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土壤》教学设计

2021-10-14 22:40杨昶桂
速读·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土壤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杨昶桂

◆摘  要:本文根据人教版新教材中《土壤》这一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相应教学过程,带领学生探究如何在野外观察土壤,并让学生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及过程。本设计旨在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土壤;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问题提出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增加了《土壤》这一课程,高中地理教学领域中对该课程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笔者根据课标要求,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土壤》教学活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方面,“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在野外观察土壤;结合土壤标本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及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方面有以下要求,区域认知:能够结合各地的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地理实践力: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综合思维: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过程;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和“生物炭改良后的黑色土壤”图片,展示課本导入部分文字材料,请学生思考材料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课本的课前导入,创设雨林土壤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

2.土壤概念及成分构成。教师提问:什么是土壤?土壤由什么构成?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展示答案: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构成要素见表1:

[设计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课本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点的记忆,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观察土壤。教师提示野外观察土壤可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进行。

(1)教师分别展示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和四川的紫色土图片,让学生观察土壤颜色。

(2)教师展示土壤质地概念: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砂土、壤土、黏土。教师展示砂土、壤土、黏土图片并解释三者粒径大小差异和性质差异,并让学生完成表2

(3)教师展示“森林土壤剖面”和“耕作土壤剖面”,并解释各土壤层特点,让学生对比两种土壤剖面的差异,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相结合,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问题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分小组找出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些,思考并讨论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再请另一个小组代表进行补充。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学生之间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综合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

5.区域土壤现象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常见的土壤现象: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瘠薄;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请学生代表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设计意图]

将前面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地理环境中,知道各区域的土壤形成差异,锻炼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起到知识迁移、巩固和拓展知识的作用。

6.土壤的功能与养护。学生思考土壤的功能有哪些,如何保护土壤?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讲解。

土壤功能: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土壤护养的措施:土地休耕、作物轮作、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撒熟石灰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人地协调观。

猜你喜欢
土壤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土壤的平行宇宙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