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山祝著节

2021-10-15 02:30冯昱
三月三 2021年4期
关键词:瑶山石山巴马

弄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它是一个瑶族群众聚居的村庄。

这个“弄”字,其实它的上面是有一个“山”字的。石山围在四周,高高在上,中间像一口深深的锅一样,一口“锅”就是一个“?”,村庄就在“锅”底。最出名的“弄”在邻近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一个乡有七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弄,因此称之为“七百弄乡”。居住在山弄的人们曾经经历过太多太多的苦难与艰辛。

如今,新修不久的通村水泥路已经爬到一座座山上。

从此,瑶山不再遥远。

我来到弄山的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布努瑶祝著节。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分布于桂西北河池市的巴马、都安、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及周边一些县。我是生长在地处桂东北的贺州市的“过山瑶”,属于瑶语支。虽同属瑶族,但在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布努瑶”对于我来说,是比较陌生和充满神秘感的。

除春节外,“过山瑶”最大的节日是七月十四,“布努瑶”最大的节日是祝著节。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祝著节。受巴马瑶族自治县文联的邀请,参加广西多民族作家走进弄山“祝著节”采风创作活动。

从巴马县城出发到弄山,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上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在广西随处可见,但像河池这样连绵成片的石山,在广西的其他地区是比较少有的。比如柳州、桂林、贺州的喀斯特地区,石山之间会有大片大片阡陌纵横的稻田,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而河池“布努瑶”群众居住的石山地区,水田非常有限,连旱地都很少。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七百弄,整个乡都没有一分水田。这里是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漠化地区。但是却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不得不让世人刮目相看。

汽车开始往山上爬坡,在石山上凿出来的公路七弯八拐地往上延伸。在这里开车是需要胆量的。我掏出手机想拍车窗外的风景,發现自己正置身于高高的陡坡之上,不由得咋了一下舌头,收起了手机。

爬完坡,翻过一座山坳,弄山村终于出现在眼前。车子在这里暂停,大家都下车来,一边拍照,一边啧啧赞叹小山村之美。节日的弄山村并不安静,在喇叭的喧嚣声中,我听到了铜鼓的声音。

同行的蓝振林指着眼前一条通往山下的林间小路说,他小时候就是沿着这条小路一步一步地爬上来,步行到山外去读书的。

看着围在四面的大山,我突然明白蓝振林为什么会给自己取笔名为“瑶鹰”,我想一定是他从小一步一步爬坡的时候,仰首看到蓝天上翱翔的山鹰,就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插上鹰的翅膀……

读书,让蓝振林插上了雄鹰的翅膀,最终飞出了大瑶山。如今他已经是巴马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而文学,让蓝振林插上了另一双翅膀。由于创作上取得的成绩,2017年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9年,他又展翅飞到了北京,参加为期四个月的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

到了弄山村附近,我们下车步行向寨子走去。这里真的没有水田,路的上面和下边都是用石头砌边的梯地,成片的玉米林风华正茂,迎风招摇的样子像是一个欢迎我们的礼仪方阵。一株株玉米,又像是山姑一样略略含羞地拂动长叶遮掩怀中的胎儿。

蓝振林指着玉米地下边的一个水坑说,那曾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这个水坑只有几平方米。每一个山弄就是一个漏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区是藏不住水的。尽管这里的降雨量不算少,但仍然缺水。这样的储水坑尤显金贵。过去每当干旱季节,水坑也会干涸,全村人只能翻山越岭到红水河去背水,由于路途遥远,每天只能背一个来回。

水,曾是这里最金贵的东西。

走进弄山村,我不仅看到村民们身上都穿着瑶族服装,还注意到很多人家门前或窗外都晾晒着刚清洗过的民族服饰。

村委办公楼前人山人海,大家在观看县里组织举办的文艺演出。节目大多是原生态的“布努瑶”歌舞。

未等演出结束,我就独自离开往村子深处走去。不是节目不精彩,而是我更想了解“布努瑶”群众的生存状态。村里家家户户都建了水泥楼房。走到寨子后面,爬坡穿过一片树林,这里有几户人家。蓝振林的老家就在这里。我看到一群女子有说有笑地正在屋前的平地上剥蒜米。旁边的铁灶里柴火正旺,红红的火苗呼呼地笑着招呼我。灶上的铁锅里正煮着准备白切的土鸡和土鸭。我和她们聊了一会儿,才知道她们是专程从山下上山来帮忙的壮族女子,正在为我们这些采风的作家们做午餐。

有个瑶家壮年男子走过来,我对他说我是蓝主席请来的朋友。他就把我拉进了屋里。厅

里已经摆好了酒席,有四五个男人已经坐在那里了。男子应该是这家的主人。他给我倒满了一碗酒。我说我想等大家来了再一起吃。他说蓝主席不喝酒的,你在这里和我们喝吧。盛情难却,我端起了酒碗。酒是主人自酿的瑶山小锅米酒,很醇,有米的香甜味儿。我已经很久没有喝过这么好的米酒了。白切鸭很清甜,蘸了鸭血酱来吃,是在河池才能品尝到的风味。

席间,我上了一次洗手间。这边远的瑶山村早已经搞了厕所革命,洗手间和城里的一样方便。我注意到,无论是洗手间还是厨房,都装有水龙头。我问主人:“你们现在用水困难吗?”主人说:“经过精准扶贫,政府给我们每家每户都建了水柜,现在都有水用了。”我又问:“天天都可以洗澡吗?”主人说:“当然可以。”

午饭后,在去番岭山的路上,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就是那些水柜。一只只水泥做的圆形露天水柜分布在屋子后面、分布在玉米地里。一只只水柜里都盛满了一汪一汪的水,犹如一轮轮降落人间的圆月。这些水来自天上,若说是上天赐给村民的甘露,不如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福禄!我用手机把我见到的每个水柜都拍了下来,我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今日瑶山发生的巨大变化。

有两个小女孩走过来,好奇地看着我拍那些水柜。她们是七百弄乡中学的学生,得知弄山村有文艺演出,就过这边过节来了。十几年前我曾到过七百弄乡,我在那里没有看到过一个水柜。我问她们:“你们那边也都建水柜了吗?”一个女孩说:“都建了。”我又问:“这些水可以直接饮用吗?”她说:“可以呀!”另一个女孩说:“我们从小都是这样喝的。”

在高高的番岭山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位身着民族盛装的妈妈,花了很长的时间在为她的女儿整理瑶族头饰。我想,当妈妈的一定是希望女儿能找到一个恩爱一生的如意郎君!还有一对身着民族盛装的青年男女,成为最多人拍摄的对象。看着他们眉目传情、举手投足都显得很亲昵的样子。我用普通话很笨拙地问小伙子:“她是你什么人?”小伙子也用普通话回答我:“她是我女朋友,我们是情侣。”说完,两人都露出了无比甜蜜的微笑。

我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从这些年轻一代的身上,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在阵阵铜鼓声中,我听到民族团结、民族自信的强音。

作者简介:冯昱,瑶族,广西贺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贺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短篇小说、散文见于《民族文学》《广西文学》《民族文汇》《散文百家》《延河》《飞天》等刊物。作品入选《民族文学30周年精品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永远的鲁院》等。著有中篇小说集《火又笑了》。

猜你喜欢
瑶山石山巴马
瑶山党支部
18F-Flurpiridaz的制备及其在正常巴马小型猪PET/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恋上云石山
我家就在云石山
瑶山的女儿
爬三分石山
石山界
瑶山美
踏上瑶山献爱心