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塘曾有家潘万成酱园

2021-10-14 02:35叶巍李少鹏
现代苏州 2021年19期
关键词:济宁运河苏州

叶巍 李少鹏

潘万成酱园曾是运河要镇——横塘东街上一家规模宏大、十分气派的老字号,距今至少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据《横塘镇志》(徐胜主编,2004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上記载:“东街有潘万成酱油作坊(潘万成创建于清代,内设接驾亭,乾隆皇帝曾驾幸过)。从现存的网络照片中可以看到:高高的石库门,门墙两边用楷书写着“酱园”两个大字。它前店后坊,作坊规模甚大,千百只酱缸纵横排开,十分壮观。作坊内设有酒作、酱作、槽作、米作,店堂内分湿柜、干柜。湿柜卖油盐酱醋等,干柜销售米面杂粮等。老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这里就包揽了五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在店堂内还布置桌椅,顾客买了酒还能现喝,叫“堂吃”,十分便利。

创办这个酱园的是清朝年间苏州四大家族之一的潘家。他们来自安徽歙县,人称新安大阜潘家,又分作“富潘”“贵潘”,潘万成酱园是“贵潘”的产业。这个家族早在明朝已经开始从事盐业,成为新安巨商。先是杭州,再到苏州。他们到苏州最早的落脚点应该就是横塘。潘家当初选址横塘,想必就是看中了横塘作为运河重镇的地利人和。横塘是京杭大运河开挖最早的一段,作为运河枢纽的横塘:“三洪十里跨横塘,古渡斜阳下石梁。”悠悠运河,南来北往的漕运十分繁忙,商贾骚人会聚于此,给景色优美的横塘带来了繁华和诗意,到清代更是夜市热闹,茶馆、烟楼林立。在此创办一座超大规模的酱园是具有开拓性的商业举动。

当时的横塘,聚集了很多徽商,成为横塘商号的主体,横塘也因此成为盐务漕运的要镇。由于盐税是国家三大税源之一,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明清时期,盐品专卖,所有官盐由官府统购统销,统一管理。酱园则是用盐大户,酱园通常均有盐商参股或直接开设,所以明清时期均用《盐法》管理酱坊并由盐运使等盐务官员负责稽查,可见酱园在明清时期与盐业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当时的盐务实行“专卖专运”,运商取得某盐岸的专运专卖权之后,就需要按照与官府的“合约”按时按期完成运票上的运盐销盐业务。而想超期完成业务(运务通常实行循环制,完成好的运户时常可以得到官府的额外奖励),就要扩大销售点。而扩大销售点除了在盐业中转码头集镇上开设分盐号之外,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开设“酱园坊”,扩大盐的销量。这就是潘家经营酱园的原因,所以潘万成酱园总号设在横塘是顺理成章的,也是极其明智和富有远见的。

凭借着运河得天独厚的便利,潘万成酱园美名远播。徽州民间素有“吴茶周漆潘酱园”之说,而当时坊间还流传着“苏州两个潘,占城一大半”的说法。二十四世祖潘仲兰(1609—1677)开始在杭州、苏州以鹾业和酱业为基础不断立足发展,“业浙盐往来吴中”。到其子潘景文(1639—1706)手里,也就是在康熙年间,已经有一家潘万成酱园总店和5家分店了。潘家是第一个在苏州开办酱园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潘万成酱园不断完善发展。全盛时期,在苏州开设的分店达16家之多。到后来的民国年间,潘万成酱园在历经种种磨难后,由潘博山重振家业,潘万成酱园也达到9个分店的规模。除了有横塘的“潘万成总号”外,至少还有“潘万成正号”(平江路)、“潘万成北号”(临顿路)、“潘万成东号”(宫巷)、“潘万成新号”(养育巷)等分号存在。

潘万成酱园不仅在苏州有分店,而且还将分号开到了外埠。我们在网上搜到过潘万成酱园在上海分店的照片,我们甚至听说过在台儿庄竟也开设有潘万成酱园。潘万成酱园的酱品更是被远销外地。由于清政府调动漕运船户的积极性,网开一面,允许漕运船户携带一些“江南土宜”(江南的特产)到运河沿岸的地方销售,因此潘万成酱园的酱品沿着运河北上,沿途售卖,十分畅销。当年有一位名叫戴阿大的运河船户干脆在济宁小南门运河边开了一家“姑苏戴玉堂酱园”。后来他将酱园转手卖给济宁人,改名玉堂酱园。为了提升酱品质量,济宁玉堂酱园派出伙计乘船沿运河南下,扮成哑巴去苏州潘万成酱园偷学腐乳技艺。玉堂酱园在济宁声名显赫,直到现在仍是济宁最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当年,慈禧太后品尝了玉堂酱园的酱菜后,大加赞赏,题字称赞为“京省驰名,味压江南”。慈禧太后一定不知道这酱菜,其实原本就来自江南,而且在更早的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就曾被潘万成酱园所吸引,在此驻跸,“品尝潘家佳酱”。

由于有运河的畅行,交通的便利,睿智的徽商,其目光常常被苏州这块宝地所吸引。除了潘家,苏州几个赫赫有名的望族,如吴氏家族、韩氏家族等均来自徽州。他们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之后,又受到这方水土的滋养,在经商之外,更多地开始转向文化层面的追求。他们边商边儒,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科举登仕,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潘家先后出过一名状元、两名探花、九位进士、几十位举人。状元潘世恩作为国家重臣曾经历过四代皇帝,他的孙子、探花潘祖荫也是经历三代朝廷的元老。在收藏方面潘家的成就也很高,苏州博物馆曾专题展示“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潘家在战火纷乱中保护大克鼎、大盂鼎的故事更是成为传奇,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将这两件旷世宝物捐献给国家,其义举令人感动。此外,潘家经办的“松麟义庄”“丰备义仓”“女普济堂”等各种慈善事业也得到众多好评,潘家后人潘裕博老先生告诉我们,潘万成酱园也经常出资捐助社会事业,以低于成本价的品牌豆干卖给一些孤寡老人,让他们沿街叫卖以维持生计。潘家在家风、家训方面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传承,如探花潘世璜教育儿子们“处世以谦为主,治家以勤为主,居家以俭为主矣,切不可被旁人摇惑。”这对今人也是极具教育意义的。所以人们常用“富、归、义”来概括潘家的特点。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随着时代的变迁,1963年后,潘万成酱园被逐店逐批的改造、合并,变成了酱品厂、制酱厂,至今,它昔日的繁荣已经从苏州人的记忆中淡出很远,在互联网上那么多有关苏州的文字中也很难找到它的踪影,似乎它根本就不曾存在过。倒是远在山东的济宁玉堂酱园,却在他们的种种史话中,总会提到苏州潘万成酱园。正是由于这点端倪,才引发了我们探究的兴趣。苏州这家潘万成酱园,其品牌,既然能辐射到距苏州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山东济宁,可想而知,在当初,它的实力和名声一定非常不一般。当我们了解了潘万成酱园的一些史实后,不仅为潘万成酱园的消失而惋惜,同时也萌生了希望它再获生机的想法。特别是随着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深入,运河十景的修缮、重建,已如璀璨星光,呈现出无限的魅力。我们看到横塘驿站、彩云桥均已修缮一新,非常希望在苏州运河十景之一“横塘画凌波”景点上恢复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苏州老字号——潘万成酱园,让这座状元家的老酱园重现光彩,让这只曾在运河之上翔舞的凤凰重新飞回来,以弥补目前此处仅有一亭一桥的清寡单薄。

猜你喜欢
济宁运河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济宁有线“屏屏通”便民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