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之读想结合

2021-10-14 00:05叶松
速读·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孟浩然烟花古诗

叶松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的很好途径。在中国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真切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刻感悟到作者的心境,与作者实现心灵的沟通,才能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才会生发更高的意境和韵味。在古诗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读顺、读懂;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还原情境,进而感受古诗词表达的情感,传达的哲理。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想象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精炼的语言,有丰富的内涵,有细腻的情感,它以其精炼用词、含蓄表意,带给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在新课标新理念下,作为教师,我们努力探出古诗词教学的新步伐“读想结合”的新路子,通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喜爱,引发他们自主的思考,并主动地拓展学习,真正达到发自内心对古诗的爱,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读古诗,悟诗意,夯实基础

理解诗是从读开始的。读,是接触诗词最初的形式,也是最实用的形式。古人提倡吟诵古诗词,反复地吟诵,反复地唱,诗词的意思自然就呼之欲出了。“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初读古诗时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对古今义不同的要进行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动词,相当于“去”;对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也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此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又辅以介绍时代背景(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李白正年轻快意,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让学生体会送别就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古诗,解诗明意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烟花三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这样景美,人也美,情呢?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一个细节,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古诗,悟情体味

古诗语言凝练,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如果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撤了,题目也口语化了, 整首诗读起来也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的“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感悟,不断探究,深谙其中的韵味,想象描绘的意境,感受寄托的情感,领悟思想的美感,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感知和核心素养。

二、想古诗,构画面,提升情感

古诗的美,在于“诗中有画” 的立体美感,在于内隐的情感之美。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同样,学古诗词也需要丰富的想象,一是因為时间的久远,二是因为诗词中的意象都是诗人、词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精心选择,高度提炼的,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教师应引|领学生凭借想象,在联想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尝试换位品悟,用联想来拉近古今距离,缩短与诗人的心理距离,实现隔空体验,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情流露。学习古诗词可以从想象当时的景、当时的人入手。

1.想画面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诗人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是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艺术化的概括的,所以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想象,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词句进行合理的想象,还原当时的情境。小学生拥有无穷的想象力,老师引导得当,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想象出丰富的画面。老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提示,或图片的展示,或声音的营造,或经验的共鸣等方法进行辅助。如《清平乐村居》中农家其乐融融的和谐场面,《如梦令》中一群少女误人荷塘深处争着出来的欢声笑语,《渔歌子》中宁静闲适人与自然的融为一体,都是极美的画面,这些从字里行间描绘出的画面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2.想人物

不管是身处画面中-分子的作者也好,还是在观赏画面的作者也好,诗词中都隐藏脊作者的音容笑貌,有欢乐,有伤感、有沉思、有慨......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深入作者内心,去探求他们的情感、思想。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看到了忧国优民的诗人得知自己的家乡被官军收复了之后的狂喜之态,《示儿》让我们看到了-位临死之时仍为国担忧的老人,《读书有感》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位沉浸在书海中善于思考的智者......

3.勾画面

为了进-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营造立体的画面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把自己所想象的画面勾勒出来,形成具有个性的解读诗词的画面。把脑海中漂浮的画面形成具体的画面,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一方面也能对作者的情感进一步体悟。

古诗教学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脚踏实地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高效,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雷玉荣.小学古诗词教学“四步走”.青年文学家, 2013(20).

[3]余映潮.中学古诗词教学实录与点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孟浩然烟花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放烟花
放烟花
劳劳亭
春晓
春晓
春晓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