,宜将重点放在感悟毛泽东作为父亲的普通情怀,才能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即感悟的策略首先是父亲,然后才是伟人。只有走近了这个人,学生的情感才会真实。在拉近了与文本人物的时空距离后,进而感受毛泽东伟人的胸襟,学生才会深刻感悟,肃然起敬。这样才能缩短学生与历史伟人的心理距离,提升课堂的生活和人文气息。

所以,我认为:教材研读首先要珍视、梳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发现,然后才是整理评判、消化吸收他人解读的见解和观点[3]。它有接受前人发现的过程,但必不可少的是直接的阅读体验和发现,并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教师要摆脱先入为主、用别人的阅读来替代自我阅读的心浮气躁或懒惰倦怠。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源于真正的阅读。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认真备课,你才会上出精彩的课来!

参考文献

[1]高峰.试论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关键——教材研读[J].现代交际,2013(11):158-158.

[2]袁小琳.备课需要潜心“四读”教材--浅谈小学语文备课中的教材研读[J].读与写(上,下旬),2015(24):172-172.

[3]朱文君."三读教材"与"三者对话"——例谈备课中的"教材研读"[J].小学语文,2007,000(003):54-55.

猜你喜欢
备课语文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